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 胡霖 | 楚帛书的图文结构与神话叙事

学术   2024-11-15 18:01   吉林  

边疆考古与中华文明



本文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6期

边疆考古与中华文明”栏目



楚帛书的图文结构与神话叙事




李守奎 胡霖 | 文


[摘要] 楚帛书图文并茂,文字散布多处,蕴含着神话与天文历法等丰富内容,中间两篇完整的篇章叙事诡谲,行款上下互倒。楚帛书出土80多年来,虽然中外研究成果极其丰厚,但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对甲、乙、丙三篇之间文义联系与整体图文结构的理解多有分歧。随着楚文字研究的深入和清华简等古图、古书新材料的发现,可以确定楚帛书以南为上,八行短篇为甲篇,十三行长篇为乙篇。从神话叙事的角度,能够理清全帛图文结构。甲篇完整讲述了众神创世的全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原始创世神川熊居住的混沌世界,到川熊、女填二神生四神,共创上下、四时、岁;再到四神变身四树,成为四棵承天柱,理定天地、日月之行;最后是四神制止共工作乱,重新理定四时、朝夕。至此宇宙创建,创世完成。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具备完整系统的创世神话。乙篇是神话的延续,讲述“天柱作荡”导致四神创建的天地、四时、日月秩序紊乱,“理岁”的办法是“建极属民”。帛书四隅所绘“四树”,对应甲篇“四神”“四极”和乙篇“天柱”。周边四树象征四柱,联通天地;四树之间的十二神像及丙篇十二段文字,旋转阅读,一圈是完整的十二月;甲、乙篇方向颠倒,也需要旋转阅读,与十二月相配,整幅帛书可以定为“天地四时十二月运行图”。

[关键词] 楚文字研究;楚帛书;图文结构;神话叙事;理岁;天地四时十二月运行图

闻名中外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也是唯一存世的战国帛书,弥足珍贵。帛书于1942年在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被盗出土,最初为蔡季襄所得并于1945年出版《晚周缯书考证》。1946年,楚帛书流失海外,数易其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塞克勒美术馆。

楚帛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80多年来,中外学者研究不衰、热情不减,积累了大量成果,文字释读基本完成,但文本解读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对全帛图文结构与意义的研究少有突破,分歧严重。其焦点约有数端:其一,楚帛书的文本行款与字数问题尚未解决;其二,文本释读和文义理解分歧较大;其三,置图方向和甲、乙分篇意见不一;其四,三组文字的内在关联不明,全帛图文结构的寓意不彰。

近年来,随着清华简《楚居》《筮法》《成人》《四时》《司岁》《五纪》等新材料的陆续公布,楚帛书研究迎来新的契机。八行短篇中四时神名得以释出;十三行长篇的文本得到复原,文义基本明晰;楚帛书的置图方向业已明确。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楚帛书的图文结构,揭示中间两篇文字的神话叙事关系,借此探明整幅帛书的图文寓意。为了避免行文枝蔓,一些不同的文字释读与文本解读的意见若不必要,不加引述。

一、楚帛书的图文结构

楚帛书呈四方形,由三组文字和两组图像组成。中间是方向相反的两篇文字,按其行段可称为八行短篇和十三行长篇;四边是环列四周的十二个神像,每三个居于一方,配以十二段边文;四隅是四色之树,颜色分别为青、赤、白、黑。李学勤最早发现,帛书边文的十二章题即《尔雅·释天》的十二月名,十二神象征十二个月,是一大重要突破。长期以来,中间两篇文字孰先孰后,帛书叙事何处开头,何处收尾,学界历来有不同意见。

八行短篇、十三行长篇内容彼此关联,两篇文字的阅读顺序,不仅取决于帛书的文义理解,还与帛书的置图方向有关。蔡季襄、李学勤(后期)、饶宗颐、高明、冯时等主张八行短篇在前,十三行长篇在后;董作宾、李学勤(前期)、商承祚、陈梦家、严一萍、李零等力主十三行长篇在前,八行短篇在后。两种观点各有所据,曾长期并行于学界。

