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9月20日
地点:南头城学校
主题:《地球在宇宙中》《探究鱼的运动与呼吸》
今天视导活动中除了听生物学课,还听了一节地理课,迈出了我对跨学科听课探索的第一步。我的收获并不是指导了多少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的细节问题,而是让我深度思考了两个问题:
01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如果只能采用远离学生经验的素材,该如何利用?
02 教研员听课如何基于教师立场思考其设计意图?
我经常和老师们讨论情境导入和情境创设的区别,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于导入,而导入采用的素材可以多种多样,其功能更多是激发兴趣;而情境创设则不同,是要给真实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考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让学生有个踏板。
今天两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思考:情境素材与学生的经验值相去甚远怎么办?比如如何在太阳系中找到一个和地球一样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行星?比如人要潜入海底,可以从鱼的结构上得到什么仿生启示?科研情境、远离学生经验的情境,因为学生接触不到或接触得少,才可以通过现有基础去激发想象力、创造力。作为老师,也要有机会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光。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老师也能有一千种对同一节课的设计。评生物学这节课时,有老师提出“潜水这个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太远了?能不能用游泳的情境替代?”我对授课教师怎么回答还有点期待,结果她说“好,用游泳替代。”我看到这节课从“潜水”的角度带着学生探究鱼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适应的,当下就觉得这位老师很用心。或许是这位老师年轻,她的主线拎得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她对题材的选用是有直觉的。听课的人最好的支持就是帮助授课者在现有的基础上去改良,而不是重造。当然,错误的课除外。为了让她更好地理清主线,我建议她在刚开始上课的3分钟内让学生讨论—— 如果人要能像鱼一样在深海里自由地游泳,需要哪些装备上的支持?这些装备有什么特点?(不需要真的存在这种装备,提出自己的思考即可)但是如果让她用游泳的情境呢?她怎么改?那完全不是她的思路。这也提醒了我以后尽可能地还是帮助老师们做锦上添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