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 | 北朝元氏家族与胡族婚姻考

学术   2024-11-26 18:01   吉林  

“边疆考古与中华文明



本文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6期

“边疆考古与中华文明”栏目



北朝元氏家族与胡族婚姻考

 

陆路 | 文



[摘要] 元氏家族作为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族, 其家族婚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甚大。婚姻是元氏笼络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加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 也有助于民族的融合。现可知北朝时元氏家族与约57个胡姓家族通婚约176桩, 涉及当时绝大多数胡族, 与胡族的婚姻占北朝元氏家族婚姻的四成多。元氏与胡族的通婚, 就数量相较而言以北朝前期为多, 但与胡族的通婚实际贯穿整个北朝时期。全面系统考索元氏与胡族的婚姻, 可为元氏及相关家族史、北朝政治社会史、北朝民族史等研究提供相关材料。

[关键词] 北朝;元氏家族;胡姓;婚姻

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元氏因其皇族地位而成为北朝最大的家族,元氏(拓跋氏)在统一北方的进程中多与胡人通婚,以加强与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的羁縻,也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作为皇族,其婚姻涉及当时社会上的主要家族,是北朝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朝时元氏家族与胡族间的婚姻约占同时期元氏家族婚姻的四成多,胡族是北朝前期元氏家族婚姻的主要对象,探究元氏与胡族婚姻,能够为元氏与胡族的交往、民族融合、北朝政治史、家族史等研究提供相关资料和研究视角。目前尚缺乏对元氏家族与胡族婚姻关系的全面考述,下面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北朝时期元氏与胡族婚姻关系试做系统考索。

一、元氏与胡族间的婚姻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胡族也在汉化,改汉姓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胡俗本无姓氏,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凡一部为一氏,故胡姓多即其部名。”胡族姓氏源于其部落,在汉化过程中需改汉姓,改汉姓时往往取胡姓之汉译名之一字。

(一)与宗族十姓及勋臣八姓的婚姻

1.普氏(1桩)。普氏改为周氏。昭成帝孙、秦明王翰子拓跋仪妻鲜卑周氏。周氏原为慕容详(普驎)妻,详为慕容皝(元真)曾孙。

2.丘穆陵氏(24桩)。丘穆陵氏改称穆氏。穆崇追随道武帝为重要功臣,其子穆遂留和穆观两支有不少子孙与北魏皇室为婚姻。《魏书》中几乎未记载与穆氏家族为婚姻的北魏公主的父亲,但通过史料的比对可以推知。

穆遂留一支:1)穆遂留子穆真尚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后敕离婚,纳文明太后姊。2)穆真子穆泰尚章武长公主。3)穆泰子伯智尚饶阳公主,早卒。据《魏故征西将军员外散骑常侍襄阳侯房君(纂)之墓志铭》:“(房纂)父菩萨,青朔二州刺史、北中郎将、安北将军、驸马都尉;母景穆皇帝之长女;妻大司马、录尚书、司州牧、城阳王之元姊。”据《魏故征西将军员外散骑常侍襄阳侯房君(纂)妻元氏之墓志铭》:“(元氏)曾祖景穆皇帝,祖城阳康王,父城阳怀王,长女,母卢。上天降祸,殃罚所钟。忽以二月十四日丧逝,奄从物化,春秋五十有八。殡于豹寺之阳,野马岗东五里。平存之日,奉侍先姑章武长公主,孝敬之行,夙彰于宗亲,九族叹悦,娣姒无怨,久而弥密,同于孔怀。”可知章武公主为景穆帝长女,先嫁穆泰,因穆泰反对迁都洛阳谋反被杀,章武公主改嫁河南房菩萨,此房氏由鲜卑屋引氏改汉姓而来。生子房纂,房纂妻元氏,为景穆帝曾孙女、城阳康王长寿孙女、城阳怀王鸾之女,可见元氏是房纂的表外甥女,章武长公主既是元氏的姑婆,也是她的婆婆。章武为文成帝姐,文成帝即位后追尊父景穆太子为帝,则文成帝姐妹称为长公主。文成帝因穆泰为功臣子孙而让泰尚其姐章武长公主。穆真是穆泰父,可以推知其所尚长城公主为太武帝女。穆泰子伯智早卒,则其尚饶阳公主当在文成帝时期,称公主,可知为文成帝女。

