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基于未来的预期对资产进行定价(买卖)的。
1、预期决定价格
比如,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GDP增速4.0%到4.5%,CPI年度同比0.2%,央行降息40BP,这些都是预期,或者是观点。
预测、预期、观点是一回事,都是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但未必是未来的事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几个交易日的资产价格轨迹,几周的资产价格轨迹,只是反映了众多参与定价的投资者对未来的平均意义上的预期。
2、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博弈占优的预期
A群体手里握有大量资金,认为2025年中国名义GDP增速大幅走低,选择买入10年期国债和30年期国债。
B群体手里握有大量资金,认为2025年中国名义GDP增速大幅走高,选择买入股票类相关资产。
A群体和B群体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并且各自的操作并不必然影响彼此。
那到底A群体是正确的,还是B群体是正确的,这个只有到了2025年底才能知道,在此之前,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提前预判。
3、预期基于经验总结,又反过来选择部分事实
大家又是如何预测、判断、预期未来的呢?核心思维范式是基于(1)过去的事实和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实,(2)过去的事实,有更多的时间来搜集整理,所以相对来说更全面一些;(3)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实,只能获取一部分,所以相对来说,只世界上发生的事实的一个小部分;(4)根据过去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来的理论与逻辑体系,往往被称为分析框架、分析体系、投资框架、理论体系等等;(5)根据过去的事实,此刻正在发生的部分事实,理论与逻辑,来预测、判断未来。
4、对未来经济基本面(名义GDP增速、通货膨胀)的错误预期并不必然导致投资亏损,对资产价格(别人的预判与投资选择)的错误预期必然导致投资亏损
是不是预判错了经济趋势,就一定亏钱呢,不一定。投资者只要提前预判了别人的预判(猜对了资产价格波动的轨迹),就能赚钱,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3月至5月做多股票资产的策略选择,尽管到2015年底证明了,在3月至6月买入股票在一年周期看是亏钱的,但是只要在6月12日之前把股票头寸清掉,依然是赚大钱的。
只有在6月中上旬,一只股票的最高点买入的投资者才是绝对意义上的一年周期跨度的错误,因为这个策略没有做到正确预判任何一个投资者的预判,自己成了最后的接盘资金。
5、预期变为现实是存在约束的,净存款是家庭部门的主要约束之一
只有把股票换成存款,才能用来支付,带来效用,这是硬约束之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股票不卖出,存款不花出去,对于人生来说,财富就是一个数字,这是硬约束之二。由此,股票总市值与居民部门净存款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从股票与存款的比值历史数据来看,超过2.5倍就比较危险,达到了0.8至1的区间,股市就容易出现上涨。
图1 中国家庭部门净存款与股票总市值
图2 中国股票总市值与家庭部门净存款的比值
6、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债供应是商业银行直接或者间接投资利率债两大硬性约束,其他变量的约束相对弱
按照上述的博弈逻辑,什么时候利率债会调整呢?就是债券投资者内部(1)看广谱价格下行的资金,开始低于(2)看广谱价格上行的资金数量,在边际上,某一个交易日,有1000亿资金想买入利率债,有1005亿的利率债要减持,这个交易日利率债价格就要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得攀升。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一天表现是投资者博弈出来的,是投资者对未来的观点和判断的博弈,而不是基于2025年中国经济真实走势的博弈,现在还没到2025年,等到了2025年过半,大家会博弈对2026年的预期。
可以这样说,只要做多利率债的投资者手里有充足的资金(能够扩表,务必记得,能扩表,就有源源不断的购买力),这些投资者就能把利率债价格不断拉高。即便短端资金价格有所提高,只要资金量能给足,完全可以做到长端利率低于短端利率。
7、什么样的监管政策最容易逆转过去的趋势
那么什么样的监管政策最能够逆转短期的资产定价博弈呢?不是调整短端资金价格,而是直接影响资产数量和可获得资金的数量的政策。
动了可获得的资金,就是釜底抽薪,或者火上浇油。
相对于经济数据,如第6小节所述,商业银行最直接的约束有两个,一是存款准备金率,瞬间提高5个点,明天商业银行就得缩表,卖出债券那是必须的;二是国债发行量,一个月新增3万亿国债,商业银行扩表的会消耗存款准备金率。
8、股债都是基于预期的博弈定价,长期才有可能回归基本面,短期与长期的划分是没有精确标准的
在很长时期,或超过半年,或者超过一年,经济运行的趋势(名义GDP、通货膨胀、央行政策利率的趋势)才会影响长端国债的定价,在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的周期里,价格是有一波博弈占优的判断/预期来定价的。
股票的定价逻辑与利率债的定价是同质的。通俗的讲法是,谁有钱谁说了算。
期货投资有句老话,就是不要与趋势对抗。其背后的逻辑就在于此,牛顿也有痛彻心扉的感受,就是人性、人心与情绪决定了大家对未来的预期,进而决定了短期的价格变化。不是未来的事实决定了当前的资产价格变化,做投资,这句话要牢记于心。
9、当长期预期固化时,几个月的边际变化可能会在短期内漠视
对未来的长期预期固化于心时,投资者也可能完全不再考虑短期的边际变化,比如地产销售好了一些,消费数据好了一些,PMI指数好了一些,债券投资者完全可以给出一个判断,这就是一个干扰,过了一个月,数据会再下去的,所以这并不会影响基于未来长期期预期的定价(买入)。
债券如此,股票更是如此,因为股票是一个没有期限的合约安排,未来30年后看好一个公司,现在就可以下手,只要预判了大家的预判,股票的估值可以的达到80被、300倍、甚至800倍。
不管悲观者对2025年经济预期多么差,只有乐观者认为2026年就会好,2027年更好,做股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不断买入股票,通过赚钱效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来买入股票,2015年的牛市,在概率与人性上是不能排除的,毕竟从约束来看,家庭部门的净存款是有60万亿的。
10、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我对短期的看法并不重要,除非我手里有很多钱,我对长期的看法也不重要,因为预判经济演变是依赖于科技进步的,科技进步是依赖于自然科学理论进步的,但是科学理论无法预判自身——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的论述过程——由此,人的一生,时势造英雄,三分靠打拼,七分靠命运——命是自己的性格,运是外部的环境。
资产价格是一个有关预期的学问,有关预判他人预判的学问。俗话说,人心难测,所以靠投资赚钱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其他领域的大佬转行做投资之后,都有一个转换期的原因,主要是依靠的逻辑体系不同。
当然了,最精辟的表述自然是大师给的,巴菲特说,价格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基于此,策略上,短期交易重点要预判别人的预判,长期配置重点要预测大的经济趋势和公司的变化趋势。
基于此,以后大家咨询我的观点与看法,需要理解,一是我的观点与判断仅仅是一家之言,至多,有那么一丁点的价值,二是我的判断是基于事实与逻辑的,掌握的事实每天都在变,逻辑体系在不断证伪中变化,所以我明天的判断与今天的判断必然是有一些差异的,即便这种差异可能很小,但差异必然存在。
202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