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学术   2024-09-02 19:37   吉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阐释

马克思基于“普遍文明形态”的世界历史书写范式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命题。马克思在其世界历史理论中创立了基于“普遍文明形态”的世界历史书写范式,这一范式为当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奠定了世界历史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替过程,即从阶级社会的“特殊文明形态”过渡到无阶级社会的“普遍文明形态”的过程。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作为世界历史最后一个“特殊文明形态”,把各民族的矛盾推向了极端,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普遍文明形态”的真正确立。

[关键词]普遍文明形态;世界历史;马克思;书写范式

[作者简介]吴宏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郭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西方思想的古今之变专题

(栏目主持人:庄振华)

[主持人语]近些年来,“古今之变”问题代替以往颇具感情色彩的“现代性/现代化”概念,成为哲学界一个方兴未艾的热点话题,但它的底色仍然是人们对于现代性之渊源与走向的关注。若要避免“扬今贬古”或“崇古抑今”这两种“意气之争”式的态度,就不能单纯基于对古代或现代有较强偏见的某个西方学派之上,对古代或现代展开大包大揽式抽象批判,而是需要站在更公允的立场上,将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古典资源如何既成为现代思想的“远祖”,又被现代思想重构为能与现代性相“攻错”的武器;现代主体性如何在中世纪后期上帝“匿名”性远离尘世与唯名论收缩与整饬理性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然”一般出现,这都是当下“古今之变”讨论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的《重审西方思想“古今之变”的实质与出路》一文以黑格尔《逻辑学》“三论”对柏拉图主义的重构为例,表明现代思想“接纳并穿透现代性”的一种路径。雷思温副教授的《从“羁旅者”到“我思”》一文以西方源远流长的“羁旅者”意向的中世纪流变为线索,展示笛卡尔“我思”主体性的诞生历程。黑格尔笔下“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之后的船夫”望见现代主体性时口中大声欢呼的“陆地”,能否成为羁旅者的坚实宜居之所?两文提出的这个意味深长的问题,或许有助于推进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重审西方思想“古今之变”的实质与出路——以《逻辑学》对柏拉图主义的重构为例

[摘要]针对西方思想“古今之变”问题,更重要的不是论定“变好”还是“变糟”(那样很可能导致以局部性史实覆盖甚或替代历史的根据与未来),而是寻找西方文明在深层次维系其生命力的东西,即在现代转化并延续其核心理念的方式。黑格尔《逻辑学》对柏拉图主义的重构是展示这种方式的一个典型样本。该书的存在论表明“一与多”在现代失去了古代那种纵向建构层级宇宙的潜力,被转化成了横向的相互嵌合关系,因为单纯的“有一”并不能证明“一必然统摄多”,但真正能统摄多的一并非不存在,而是要到概念论中去寻找。本质论展示了现代生活在“反柏拉图主义”的假象之下艰难施行一种特殊的柏拉图主义(即突破这种生活方式固有的封闭化趋势而回向宇宙秩序)的可能性。概念论则表明宇宙秩序在现代世界如何连贯性地主动呈现。黑格尔这种“接纳并穿透现代性”的思路可以成为我们在现代性中寻求突围的一个首要参考对象。

[关键词]古今之变;黑格尔;柏拉图主义;现代性;《逻辑学》

[作者简介]庄振华,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暨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从“羁旅者”到“我思”:中世纪晚期思想与近代哲学的主体性革命

[摘要]以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哲学为代表,近代哲学完成了“哥白尼革命”的主体性转向,树立了自我意识在重构世界秩序中的奠基地位。事实上,“我思”的出现与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学中发源的“羁旅者”概念密切相关。这一概念刻画了羁留于尘世的朝圣者,其在中世纪晚期思想的发展中逐步获得了自立性和主体性,从而为“我思”的诞生做好了准备。羁旅者含义的这一转变,来源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存在概念与基督教神学的不相容。两者的结合导致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发生矛盾,致使上帝的内在性移交给了人类心灵的内在性,由此出现了“内在性的下沉”现象,这为人类心灵内在秩序的确定性提供了前提。在上帝超越性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羁旅者也随之逐步转变为主体性的“我思”。