1945年,蔡季襄最早以短篇在前、长篇在后为序释读楚帛书。其后,董作宾提出四时自春始,帛书当以东方(春季)对应的十三行长篇为先,加之李学勤辨识出十二月名,确定了边文以正月“取于下”等三章的书写方向为正,帛书以北为上、十三行长篇先读的意见成为主流。后来,李学勤注意到马王堆帛书《胎产书》“禹藏图”等楚地出土古图有以南为上的置图习惯,于是修正了早先的观点,提出楚帛书的摆放当以南为上。饶宗颐、高明等人亦主张短篇在前、长篇在后,理由是八行短篇讲宇宙生成、四时成岁,十三行长篇讲日月赢绌、四时失常。前者道其常,后者言其变,前者顺写,后者倒书,意在昭其顺逆。李零始终持长篇在前、短篇在后的读法。他认为从置图习惯看,古地图并不都以南为上,存在上南下北、上北下南两个系统;从行文逻辑看,十三行长篇讲岁,八行短篇讲四时,十二段边文讲十二月,符合从大往小讲的逻辑顺序。

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尤其是清华简《筮法》《五纪》的公布,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证据。古图都是上南下北,楚帛书也不例外。

首先,除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所附“禹藏图”明确以“南方”标识方位、正月位于左下方,呈现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置图方向外,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以墓门朝南暗示上方为南,马王堆帛书《箭道封域图》(原称《驻军图》)上部、左部分别标有“南”“东”的方位字样,尹湾汉木牍《博局占》所绘六十甲子“博局图”上方也清晰标有“南方”二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公布的放马滩古地图摹本下方标为“上”字,何双全认为此为该图正读方向以北为上的提示。学者或据此实物证据,认为古地图存在上南下北、上北下南两个系统,进而主张楚帛书的方向是上北下南。不过根据最新红外照片,放马滩古地图原被释为“上”的字实为“北方”二字,该地图的方位仍为上南下北。凡此皆说明,“以南为上”确系古图通例。

其次,清华简《筮法》绘有“卦位图”和“人身图”(图1),以八卦配属八方,最外围四周及角隅写有八段文字,上、下、左、右四方分别标明“南方也,火也,赤色也”“北方也,水也,黑色也”“东方也,木也,青色”“西方也,金也,白色”,图中将震劳兑离四卦与东南西北四方、木火金水四行、青赤白黑四色相配,同时记有四卦所司雷、树、收、藏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运转的对应关系(表1)。这组对应关系,与楚帛书四隅所绘青赤白黑四树、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时的配属关系吻合无间,说明楚帛书的摆放当以南为上,八行短篇顺写,十三行长篇倒书。

 图1  清华简《筮法》卦位图、人身图


 表1 卦位相配表


再次,清华简《五纪》详细描绘了天地众神众物的构成,贾连翔曾据简文推拟过一幅“天纪图”,进一步形象地印证了楚帛书以南为上的摆放方式。


 图2  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排列示意图


 图3  楚帛书方位示意图


最后,有学者注意到,江陵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与楚帛书在书写格式上颇为相似,中间为方向互逆的两段文字,三圈边文为布列四方、每方各三段的十二段文字(图2)。《政事之常》的分栏布局,明显受到古代式盘的影响,由此不难推想楚帛书与式图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可以确定《政事之常》三圈边文的阅读顺序是从左下方开始旋转阅读,其起始位置恰好对应楚帛书左下方正月“取于下”,再次印证了楚帛书上南下北的置图方向以及正文先右后左、边文自左下方开始转读的阅读顺序。


综上,楚帛书的设计当取法于古代式图,置图方向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整幅帛书实行转读法,先读中间八行短篇,旋转180度再读十三行长篇。前者为甲篇,后者为乙篇。四周边文,从靠近十三行长篇开头的正月“取于下”开始,逆时针旋转帛书,随转随读,绕行一周是一岁。《淮南子·天文》:“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行。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二、甲篇的神话叙事

