昨天发了篇小黑屋的介绍,所以这篇留着今天发……
自从做了小红书,在线教育机构的顾问及销售管理者的咨询量就突然增加了,大概是因为他们都在积极开展内推,所以很多人都注册了小红书吧……
加入后经常会遇到惊喜或者惊吓……
另一方面,在小红书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家长挂人——吐槽那些在线机构的课程顾问的匪夷所思的沟通,其实这种糟糕的沟通线下机构不是没有,只不过线上机构微信沟通的占比更高、单个品牌的客户接触面也更大,所以容易被挂出来……
回到正题,其实线上和线下,大部分问题是共性的,我自己主业同时涵盖线上和线下,这点我是有直观体会的。但是也有很多线上特化的问题,今天主要谈两个问题:
一个是引流课/体验课/短期课(以下统称体验课)的到课问题,一个是如何增加沟通覆盖面和效果的问题。
这些问题来自于线上机构自身的业务特点。
线上机构对于获客的投入和重视度很高,因为触达客户的难度较大、客户对机构的感知度也较低,不像线下机构可以深耕周边三公里市场,而体验课就是很好的抓手。
同时,线上机构往往很“大”,这个大体现在很多方面,不论是客群覆盖、业务需求还是团队规模:
客群覆盖大,所以参差不齐,而不像线下机构可以用选址筛选客群。
业务需求大,所以顾问需要同时去跟进的客户数量就远远高于线下。
团队规模大,所以需要用标准化让业务开展变得可控,但也有代价。
因此,本质上在线机构顾问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公司流程框架内,面对良莠不齐的客户人群,克服纯线上沟通的限制,达到转化率最大化。
关于体验课到课率,这个问题的阻碍因素,相信各位在一线直接面向家长的肯定会比我更有深刻体会,例如高年级学生往往因为晚自习或者住校而腾不出时间,家长自己重视度和空余时间很有限无法参加,家长觉得自己看了没意义(例如“反正我也看不懂”),等等——好,其中相当一部分你会发现是“不可抗力”。
那怎么办?我们跳出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体验课,你会怎么做?
如果体验课在你的咨询中占比越高,那么体验课对成败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体验课只是一个道具——我们给你看是因为我们有诚意,但其实你看不看无所谓。因此,不要被流程中的体验课,以及指标中的到课率限制住你对销售本身的理解。
体验课本质是什么?是验证。(参考阅读《关于试听课的一些闲聊》)
这里补充两个需要理解的点:
1.验证首先得有个参照。
怎么理解这句话?当你要验证一个古董是真品还是赝品,你的参照就是真品;当你要验证一个产品是良品还是次品,你的参照就是良品。
同理,体验课的验证,参照的是什么?——是你塑造的课程产品,以及客户想要的产品,在一场成功的咨询中,这两者会趋同进而高度一致。
问题在于,很多时候顾问并没有给到客户这样一个参照,客户对课程的价值并没有产生认可,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而只是为了邀约到课而邀约到课,这个时候客户哪怕参加了体验课,往往也是盲目的。
2.验证的途径是多样的。
举个例子,你购买一件产品,你没有拆封,但是你是怎么相信你买的就几乎一定是良品呢?或者说,例如食品的质检,显然不是把每一包都打开吃一口,对不对?
现实中往往是对同一批次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认定合格,打上标签,然后消费者放心使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那么整个生产批次的产品搞不好都要召回(例如汽车)或作废(例如食品)。
另外,还有生产过程展示(例如饭店里厨房透明化)、口碑见证、品牌背书等很多方面。
因此,必须得亲自去上体验课才能验证产品吗?显然不是。
何况,哪怕是体验课,也只是“让你看看”+“你可以看”,并不需要全部看完才算是完成了验证。
因此,主线是销售本身,体验课是个小道具,不要为了一碟醋包了一盘饺子。
你需要对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你能够很好地挖掘并塑造客户的需求,并针对性地阐述包括产品在内的解决方案,那么一方面你降低了体验课的权重,另一方面家长由于重视和期待程度增加,到课意愿还会增加。关于挖掘需求、构建共识、塑造产品等,之前的文章以及小黑屋顾问群的课程里已经谈过很多了,这里不做进一步展开。
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同时处理大量客户的问题。
很多顾问反映的问题是:每一期转化时间有限,但是客户很多,很多客户总是联系不上或者推进不动,就很耽误时间,进而影响转化率。
很多家长吐槽的也是顾问的标准化狂轰滥炸……注意:这种吐槽甚至来自于目标客户,如果仅仅是非目标客户,那么这些吐槽不值一提。
这里面核心是几点:
1.筛选:筛选的目的不是为了放弃某些客户,而是确定优先级,毕竟20%的客户贡献了80%的成交。
2.分类:客户的类型,总体上还是有限的,不会细分到一个客户就是一类……分类是为了在个性和共性间找到平衡点。(参考阅读《课程顾问·不要低效率群发消息》)
3.策略:举个例子,一线城市的家长,和四线城市的家长,对于同一个网课的需求点很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线城市家长,也许看中的是方便、便宜,四线城市家长,也许看中的是师资,但是价格对于当地家长还远远谈不上便宜。再例如,同一个网课,对于优等生和中等生,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4.形式与目的:电话、微信等,这些都是具体的沟通形式,甚至专门针对家长的体验课本身也是一种沟通形式——不要把形式当做流程,甚至当做目的。你的目的应该是:这一步应该往成交方向推进多少?以及这一步应该对客户产生什么影响?根据你这一步想要达成的目的,选择最适合的沟通形式。
篇幅有限,先写到这里……
小结: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咨询师,而非操作工,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并非那么令人困惑,很多精神内耗来自于自己知道问题,但是不敢去思考。
总觉得“流程里已经要求的事情,为什么要自己再去想一遍”——这就是自我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