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难点

财富   2024-11-13 16:47   北京  


为什么很多人学巴菲特,没有学会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一些人不是真想学,只不过是(1)以学习巴菲特的方式来欺骗自己,或者(2)以学巴菲特的方式来吸引客户,获取流量,然后流量变现。
巴菲特选股,一是行业空间,二是竞争格局,三是商业模式。这些定了,然后看价格,价格贵了,就会减持,比如近三年美股估值不断攀升,巴菲特持续减持股票,当前持有的现金比例为历史最高水平。这叫知行合一。
国内做股票投资,阻碍知行合一的干扰因素是颇多的。比如,所在的公司要求扩大营销,赚取更多的管理费;营销端,开始主导产品的销售,投资经理也不敢不遵从营销端的决定;客户开始频繁联系投资经理,投资经理担忧失去客户,开始把客户的要求融入到策略中。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对手多,竞争格局差,从底层带来了投资股票的系统性难度。
做着做着,一些机构和个人的股票投资都开始转向(1)动量交易;(2)趋势投资;(3)博弈型交易,不再看盈利,不再看公司营业收入,有时候还讲一些宏大叙事,有时候连宏大叙事都懒得讲了,最后演变了麻将场,部分人赚钱,部分人亏钱了。就是大家把钱凑齐,重新分一下,稳赚不赔的是麻将场。
亏损的公司涨的最多,不怎么赚钱的公司涨的次之,业绩可以预期的公司涨的最少,甚至是跌的。用未来的成长性来解释也可以的,反正,无法证伪,毕竟,巴菲特买比亚迪的时候,比亚迪的确也不怎么赚钱。
这样的快钱,赚不赚,是否重仓参与,是多资产投资经理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也是投资策略的第一个难点。
不做,肯定跑不赢中证1000指数和中证2000指数,做了,不重仓也跑不赢指数。牛市跑不赢指数,熊市,也未必少亏。这就比较尴尬。
至于为什么熊市时,不清仓,或者不做大比例仓位的择时。每个投资经理都有自己的投资哲学。从巴菲特最近两三年的现金比例变动来看,巴菲特是做择时的,即当认为股票系统性偏贵时,他是净减持的,并且减持的幅度很大。
资管产品每天可能都有申购,加上中国股市波动巨大,综合来看,一直满仓并且持有股票的策略是不太可取的,因为在股市顶部区域依然有投资者申购,满仓回撤下来,一波少则20%,多则40%到60%,投资者的体验太差了。
一个应对方式,牛市的中后期停止申购,尽管要损失很大一部分管理费;当股票价格已经低于自己的认识模型的合理价格之后,再开始接新的资金,尽管基本上很难拿到新资金。人性如此,投资者总是在特别贵的时候才愿意买股票,而在便宜的时候不愿意买股票。
股票投资就是反人性的。巴菲特说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2024年三季度是多数投资者非常悲观和恐惧的时候,就是买入股票的时期。当前阶段,人声鼎沸,减持掉一些三季度买入的股票,就赚钱了。但事实是,在众人恐惧时,敢于贪婪的投资者是非常少的,这就决定了一波牛市之后,能赚钱的人很少,而亏钱的人很多。
在牛市的中后期,还接不接投资者的钱,是多资产投资经理的第二个难点。这些资金的要求回报率是很高的, 即便投资能力一流,从股票切换到债券,回报率也达不到这些投资者的要求。
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同行交流,可以长期持续的模式,依然是全球投资大佬走出来的路,(1)主要管自己、家族和朋友的钱,索罗斯模式;(2)主要管与自己投资理念一样的钱,巴菲特模式;(3)提供回撤较小的绝对收益型产品,桥水基金的纯阿尔法策略产品+多资产的全天候产品,达里奥模式。
过去几年,国内一些投资机构搞的靠牛市打造流量明星,然后牛市末期疯狂搞规模的模式,已经被证明,接近失败了。最近三年,股票ETF份额持续飙升和一些主动型产品的规模不断缩小,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投资者越来越偏爱于股票ETF,管理费更低,牛市中弹性更大,特别是科技类ETF和券商ETF。
最近一年多,总是在想,未来到底要走什么道路,这是战略抉择的问题。思来想去,还是决定(1)一是做多资产的绝对收益策略,把回撤控制在很小的幅度内(2)二是到50岁,财务压力减轻之后,主要管管自己的钱和价值观、投资理念相同的朋友的钱,不刻意追求规模(3)目标是每年都是正的收益且比纯债型产品的收益再高一些,主要通过股票指数ETF、大宗商品的择时交易来实现,充分利用毕业以来积累的十多年的投资经验。
若非如此抉择,试图把赚取管理费当成终极目标,那投资经理面临的难点是无法从根子上克服的。像牛顿说的,我们需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再走一步。做投资,我们在索罗斯、巴菲特、达里奥的模式再有所优化,就够了。

2024年11月13日

三石观察
经济运行与资产价格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