一些学者很早就确认了楚帛书甲篇是创世神话,并对甲篇的神话内容、情节结构有所探讨,多有新见。不过囿于文字释读、文本解读的差异,甲篇神名谱系尚未论定,关键情节理解分歧严重,创世过程未能理清,甲、乙篇的神话叙事关系未见发覆。

甲篇完整地叙述了众神创世的全过程,乙篇是神话的延续,甲、乙两篇的基本脉络是创世、乱世、救世。我们已知的原始神话碎片化,再加上传闻异辞,传世文献中并无可与楚帛书完全对应的神话故事,楚帛书的神话叙事是一个完备自洽的整体。

(一)川熊的混沌状态

甲篇的主旨是众神创世。按其原始分章符号,全篇共分为三章。为论述方便,本文将第一章细分为两节,其余两章各为一节,全篇共分成四节。上引文句为第一节,主要讲述创世始祖“川熊”的出身、居地及其所处的混沌世界。


 图4  川熊水居图


这时只有一个始祖神川熊。

(二)川熊、女填生四神与上下、四时、岁的诞生

甲篇第二节讲述川熊娶女填生四神,共创上下、四时、岁。

堵壤,可能与神话中的息壤有关。《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以司堵壤,盖指以息壤生成大地,形成空间界域。为温为冽,与下文热气、寒气相呼应。《淮南子·天文》:“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经过川熊女填夫妇的一通操作,土地、山川、四海得以形成;随着热气、寒气的产生,热气上升,寒气下降,上、下空间得以形成。

此时从四时到岁的时间秩序逐渐形成。四神分守四方,在各自的方位上运行,从起点到终点就是一时,四神各行一时,是为“四时”;四神运行类似现在的接力奔跑,相接绕行一周就是一岁时长。《尚书·尧典》记述了帝尧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至东、南、西、北四方,测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以确定四时和岁长。楚帛书的四神,对应帛书四隅所绘标记四时起讫的“四色之树”,与《尚书·尧典》的羲和四子所掌相同,它们既是执掌四时起讫的时间神,又因轮值运转,成为分守四方的空间神。


 图5  四神成岁图


应当注意到,楚帛书的创世情节与当时流行的宇宙生成论思想颇为近似。如《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郭店简《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水、生天地、生神明、生阴阳、生四时、生寒热、生湿燥、成岁,与楚帛书创世神话中的宇宙生成系统最为接近。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楚帛书“混沌/川熊/川熊女填/四神/上下/寒气热气/四时/岁”与《太一生水》“太一/水/阴阳/神明/天地/寒热/四时/岁”的话语相似性。


这时,日月还没有形成,时间秩序尚不完备,天地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宇宙”。


这一章中创世的神谱关系简单,夫妇生四子,夫妇创天、地,四子创四时与岁,是一家子创世界。


(三)日月出生、天地动乱与四神理定天地、日月之行



 图6   日月天地动乱图


四神做了什么?通天盖,定三天、四极,成“宇宙”;促帝俊使日月运行有规律,完成了时空构建。



四极,见于《淮南子·地形》:“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高诱注:“四极,四方之极”。又见于《淮南子·览冥》:“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既指四方极远之地,又指立于四方之极的擎天柱。楚帛书记载的四神是如何理定天地的?在天上理定天盖与三天,下降到人间,奠定“四极”。在天为四时,在地为四柱。在大地四隅撑起四根天柱,把天上举,天、地因此而相通。《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概是这个神话的翻版。《山海经·大荒经》载有东、南、西、北四极之山,依次为东极离瞀、南极去痊、西极天枢、北极天柜。其中,东、西两极是七对日月出入之山的其中一对,分别标记春分、秋分日出、日入的方位。此外,上引《大荒西经》的噎神,正处西极,执掌日月星辰之行次。由此可见,确立“四极”,相当于“辨方正位”,划定日月运行的四方基准,布设日月运行的轨道。


