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建设20周年暨第三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高质量发展论坛”会讯
2004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2023年,该专栏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正值专栏建设2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提升其在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发展方面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于2024年10月13日召开“‘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建设20周年暨第三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高质量发展论坛”。
来自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语言文字应用》《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理论探讨》《中国社会科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单位的20余位学者、专家与会。
图1:会议现场
图2:曲红梅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3:韩喜平教授致辞
张贤明教授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论坛。他强调:“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建设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哲学学科专家学者的引领和发展;二是学界同行和前辈的支持;三是期刊界的支持,学报要继续向名刊的编辑学习,推动专栏建设。
图4:张贤明教授致辞
专栏情况汇报和专家代表发言阶段,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秦曰龙编审主持。
图5:秦曰龙编审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哲学编辑由阳副编审向会议汇报了“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20年的发展建设情况,回顾了专栏建设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并对专栏未来的策划发展作了展望。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在2003年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后,于2004年3月创设的。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呼唤着反映中国自身境域和气派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创生,同时,经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变革、现代西方哲学的深入引进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重新发掘,中国哲学界也具备了创造这种理论的充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清海先生倡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辟“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孙正聿、孙利天、贺来、张盾、胡海波等一批知名学者共同讨论并规划了栏目的编辑宗旨和工作方向,即:吸收和发表国内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与范式变革。
在2004—2024年的20年间,专栏共刊发了93期近300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队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其一,鲜明的中国特色与问题导向。栏目刊发了以“中国”或“中国哲学”为题的文章近百篇,发挥了重要的学术引领作用。
其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主导。专栏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约占栏目总发文量的三分之二,作者群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绝大多数知名学者。
其三,鼓励原创哲学,深入推进哲学基础理论创新。栏目多次组织“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辩证法”“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关系”等专题,在揭示哲学观念的时代性内涵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面向未来,“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应进入新的理论境界,要在 “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中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在历史的叙述中确定“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内涵和问题域。
图6:由阳副编审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表示:名栏的背后是名篇,两者互相成就:名栏需要名人来支持;名人需要名作来支撑。名栏离不开名编,一位负责任的编辑很重要,要从逻辑、方法、观点、学术规范等全方位把握好文章,进而利用名栏打造出“名派”。最后,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最基本的是要找到哲学的“根基”。
图7:韩庆祥教授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认为:当代中国哲学道路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哲学表现。他对栏目建设的建议是:一、集中精力专心做好某一专栏,同时要注意和其他栏目的密切配合;二、要有固定的栏目主持人,可以召集、聚拢人才;三、充分重视挖掘青年教师的学术潜力,期刊主编、编辑等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有潜力的青年力量并给予支持和帮助。
图8:吴晓明教授
图9:王南湜教授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孙利天强调了刊物的办刊理念与编辑鉴赏能力的重要性。他提出专栏建设需要注意的几对重要关系:一是理论和现实的关系。探索中国哲学道路必定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但是理论如何把握现实以及如何表达现实,用解释学的理念叫做需要一定的“间距化”,即理论描述太接近现实有可能降低学术质量,但是远离了现实就偏离了话题,就不是中国哲学的道路。所以要把握好理论与现实的间距,要有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二是要处理好理论宣传、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关系,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努力提高文章的学术质量。三是理论积淀与理论构想的关系。无论是把握理论与现实还是探索中国哲学道路,都既需要深厚的理论修养积淀又需要一些构想。比如,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作用的基础与原理,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落到实处,化民成俗,不仅要兴于学还要思于政。他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为例,认为崇高的文化威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这种风气的扭转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会不断地影响后来人。
