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从宏观逻辑到个体选择
财富
2025-01-03 16:44
北京
宏观经济是有关总量经济数据的逻辑体系,是人们建构出来的,不能直接观察的,看不到,摸不到。宏观经济逻辑体系中,最核心的指标有(1)GDP增长率;(2)以CPI和核心CPI表征的通货膨胀水平,镜像的,通胀水平的理解包括劳动力工资水平;(3)以信贷增速、社融增速、M2增速表征的货币信用;(4)以政策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股票价格指数、房价指数为表征的利率与资产价格。在经济结构变化不大的时候,宏观经济的分析主要是通货膨胀周期性波动和GDP增长率的变化,反应了一个经济体100到10000的演进变化,涉及到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的分配两个领域。在经济的转型期,GDP的组成结构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过去的宏观经济分析逻辑体系(范式)可能会变得不适用。1933年至1943年,美国个人服务占GDP的比例持续下降,1943年之后,个人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持续提升,最近20年维持在44%至46%的区间。1947年至2019年,美国个人商品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从40%持续回落至20%。对比个人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的中美差异,在1981年之后,美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抬升,中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总体回落,2010年之后,略有抬升,但仍低于40%。美国是一个消费型的经济体,生产出来的产品,68%被老百姓消费,并且近45%的总产出是服务产品,换句话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中,67%的支出被用以支付服务产品。大家可以回顾以下自己的家庭支出,一年的总花费中,有多少是用在服务产品中,有多少是用在商品消费中。购买汽车、手机、家电、衣服、粮油食品属于商品消费。子女教育、听演唱会、看话剧、理发等属于服务产品消费。特别的,房贷支出属于购买住房的延续支付,在我们的直觉,属于商品消费。但是在美国,租房租金属于服务业消费,自住房,也有一个虚拟租金。kimi的提供数据,2022年美国虚拟租金占GDP的比例是6.7%,大约1.74万亿美元。从美国经济结构数据来看,当中国经济迈过基建和地产的高峰之后,就是粗钢产量见了100年周期的峰值之后,服务业消费占比就会持续提升。一是,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会持续提升,二是个人消费中,服务产品消费的占比会持续提升。图 1900年以来中国与美国粗钢产量对比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把自己的需求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现在手里没有一种商品,需要新购买的。第二类是,现在已经有了,想多买一个,或者更新一个。具体地,不换房,此生也不算遗憾,就算是不特别渴望。租房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居住面积低于40平米,一种是高于40平米。40平米是城镇人均建筑面积。如果是低于40平米,说明在分配过程还会继续,或者说地产建设还有一些空间。40平米之上的空间,就是地理约束与欲望的边界哲学问题了,这个东西,没法评估。40平米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是精确的描述。大家通过思考梳理出来的点,就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点,第一类的产品增长空间最大,第二类的产品增长空间其次。房地产由于区位属性特别强,更多是一个分配问题,在中国出生人口下降的大趋势下。我们讲的宏观逻辑要落地,意思是说,文初提到的几个宏观经济变量都是要落实到可以观察到实物商品和服务产品上的。从粗钢产量来看,中国经济转型的趋势已经开始了。未来三十年,中国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提升是相对确定,服务消费占消费的比重提升也是相对确定的。宏观逻辑上研判可以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开始,就是落脚到我们每个人具体的选择。这里,留一个问题,未来五年,大家会在哪些方面增加消费支出,主要消费哪些产品。消费者群体选择决定了中国未来的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