 图7  四神理定天地图


甲篇中的“四极”,对应楚帛书四隅所绘“四色之树”。在神话叙事中,天由地上的天柱撑起。充当天柱的媒介有很多,既有巨鳌之足,又有不周山、昆仑山等神山,还有高入云霄的宇宙树。孔家坡汉简《岁》篇载天柱折、地维绝,于是树五木,纪五位,表明“天柱”与“五木”具有互替关系。《山海经》载有扶桑、建木、若木等宇宙神树;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盖上亦绘有四棵分居四方的神树,枝端绘有太阳花和太阳鸟。《淮南子·地形》载:“扶木在阳州,日之所嘈。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论衡·说日》云:“日旦出扶桑,暮入细柳。扶桑,东方〔之〕地;细柳,西方〔之〕野也。桑、柳天地之际,日月常所出入之处。”这个神话认为天穹是由东极扶桑、中央建木、西极若木(或细柳)等神树支撑起来的,众神借助它们往来于天地之间,太阳每日亦在神树间升起、落下。楚帛书四隅所绘“四色之树”,就是类似扶桑、若木的宇宙树,它们不仅充当承天的四柱,也是太阳起落的支撑点。前文言楚帛书“四色之树”象征四时起讫,此处又因其确立四极、充当四柱,而成为四极方位的标识、沟通天地的桥梁。


四神理定天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宇宙”形成。四神理定的天地,上有盖,下有四隅,四隅立四柱,这就是人间屋宇的映像。“宇宙”一词现在指“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究其根源,就是这种天地神话的隐喻。《淮南子·览冥》:“草木不摇,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宇宙最初就是以部分代整体,指屋宇。四神安定了的天地就如同这样一个屋宇,有序而稳固。


在这一章中神谱变得复杂起来,除了四神之外,不仅有创造日月、改邪归正的帝俊,还有炎帝、祝融和四神之间的隶属层级。炎帝在文献中通常为南方之帝,祝融为其佐神,如《淮南子·天文》:“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祝融在古帝系记载中向被视作楚人先祖。楚人祀谱中老童、祝融、鬻熊合称“三楚先”,战国楚人确认祝融是其先祖之一。


第二是日月之行。帝俊虽然创造出十个太阳,但并出空中,无法运行。四神降为四棵大树,通天地。太阳就可以在地与天之间运行。早晨从大地起飞,飞达树巅,然后逐渐落下,没入地面。这就是楚帛书所说的“帝参乃为日月之行”。


帝俊在楚帛书中并没有那么高贵,地位远在炎帝之下,创造了日月却增添了混乱。“非九天则大倾,则毋敢叡天灵”这句话,应该是四神代表炎帝对帝俊的教训,帝俊接受训诫,改邪归正,才使得日月成行。


截至这一节,楚人先祖创世已经完成。


(四)共工更步与四神理定四时、宵朝昼夕



陈剑对“亢”字的正确释读是关键。甲篇第四节讲述共工变更步数,导致十日、四时失度,于是四神建置闰法理定四时,迎送日月确定宵朝昼夕。


在古史传说中,共工通常是宇宙秩序的破坏者。据《山海经》记载,十日轮值遵守“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及“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的运行规律。楚帛书言共工变更步数,这就会导致日、月运行失序,四时紊乱。《国语·周语下》载大禹匡救共工变乱,结果“时无逆数”,韦昭注:“逆数,四时寒暑反逆也”,暗示了共工之乱与四时失序具有内在关联。四神通过置闰的方式调整四时,使历法更加精确。《尚书·尧典》载帝尧命羲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即以置闰的办法使得春夏秋冬四时不忒而形成一岁,所记与楚帛书同。


逆日月,即迎日月。据文献记载,上古有迎送日月的习俗,如《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迎日推䇲”,帝喾“历日月而迎送之”;《尚书·尧典》载羲仲于春分“寅宾出日”,和仲于秋分“寅饯纳日”;殷墟卜辞中亦屡见“出日”“入日”“出入日”的记载,既体现了古人对日月之神的崇拜,又反映了古人对观察日月运行规律的努力。《归藏·启筮》载:“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可见传说中羲和职掌日月之出入,由此建立计时制度,确定一日之晦明。《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至于蒙谷,是谓定昏。……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即通过观测太阳一昼夜自旸谷至蒙谷凡十六所的移动轨迹,将一日分为十六时,又可划分为朝、昼、昏、夜四个时段。楚帛书所载四神通过迎送日月,将一日划分为宵、朝、昼、夕四个时段,与《淮南子》所述正相吻合。