图10:孙利天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曙光认为,编辑应该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未来学术研究的方向。反思两大命题及其关系或许会对学术研究方向的预测有所启发,即,始于李鸿章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的“中西古今之争”为整个20世纪的学术研究确立了大的思想框架,这个框架是否还有待发掘的学术潜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与前面的大变局是什么关系?编辑应该树立全球视野,持续展开对以上命题的思考。二是从理论上说,在20世纪,人们认为中西关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关系,但后来的现代化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用“同一人类历史规律”抹掉了不同的“文化类型”;今天中国学界又开始强调文化类型的独特性,回到了“文化范式”。那么,是文化范式主导社会范式,还是两种范式各有长处,谁也主导不了对方?关于这一点,我赞成浙江大学赵鼎新教授的观点,没有两门学科知识,社会学很难出新成果。哲学也不能只是靠一些基本概念搞思辨,除了文化与社会两大视角,还要重视精神分析、当代进化论、社会动物学、历史地理等理论和方法。三是学术或许与社会乃至大自然一样,不断地循环。而开放的循环才能突破原来的模式,达到新的广度与深度。建议刊物能为那些被视为非主流的或“边缘性”的但其实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新突破的论题与写作提供发布和交流的机会。
图11:张曙光教授
图12:孙正聿教授
图13:赵东奎副编审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姜佑福指出目前期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作坊式的工作方式等。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采用统一的培训方式、培训队伍,所以编辑的眼光、水平以及主编的理念是各不相同的,这都是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对此,他给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首先,独立署名,以质量取文,把身份的因素降到最低。其次,综合刊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关照。最后,要加强专栏和其他哲学类文章、其他学科文章的联系并且在此过程中发挥栏目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专栏的牵引作用,以该栏目为轴心带动整个刊物,形成学报的内在一致性特色。
图14:姜佑福总编
《天津社会科学》时世平主编根据自身经验,给出前车之鉴:第一,稿件的质量问题。如果对相对较弱的稿件处理不够严谨,此短板可能影响到专家对整个期刊的评价水平,所以在这方面需要提高底线。第二,刊物缺乏恒定的经费支持。经费要随着刊物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此外,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来保障办刊经费。第三,认清综合刊和专业刊的区别,保持综合刊的优势。
图15:时世平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王志强编审提出建议:可以通过设置小的学术研讨会集中目标作者群体,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每年栏目可能能掌握一个大致的方向,也为作者群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支持。这与仅通过纸质来稿、约稿的方式进行的学术共同体交流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图16:王志强编审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赵文铎主编提出探索当代哲学的道路的设想:拓展栏目建设方向,怎样将该栏目进行海外交流与传播。
图17:赵文铎主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主编秦卫波编审谈了如何选择栏目主持人的问题。编辑主导还是名人主导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一个好的栏目不光需要名编还要有名人支持。
图18:秦卫波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主任张甲秀编审提出:第一,专业刊和综合刊的“对抗”问题。这种说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各刊物面临着相似的问题。第二,有关刊物及理论的“沟通”问题,她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主编要走出去,要做实际调研。其次理论也需要走出去,比如与一些国外的期刊、出版平台、出版商合作等。
图19:张甲秀主任
《理论探讨》侯冬梅副主任强调,我们需要想出更多操作性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大主题下设专题的方式是很值得借鉴的。对于学术性和政治性的问题,提出可以设置小专栏,区分开宣传性文章和学术性学理文章,做好政治引领与学术引领之间的平衡。
图20:侯冬梅副主任
图21:李秀伟副编审
《长白学刊》禚丽华副主编谈及专栏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时指出,一个好的专栏依靠学者,所以学者必须深度参与,即学者、编辑和杂志应当成为一个共同体。一个可供借鉴的方法是编辑要加强与学者的交流,主动积极地了解约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讨论和沟通,充分发挥编辑的能动性和学者的创造性。
图22:禚丽华副主编
《社会科学战线》王永平主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聚焦问题意识,专题栏目的题目切忌宽泛、笼统。二是视野要宏大,要充分利用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优势,向其他学科扩展。
图23:王永平主编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秦曰龙编审做总结发言。他指出:这次会议既是“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20周年建设的重要总结,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一定认真吸纳诸位学界、刊界师友的真知灼见,努力提升办好专栏、办好刊物的水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高质量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前两届的主题分别是“对标专业类期刊,实现综合性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国际化办刊及国际影响力提升”,《学报》同仁将认真听取、吸纳与会专家的中肯建议,积极响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号召,继续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