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下今天小黑屋3群群友提出的一个问题: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对辅导产生依赖。
这个担心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层是担心孩子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层是担心如果孩子的成绩需要长期靠辅导去维持,那么这笔开销会很庞大(尤其是一对一,毕竟单价摆在这儿)。
其实这两个问题,共同的关键在于“时间”。
先谈第一层
不存在“胜之不武”
我们先做一个最坏的假设,这里面我们先不考虑经济经济问题,单纯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结果:假设学生的好成绩的真的只能靠成绩去维持,一旦辅导停了,成绩就玩完了。请问这个情况下,作为家长,你会选择咬咬牙补到中高考上岸,还是觉得通过补课维持成绩不光彩,所以就不补了?
这就好比很多偏科的学生,宁可不在薄弱学科花时间放任成绩不好,也不愿意花时间,因为他觉得花了时间就不会显得自己“聪明”——毕竟,优势学科或多或少是有些天赋的,往往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很光彩。他们错误地把面子放在了第一位,而不是里子——很多时候,家长在认识上的问题和孩子是高度一致的,不要觉得孩子的想法优质,因为成年人的想法也不见得成熟。
如果家长总是觉得我就是看中孩子要靠自己,那么我们再假设一个情况:你马上就要高考了,现在你的面前有一份泄露的本次高考的卷子,你看还是不看?来,你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
如果你选择看,那么这个时候怎么不在乎“靠孩子自己的实力”了?
如果你选择不看,那么我告诉你,如果别人面前也同样有这样一份试卷呢?你认为会看的人多还是不会看的人多?如果很多人会看,你还会坚持自己不看吗?
如果你不坚持,那么你为什么不坚持?是不是因为其他人都看了你不看了这是不公平的?那么好,现实情况是,高考泄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其他同学中在补课并且长期补课的比例非常高,甚至成绩看起来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你是更注重我要赢,还是我要争个输赢“你们都是靠补课的,我孩子是靠自己的”?
如果你坚持,那么你是个坚定的人,不过这个坚定的代价,不是你来承担,而是你的孩子。
不存在“刻舟求剑”
前面我们是假设,孩子靠补课续命,这是个极端的小概率的情况。现在我们谈谈真实的、现实的情况。
现实情况是:如果一个学生基础不好,通过一学期的辅导和自身努力已经能够解决基础问题了,那么在第二学期,请问他是应该继续解决基础问题,还是进一步解决更有挑战性的问题?
请注意在这个时间节点的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本身基础不好,还没有辅导,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到了第二学期要解决的可能就不是基础问题了,而是厌学问题了。
一种是本身基础不好,现在基础问题基本上自己能解决,他可以选择不继续辅导维持在这个程度,也可以选择继续辅导进一步拔高。
这两种,哪一种是我们期待的呢?
不同阶段,不同目标,不同任务。能力和知识从来不是割裂的,不存在脱离具体知识的能力,也不存在不含能力的能力,知识是在递进的,能力也是在递增的,你在不同的时间,得到的本来就是不同的辅导。
你不能拿现在去断言将来,你也不能用将来来否定现在。
再来谈第二层
家长能直接告诉我们对经济的顾虑,因此我认为这个沟通是坦诚的——当然,如果家长不够坦诚,我们也一样谈谈这个话题,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成本,这个不用避讳。
假设我们的孩子,天赋异禀,父母也非常精通对孩子的学习指导,学校也是最好的——我们假设这些条件凑齐,请问孩子哪怕不辅导,考个像样的大学是不是依然没有什么悬念?——显然是的。这是一个极端。
再假设一种情况,孩子就是怎么学都学不进,父母也不会教,学校也搞不定,机构都恨不得劝退,这样的情况,与其把钱砸在培训上,还不如省下来给孩子铺铺路,哪怕找工作时去打点一下人事和主管,多照顾下自己的孩子,对不对?或者早点发现读书以外的其他路子,是不是?总之,就是不用在辅导上浪费钱了,反正这条路没戏。这是另一个极端。
出去这两个极端,中间地带的就是,既要辅导,也要做好成本、收益、预期的管理。
首先明确一点,树苗如果长歪了,小的时候最容易扶正,长成大树了就难办了。学习也是同理,从小学就学原版阅读、少儿英语,读书时就很少见到英语还要花大价钱补一对一的,从小就学思维启蒙、少儿编程的,理科思维就强,哪怕补一对一,人家一小时才能学明白的东西,他只要二十分钟,这也是省钱。
所以,最省钱的事情就是早一些在能力上达到足以省钱的程度——能力到位了,就可以不用再把昂贵的一对一课时用在学学校讲过但是听不懂的知识,就可以花更少的钱上班组课一样能学到东西。
这是省钱,而且是不以牺牲效果和目标为代价的省钱。
该上一对一时找个大班课去上,这就是以牺牲效果和目标为代价的省钱。牺牲效果是因为孩子这种情况,大班课就是吸收得差;牺牲目标是因为由于效果差,导致差距反而变得更大了,离目标隔得越远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而开局就是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