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尽管猜想
财富
2024-12-13 08:50
北京
过去中国搞经济增长,主要靠(1)基建,(2)地产,(3)出口三板斧。只要经济下行了,启动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就能把经济增长拉起来了。四十年过去了,基建的空间不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企;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40平米,尽管发达国家能到70到80平米,但是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出口的增长空间也不大,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的比例已经超过日本历史上的峰值水平。既然过去的三板斧靠不住了,就要靠新的两板斧,(1)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供应端;(2)居民消费,这是需求端。这是所有大国必经的道路,就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老百姓的消费,是国民福利。通俗的讲,我们中国发展经济,不是为了大量出口到美国,换一点美元或者美债,而是为了改善每一个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格力、美的、海尔、海信、华为、大疆、小米、中芯国际、小鹏、宁德时代、比亚迪、北方华创、中微公司、龙芯中科、寒武纪、腾讯公司、游戏科学.....已经给打出了样板,大家照着学就行了,比如在美国举国打压下,如何生存与发展,华为已经躺出了一条路,学习就行了——把股权给兄弟们分了,不服就干,有血性的人,一定会干出一条路;或者,学习游戏科学的精神,尽管游戏行业非常卷,黑神话悟空,小团队,十年磨一剑,用真情付出的好产品,打动全球用户,根本不用愁赚不到钱。题外话:就建立现代体系这个事情,中国人相当牛逼,如果我们把中华民族当成一个总体,而不去思考国别,黄仁勋、苏姿丰、梁孟松、任正非、冯骥、李书福、雷军、汪滔......都是是超级英雄的存在。不管人在哪,身上流的都是炎黄子孙的血液,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这就足够了。现在大家颇为迷茫是如何拉动消费,更为贴切的定义是——如何通过增加消费支出,撬动——消费支出——企业营业收入——企业生产——招聘员工——劳动力收入——消费支出的正向循环。第一个点,要建立一套激励相容的围绕消费的体系,在老百姓增加消费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僚体系、企业部门、金融系统、家庭部门都是获益的,有人吃肉,有人喝汤,产出增加,金融体系扩表,企业产能增加和技术进步,老百姓福利提升。这个大家可以先琢磨琢磨,中央政府、企业部门、金融系统、消费者肯定是有激励的,大家重点琢磨如何提升整个官僚体系的积极性,名、权、利该怎么给,给多少。官僚体系掌握大量的资源,如果官僚体系没有积极性,很多政策执行的就不够积极,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激励过度,又会导致分配不均,老百姓意见太大。这套制度的建立是未来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基石。毕竟,在中国社会的大多数组织中,都是人治为主,而不是把规则放在第一位。比如,人事权,在中国绝大多数公司,是否招聘一个人,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而不是人力资源部门搞一套测评程序,然后按测评得分排序,分数高的被录取。题外话:在管理机制上,尤其是用人的机制上,当然忠诚是第一位的,特朗普当选之后,反复强调忠诚的重要性,这一轮美国内阁提名,都是最忠诚于特朗普的人。第二点,增加消费支出的载体是什么,毕竟政策要有效果,就要找到载体,新能源车、手机、家电、装修、餐饮、服装....大家认为,哪些领域最应该获得经济政策的支撑。第三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该如何支持老百姓的消费支出。2024年,3000亿的家电补贴还是有作用的,这个效果是要比发钱好的。发了3000亿,也就是毛毛雨,但是3000亿的补贴,可以获得3000*5=1.5万亿的消费支出。2025年是否可以这样,1万亿特别国债补贴银行,银行给消费贷零利率,房贷利率再降100BP。提升的1%的财政赤字,可以全当消费补贴和生育补贴,生二胎,每年补1万,直到18岁;消费直接补贴20%,买纯电车,直接补贴30%,如果1.26万亿用以汽车消费补贴,直接能够撬动大约4万亿到5万亿的汽车消费,这就是财政政策乘数。就这个点,围绕财政政策和利率政策的杠杆效应,可以设计出很多政策出来。一个25万小米su7,打7折,预计还是增加不少消费。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系统、企业部门到家庭部门,都从来没有把消费当成中国人的终极价值。过去穷怕了,中央政府觉得拿到手很多美元和美债才安心,地方政府拿到很多国企的股权才安心,企业部门也要搞一点美元存款才觉得心安,家庭部门要买好几套房子,才觉得自己混的不错。这是微观的逻辑,合成到宏观,就会出现典型的合成谬误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总体而言,只有知识、技术、产能才是真正的财富,这些东西才是财富的源泉;美元不过是美联储的一张欠条,美债不过是美国财政部的一张欠条,一旦中美关系恶化了,都没有废纸有价值;房地产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财富,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讲,不过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而已,干仗时没用,不住时,更是一点没用,只有卖给他人还能换点钱,但是作为一个宏观的总体,住房就是住房,二手房卖来卖去,不过是家庭部门内部的财富再分配,有微观意义,缺乏宏观意义。宏观有意义的是,左手做大知识、技术与产能,右手提升所有人的消费总量。未来30年,中国人主要做这两件事。怎么做好,大家尽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