共工扰乱了四神所创立的天地、四时、日月秩序,四神再次平定。这种神话叙事的深层原因大概是天文历法。


这一章出现了反面的神共工。《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在这里共工成了炎帝、祝融的后裔,也是南方之神。


综上, 甲篇主要讲述众神创世的过程, 包括川熊、 女填生四神, 夫妇成上下, 四神成四时、成岁、 定天地、 定四极、 定日月之行、 定四时、 定宵朝昼夕等内容, 其内核是从宇宙发生学的角度解释宇宙秩序的确立过程。

三、甲、乙篇的神话叙事关系

乙篇紧承甲篇而来,讲述四神创建的天地、四时、日月之紊乱与治理。按其分章符号,乙篇可分为三章。全篇结构及各章大意,李守奎在《楚帛书乙篇的文本复原与文字辨释》已有概说。此处不赘引全文,仅摘引其中关键段落,进一步解析甲、乙篇的神话叙事关系。

(一)天柱作荡与天地、四时、日月紊乱





在共工神话中,共工是因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柱折断的。根据《淮南子·地形》所载,不周山属八极之一,是西北方向的天柱。不周山倒,造成了“天柱折,地维绝”的局面,结果是天倾西北,地倾东南,日月星辰向西移动,江河泥沙向东流去,这与帛书乙篇“山陵其废,有渊其竭”的记载非常接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家坡汉简日书《岁》篇,虽然该篇隐去“共工折柱”的神话背景,不过详细记载了天柱折、地维绝,于是树五木、纪五位、定四向、和阴阳、十二时成岁的宇宙生成过程。其中,“天柱”与“五木”的互替关系,与楚帛书乙篇“天柱”、甲篇“四极”、四隅“四树”三者的对应关系如出一辙。楚帛书、孔家坡日书《岁》篇皆为楚地月忌文献,很可能共享同一套宇宙论知识系统。《岁》篇有关“天柱”“五木”的记载,一方面佐证了“天柱作荡”的释读意见,另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楚帛书“四树”寓意及甲、乙篇的神话叙事关系。


 图8  天柱折、天地乱

(二)乱世的治理:建极属民


上述引文出自乙篇第二章后半部分,主要讲述治理乱世的办法。


“天柱作荡”的后果是“无有常极”,体现在侧匿之乱上,即“出自黄渊,土身无翼”的土妖出来作乱,导致愚民盲从,不尊天则,“群神五正”,祭祀不明,“废四兴一”。总之,是人、神皆乱。要治理侧匿之乱,就需要“建极属民”,如此方能“五正乃明,群神是享”。其中,“建极”指天神把“降于下方”的一根天柱重新树立,恢复“常极”。《淮南子·览冥》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建极”与“补天”属于同一神话原型的不同表达,其中“苍天补,四极正”可谓对“建极”的极佳注解。


“属民”意为会聚下民,见于《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韦昭注:“属,会也。”“属民”的目的是为了告诫地下群神和百姓。其中,群神作为沟通天、人的中介,应该敬事上天,惠及下民;百姓应该知岁,敬祀山川百神,以时奉享,如此天帝才不会降以灾祸。甲篇曾言“非九天则大倾,则毋敢天灵”,乙篇讲天神在“天柱作荡”后帮助“建极”,又在完成“建极”后告诫百姓“毋弗或敬”“敬之毋忒”,二者形成文本呼应,可谓对“绝地天通”思想的精彩演绎。《国语·楚语下》载楚大夫观射父为楚昭王解释何谓“绝地天通”时说:“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楚帛书透露出的天、神、民各司其业,百姓虔敬祭祀而天神降福于民的敬天保民思想,与观射父所提倡的“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的宗教思想若合符契,反映了楚人一贯推崇的天地分离而相通、民神“不离不杂”的关系。