[关键词]羁旅者;超越性;内在性;我思;存在

[作者简介]雷思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逻辑

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与企业绿色发展

[摘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探究价值链嵌入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的合并数据,结合中国区域间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和世界投入产出表,探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机制,考察深度参与国内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嵌入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困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大多数样本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尚未达到拐点,主要表现为加剧污染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能够通过污染前端控制角度的绿色技术进步渠道和末端治理角度的污染治理投资渠道作用于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提高国内价值链参与度有助于企业摆脱全球价值链嵌入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困境,使倒U型曲线更加陡峭,拐点左移且整体下移,促进绿色发展。研究结论可以为新发展格局下合理调整价值链嵌入策略,实现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共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污染排放强度;绿色技术进步;绿色发展

[作者简介]史本叶,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杨馥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与企业绿色创新

[摘要]文章以2010年出台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作为外生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区别于单纯的促进还是阻碍的争论,文章还关注了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对绿色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显著挤出了企业的绿色创新,挤出路径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减少和企业的环保补助减少;2)挤出效应对于所在区域法律环境更为严格、公众关注程度更高、信息传播速度更快的企业更为明显;3)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挤出的是企业的绿色创新泡沫,反而提升了企业的绿色创新效率和质量。研究结论为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佐证,也为环境规制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绿色创新;创新质量;创新效率

[作者简介]王广亮,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唐博昂,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财经前沿:宏观经济专题

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功效检验:

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摘要]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是稳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章在借助有向无环图(DAG)识别变量间同期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包含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SV-VAR)甄别宏观政策行业调控的短期极大响应与长期累积效应,据此得到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行业效应的经验特征与实践方向。研究表明:1)行业波动受到宏观政策同期调节较为有限。2)财政政策跨周期调节短期对以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行业关注不足,长期则由正向促进作用转为负向抑制作用。3)数量型货币政策短期对多数行业提振有效,长期虽然因行业属性出现分化,但整体呈现增强趋势;价格型货币政策跨周期调节具有相对优势,应在发挥好对实体经济调控成效的同时疏通对金融业的传导路径。研究结论可以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在行业领域的精准发力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跨周期调节;行业效应;有向无环图;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

[作者简介]张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王一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民法典研究

论知情同意在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中的属性

[摘要]从法的要素视角观之,居于个人信息保护规范核心地位的知情同意之性质,应当属于法律原则。无论是《民法典》还是《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中关于知情同意的规定,在体系逻辑上均遵循着如下脉络:知情同意背后潜藏的价值理念——作为法律原则的知情同意——涉及知情同意的具体规定。基于知情同意原则的规范份量,即其彰显着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尊重人格尊严与自由的根本价值、最能契合个人信息权益的特质,以及其与其他原则间的上下级关系等因素,知情同意原则应当享有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基本原则的地位。在知情同意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范可以被划定为信息主体所享权利、信息处理者所负义务、国家机关所负职责的三元规范体系。

[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知情同意;法的要素;民法体系

[作者简介]马新彦,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黄舜,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违约行为侵害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

[摘要]《民法典》第996条是独立的请求权基础,可以作为合同相对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要规范发挥作用。该条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在体系定位上构成违约损害赔偿的例外,本质上仍属侵权损害赔偿范畴,与《民法典》合同编第583条、侵权责任编第1183条等规定的损害赔偿,共同构成现行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体系。该条在规范作用的发挥上以具体侵害行为同时符合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为前提,与第1183条及第583条等在规范适用上构成竞合关系。若受害人选择依据第996条在违约之诉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那么在解释上应当将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判断置于侵权损害赔偿规范体系内展开,原则上不受违约损害赔偿中的可预见规则限制,以贯彻立法者通过该条强调充分保护人格权并适当兼顾行为自由的平衡保护立场。

