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微观与宏观的逻辑差异
财富
2024-12-27 16:50
北京
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全部由居民部门来完成,忽略政府消费的部分。消费品支出+住宅支出是居民部门最大的两大项。加总来看,2019年为55.11万亿,2020年为54.65万亿,2021年为60.35万亿,2022年为55.65万亿,2023年为57.44万亿,预计2024年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80万亿,商品住宅销售额为8.24万亿,两者合计57.04万亿。总体来看,2019年至2024年,中国居民部门消费品和住宅总支出维持在56万亿附近波动。消费支出的缓慢增长基本上对冲掉了住宅消费支出的快速回落。图1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住宅销售额,2024年为前11月数据图2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住宅销售额对比,2024年为前11月数据尽管宏观总量上,中国居民部门的总支出维持了相对的稳定,但是微观上,与房地产相关的经济领域从2021年到2024年出现了急剧的收缩,消费相关的支出维持了缓慢了增长,部分领域可能出现了快于名义GDP的增长。居民部门在汽车消费支出上维持了缓慢的增长,从2019年的3.94万亿增加至2023年的4.86万亿,2024年前11个月为4.48万亿。住宅与汽车是居民部门最大的单项开支。两组数据的对比揭示了一个事实,与房地产行业相关性越高的企业与员工,对经济的感受越差;与汽车行业相关性越高的企业与员工,对经济的感受越好。故而,金融从业人员悲观是不可避免的(离地产太近了),过去20年,金融主要是为地产服务的,包括直接的40万亿房贷,12万亿开发贷,不知道多大规模的地产公司非公开债务,间接的几十万亿的城投平台债务,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房地产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图3 中国汽车类零售额年度值,2024年为前11月数据在汽车行业内部,分化也是非常大的,2019年至2023年,比亚迪汽车营业收入从1277亿元增加至6023亿元,翻了4.71倍。比亚迪的员工总数从2019年的22.91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70.35万人(是所有证券公司员工数的两倍),人均薪酬从9.01万元增加至14.04万元。比亚迪远远跑赢了汽车行业的平均表现。即使在房地产行业内部,不同的企业表现差异也很大,招商蛇口的营业总收入从2019年977亿,增加至2022年的1830亿,2023年略微回落至1750亿,人均薪酬维持了基本的稳定,员工人数2023年的5.24万人低于2022年的5.80万人,边际上出现了收缩。华夏幸福的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1052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359亿元,员工人数从2.43万人下降至1.02万人,人均薪酬也下降了50%多一些。从上面的数据来看,2019年至2024年中国居民部门总支出(居民部门的名义需求总量)维持了平稳态势,但是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公司出现了显著的分化。这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现实之一,过去5年,居民需求总量是平稳的,谁能赚到居民部门的钱,就看(1)运气;(2)产品力;(3)所在的行业。在居民部门需求平稳的情景下,对中国经济总需求支撑最强烈的是出口需求,从2019年的2.50万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3.54万亿美元,2023年略回落至3.38万亿美元,2024年前11月为3.24万亿美元,但都显著高于2019年的水平。可以这样说,2019年以来,以出口为主的企业,营业收入额总体是大幅增加的,最近两年边际上略有放缓。2023年长安汽车出口35.8万辆,同比增加43.9%,2024年1至10月出口46.7万辆。长安汽车员工数量从2019年的3.67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4.91万人,人均薪酬从14.61万元增加至24.06万元。在外需总体增加的情况下,过去5年,哪家企业的出口业务搞得好,哪家公司就能够(1)招聘更多员工;(2)不断提高员工的人均薪酬。图6 中国出口金额年度值,2024年为前11月数据我们把出口金额和居民部门支出加一起,能够得到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基本上可以当作中国大部分企业面临的外部约束,这就是大的宏观环境约束了。2021年至2024年,中国家庭支出和外部需求维持在80万亿人民币左右。增长趋势没有了,维持了相对的平稳。在宏观逻辑上,这是中国居民部门去杠杆周期带来的,即住宅销售额的急剧收缩。图7 中国居民消费+住宅消费+出口,2024年为前11月数据当前中国经济提供的需求环境要比1990年代日本的经济环境好的多。1991年至2009年,日本商业销售额从700多万亿日元回落至450万亿日元。图8 1980年至2023年日本商业销售额题外话,这里我们提供只提供了日本商业销售额,没有提供零售销售额,这就是先射箭后画靶,因为商业销售额更差,我们就想单方面引导日本销售差的预期,所以只给出了部分事实。这里我们提示大家,以后看数据,最多信七分。宏观经济涉及到太多领域,为了论述差,可以找到一堆数据,为了论述好,也可以找到一堆数据。今天,我们为了论述中国经济的分化,同样找到了一堆数据,一些企业就是很差,一些企业就是很好,只从我们提供的数据来看,只能是分化,不是单方面的好,也不是单方面的差。我们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微观数据,上市公司的数据,来验证中国经济的微观层面的分化,有些企业营业收入快速攀升,有些企业营业收入急剧收缩,总量层面维持了相对稳定。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一个群体,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上,能够作为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总需求的增加需要政府和居民中的一个持续加杠杆,但是多数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对企业和个人的成长,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作为的空间又是非常大的。这就是,微观与宏观的逻辑差异。从个体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做的,一是选一个有成长性的细分行业,二是积极努力。未来十多年,大概率还是一个总量基本稳定,微观继续分化的时代。大家要尽量选对方向,因为有些细分领域是收缩的,这难以避免,没有掉过头,很可能就出现收入回落,生活水平下降,悲观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