综上所述,“天柱作荡”导致甲篇四神所掌四时、所奠四极、所置闰月失常,这就引出了乙篇“理岁”的主题。“理岁”的办法是“建极属民”,重建宇宙秩序和民神关系。前者表现为天神重建天柱,恢复四极;后者表现为百姓虔敬祭祀,天神降福。总之,“天柱作荡”既是理解乙篇主旨的关键,更是解开甲、乙篇关系的结穴所在。


丙篇周边十二月神及各月宜忌很早就有了正确解读,此处不再赘述。

四、结论:天地四时十二月运行图

根据前文图文位置与甲、乙两篇神话叙事的论述,我们对整幅帛书的图文结构及其寓意有了比较清晰、完整的理解。

楚帛书周边四树就是四神青阳檊、朱明单、翏黄难和湛墨檊,分别位于大地之四隅,也就是四极,不仅是承天的四柱,联通天地,而且是太阳起落的支撑点;四树之间十二神像和丙篇十二段边文,代表十二个月;甲、乙篇方向颠倒,完整读完甲篇到乙篇就需要旋转一周,象征四时运行成岁,整幅帛书可以称作“天地四时十二月运行图”。

甲篇讲述的,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完整、最成体系的创世神话故事。众神创世,包括四个阶段:从原始创世神川熊居住的混沌世界,到川熊、女填二神生四神,共创上下、四时、岁;再到四神变身四树,成为四棵承天柱,理定天地、日月之行;最后是四神制止共工作乱,重新理定四时、朝夕。它反映了从宇宙初辟到宇宙空间秩序化、宇宙时间精确化的全过程。

乙篇接续甲篇,主要讲述宇宙秩序的紊乱、灾异乱象丛生及其补救措施,其逻辑次序为“天柱作荡,降于下方”导致四神创建的天地、日月、四极、四时失常,因此需要理岁;理岁的情况包括失月导致天雨滂滂、无法置闰,侧匿之乱导致天行三时、地剩三极;理岁的办法是“建极属民”,重建宇宙秩序和民神关系。

丙篇列举十二月名与每月行事宜忌,以忌为多,内容以军事征伐居多,建筑、嫁娶、祭祀次之,农事活动较少。

纵观全帛,甲、乙篇是原理性文本,丙篇是实用性文本,甲篇为乙篇讲“理岁”提供了宇宙发生学原理,乙篇为丙篇讲“宜忌”提供了宇宙变乱和天人感应的依据。甲、乙篇的设计,意在增强丙篇宜忌内容的解释效力,三者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幅帛书可谓阴阳数术家精心设计的、兼具原理性和实用性的宜忌之书。

甲、乙篇提及大量古史神话人物。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两个创世神话系统的糅合。川熊、女填和青阳檊、朱明单、翏黄难、湛墨檊四神是楚人自己的创世神。在这个神话中,他们从始至终都是神通广大的创世神。没有他们,时空无法形成,即使形成了也会动乱不安,还得四神理定。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天地四时及其有序与安定。帝俊与共工这两个神的形象都是为了凸显四神的作用。

“炎帝命祝融以四神降”,这个神系与我们熟知的《史记·楚世家》等传世文献所载非常接近,但与甲篇第一章川熊的至尊无上唯一性相矛盾。始祖神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权力更大的炎帝,这或许是不同神话系统的糅合,难免产生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龃龉。帛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例如四神之名“青阳檊、朱明单、翏黄难、湛墨檊”和五木之名“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显然存在楚人四色相配与五行五色之间的不合。四树与五木如何调适,五木与乙篇的“五正”是否有关,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楚帛书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仅是从神话叙事一个角度对全帛图文结构的解读。神话的背后有天文历法、社会现实、文化的传播与融合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如有需要请参阅原文。全文图片除特殊声明者外,均由作者提供。)


图文:李守奎 胡霖

排版:赵明哲 孟媚 

审核:秦曰龙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数字化传播,旨在发布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