[关键词]人格权编;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违约责任;责任竞合

[作者简介]朱晓峰,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金融规章对合同效力的裁判影响力研究

[摘要]因违反规章而产生合同效力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司法机关对金融规章影响合同效力的问题存在着否定、排除和使金融规章借助公序良俗通道影响合同效力的三种裁判倾向,反映出左右摇摆的裁判立场。法院应坚持法律实用主义立场,与金融监管机构协同合作、相互成就、形成合力。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在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更加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法院应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向金融监管机构出具司法建议。法院处理不同类型的金融规章影响合同效力案件的路径是:一是须以《民法典》第153条第2款为依据展开,金融规章可作为判断合同是否违背公序良俗的重要依据;二是提炼金融规章的公序良俗类型,具有裁判指导意义的金融规章可分为金融机构内部监管、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监管和金融机构资产转让监管类型,由此构建金融规章影响合同效力的公序良俗类型体系,简化金融规章影响合同效力的推理过程,合法合理处理此类案件。

[关键词]合同效力;金融规章;类型化;法律实用主义;公序良俗

[作者简介]牛安琪,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

四维嵌入: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摘要]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精细化治理是健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关键路径。基于嵌入式治理理论,提出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嵌入式内在逻辑分析框架,以三个社区的差异化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践探讨。研究发现,精细化治理通过文化的嵌入式重塑、权责的嵌入式博弈、资源的嵌入式配置、技术的嵌入式规制,从文化空间、权责空间、资源空间、技术空间四个维度对城市社区进行要素赋权。应从文化引领、主体协同、资源整合、技术赋能维度出发,凸显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载体,构建权责统一的多方治理结构,统筹多源联动的资源下沉保障,强化精准安全的靶向技术支撑,不断健全优化社区治理体系,为破解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精细化治理方案。

[关键词]精细化治理;嵌入式治理;城市社区;文化治理

[作者简介]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管理学博士;董欣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民生微实事:社区治理的核心向度

[摘要]民生微实事作为在社区排解民众急难愁盼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对象实体,正逐步明晰并走向社区治理的中心。经过参照维度、所指对象、情境特征、实践特色与治理通道的五重界定,可突破特定项目的狭义理解,发现民生微实事广义的理论图式,它从组织化、结构化、网格化、归位化的维度共同指向社区治理的核心向度。然而,现行治理实践却反映出广义上的民生微实事面临着治理形式、治理架构与治理权责上的现实困境,致使各种民生微实事治而不通。据此,在凸显民生微实事作为社区治理核心对象的前提下,要科学确立治理重心并改进治理架构;清楚界定治理博弈中的行动边界并推进功能性分权,以此确保社区提供精准化、全过程、高质量的服务与治理。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微实事;社区治理;治理形式;治理架构;治理权责

[作者简介]蒲新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吉林大学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沙雨邦,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际关系研究

全球南方思想资源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摘要]在全球史研究兴起和国际关系研究“全球转向”的推动下,全球国际关系学正在形成,全球南方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全球国际关系学的使命之一,是实现国际关系研究的诸多理论创新,而全球南方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关于东南亚、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五个地区的国际关系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与特征的研究,可以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议程的一个起点。该议程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是全球南方国家理论,在全球南方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家起源、进程、形态、要素和目标作出系统论说;二是发展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发展为核心概念,以和平与发展互为因果为首要命题,对发展与国家建设、发展与和平及战争、发展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变革等重大问题作出理论概括;三是复合地区主义理论,梳理和总结世界各地的地区合作历史与现实,以发展与安全不可分为统摄,对地区、跨地区和全球层次的合作主体与形式作出理论归纳。

[关键词]全球国际关系学;全球南方;全球转向;全球史;概念史

[作者简介]周桂银,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讲座教授,历史学博士。


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统筹逻辑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是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思想的继承和拓展。从统筹的视角和逻辑出发审视新安全格局,有助于深入理解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逻辑在新安全格局构建中体现为人民安全的价值取向、党的领导力、安全发展的理念、全球安全治理的参与四个现实维度。统筹逻辑对新安全格局构建的影响可以归纳为总体性和现代性两方面。统筹逻辑影响了新安全格局的结构,使其具有总体性和现代性的双重取向;反过来,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受到总体性和现代性交织互动的影响和限定,进而塑造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从统筹的角度而言,更多重要关系和维度的良性互动调适,对未来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安全格局;新发展格局;国家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

[作者简介]肖晞,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李定霖,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数字外交对国际话语权博弈的影响及中国应对

[摘要]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数字外交在国际话语权博弈中的影响愈发突出。数字外交革新引发国际话语权生成机制的嬗变:在话语主体上,以数字科技巨头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影响力显著增强;在话语内容上,数字主权、数字安全、数字经济等与数字相关的议题关注度明显上升;在话语平台上,网络空间成为大国外交与话语权博弈的最新场域;在话语认同上,数字冷战与算法政治霸权加剧意识形态对立,国际舆论环境严重恶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须注重培育数字外交人才队伍,推动多元发声;紧扣数字时代议题,凝练中国话语特色;深耕网络空间,整合数字媒介资源,提升国际传播力;树立大国战略信誉,践行多边主义,增进中国崛起的话语认同。

[关键词]数字外交;国际话语权;话语权博弈;国际舆论;话语霸权

[作者简介]陈小鼎,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政治学博士;刘洋,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汉语实词分类原理与教学中的价值

——从“名动包含”说开去

[摘要]沈家煊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名动包含”说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仍有可商榷之处,如“木桶理论”的适用性、定义的前提性、结构分析的确定与不确定、简单原则如何把握、“名动包含”说的哲学来源、语言事实如何认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认识。汉语为母语的社团至少有两个意识:一是在听到新词时凭借自己的经验或词语标记进行“类推”的意识;二是根据一个词语在表达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进行“类化”的意识。这是词类形成的语言基础,而汉语词类认识还远远未到尽头。从理论应该指导实践来说,现今的留学生教学还无法在“名动包含”的框架下进行,名、动、形分类有其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名动包含”;词类论争;实词分类;对外汉语教学;词类教学

[作者简介]吴长安,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

内涵意蕴与构成要素

[摘要]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是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依托,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国际中文教育以语言学、教育学为基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属性,具有学科和事业双重本质。鉴于中文教育国际化趋势,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要聚焦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推动智慧教育助力中华语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强化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无论是国家战略、社会需求,还是学科自身发展都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构建的依据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规划、各国多元中文需求、学科地位的提升三个方面。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框架,主要由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治理体系三个子体系构成。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才能整体性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与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实践体系;治理体系

[作者简介]李宝贵,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辽宁省语言学会会长;李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中的疑问句

[摘要]随着域外文献的不断发掘与整理,以明清至民国时期域外汉语文献为语料考察同时期汉语特征的研究方兴未艾。日据时期朝鲜半岛刊行的汉语会话书记录的语法现象呈现出早期现代汉语语法域外传播的同时特征。这些汉语会话书中的疑问句多“以词带句”呈现,主要包括四大类:以“麽(麼)、嗎、罷”类语气词为标记的是非问句;以“甚麽”类疑问词为标记的特指问句;以“是X(还)是Y”为代表的选择问句;以“VP-Neg-VP”为代表的反复问句等。当时语法学界对疑问句的界定与研究尚未成熟,汉语教科书文献中的疑问句蕴藏着域外汉语教学的句类认知及汉语教育的语法观念,或可为汉语教育教学史及汉语语法学史研究提供更为宽广的全球史视阈。

[关键词]域外汉语教育;日据时期;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疑问句;以词带句

[作者简介]李春红,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学术东北

晚清东北移民社会的治理体制变迁

——以拉林河流域为中心

[摘要]咸同之际,东北爆发了大规模民变,经过百余年开发的拉林河流域深受影响,流域内的主要城镇伯都讷、阿勒楚喀、双城堡等均被攻破,地方官府应对民变失措,以致逐渐失去对辖区社会的有效控制。本地官兵外调以及地方官治理能力有限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拉林河流域重视军事、忽略民事的旗民二元行政体制则是根本的制度性因素。有鉴于此,光绪年间就任吉林将军的铭安及希元提出了以增设民官、改革吏治为主的官制改革,以维护地方秩序。直至清末东北改制,拉林河流域广泛设立州府县治,其地方治理方式已与内地无异,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完成过渡。这充分表明,“满洲”地区的这些“满族因素”未必是清朝统治的“成功经验”,且清末官制改革的过程相对仓促,这种被压缩了的边疆内地化过程,注定会遗留很多社会问题。

[关键词]晚清;东北;治理体制;移民社会;拉林河流域

[作者简介]王剑,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符泽军,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数字化传播,旨在发布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