穆观一支:1)穆观为道武帝器重,明元帝时尚宜阳公主。称公主显然是指明元帝女儿。2)穆观子寿,以父任选侍东宫,尚乐陵公主。此东宫当指太武帝,到了穆寿婚娶年龄时,已是太武帝在位,因寿在太武帝为太子时曾随侍且有穆观之风,故太武帝将女儿乐陵公主嫁给他。3)穆寿子平国尚城阳长公主。穆观尚明元帝女、穆寿尚太武帝女,辈分亦相合。比照辈分穆寿子平国应尚景穆帝女,文成帝即位后追尊其父景穆太子为景穆帝,穆平国卒于正平元年(451),是时文成帝还未即位,可见平国结婚时其妻尚为太子女,文成帝追尊景穆后,其姊妹亦即景穆帝女,自然称长公主,所以穆平国所尚城阳长公主为景穆帝女。4)穆平国子伏干尚济北公主。穆伏干卒于文成帝和平二年(461),伏干早卒,其婚娶是在文成帝时,称公主可知为文成帝女。城阳、济北差一辈,平国、伏干间辈分亦合。5)穆伏干弟穆罴尚新平长公主。新平亦为文成帝女,但穆罴婚娶时已在献文帝时,新平为献文帝姐妹,故称长公主。6)穆罴弟亮尚中山长公主,亦为文成帝女,婚娶时已在献文帝时,故称中山长公主。7)穆亮从妹适广阳王元嘉(据《元湛墓志》,元湛为元嘉孙)。穆亮子绍领京兆王愉文学,尚琅邪长公主。京兆王愉为孝文帝子,可知其尚公主是在孝文帝时,于孝文帝称长公主,可知琅邪为献文帝女、孝文帝姊妹。与其父亮尚文成帝女,辈分上亦合。9)穆平国弟正国尚长乐公主。穆平国弟穆相国、穆相国弟穆正国。穆平国与文成帝年龄类似,正国较平国年龄小些,但并非最小弟,其婚配不可能迟至献文帝时,则其婚配当在文成帝时,长乐于文成帝时称公主,可知为文成帝女,穆正国年龄大约比文成帝女略大,这也反过来证明正国婚配不可能在献文帝时,如果在献文帝时当称长乐长公主。10)穆正国子平城与始平公主冥婚合葬,追赠平城驸马都尉,平城早卒,始平公主卒于孝文帝时,穆正国尚文成帝女,即与献文帝同辈,则正国子平城冥婚之始平公主约为献文帝女。11)昭成帝孙辽西公意烈(力真子)之孙受洛(受拔)纳穆观女(据《元睿墓志》,元睿为受洛孙)。穆寿曾孙穆彦娶元洛神,元洛神为司空公、冀州刺史某之长女。

穆氏与元氏间婚姻还有:1)献文帝子赵郡王幹纳穆明乐女。2)南安王元桢孙融妃穆氏。3)景穆帝纳穆氏女,生章武王太洛。4)景穆帝子安定王休子元珽纳穆崇同宗丑善玄孙女穆玉容。据《元珽夫人穆玉容墓志铭》,穆玉容曾祖宁南将军、相州刺史提,祖中坚将军、昌国子袁,父左将军、东来太守、昌国子如意。穆提即《魏书·穆崇传》中之假阳陵侯莫提,莫提父穆丑善与穆崇同宗,率部归道武帝。《魏书》中莫提子辈、孙辈分别仅提及穆吐、穆敦,《穆玉容墓志》所提及玉容祖父穆袁、父穆如意,可补史之阙。5)景穆帝子任城王云第五女元纯阤适穆君(穆君卒再适车骑将军、平舒文定公河间邢峦),生女穆氏。6)元纯阤女穆氏适景穆帝子京兆王子推孙元昴(元纯阤从侄),生元悰字魏庆,元悰为元纯阤从侄孙、亦为其外孙。7)任城王元澄弟元嵩纳穆氏。“后为苍头李太伯等同谋害(元)嵩,并妻穆氏及子世贤。世宗为嵩举哀于东堂,赙绢一千匹,赠车骑将军、领军,谥曰刚侯。”8)献文帝子赵郡王幹孙元焕纳荆州刺史河南穆繤女,当亦为穆崇或穆丑善之后。9)平文帝之后高梁(凉)王陵曾孙、元鸷子元伏和娶穆氏。以上三位穆氏女支系未详。

3.步六孤氏(7桩)。鲜卑陆氏本姓步六孤,是勋臣八姓之一,陆突在道武帝时归北魏,赐爵关内侯。陆突子俟随道武帝南征北战,奠定了鲜卑陆氏的勋臣地位。1)陆俟曾孙昕之尚献文帝女常山公主。陆昕之(陆俟子丽孙)无子,以从兄希道第四子子彰为后。2)陆希道弟希质妻元氏为尔朱荣妻之兄孙,希质因此在尔朱世隆之乱中获免,尔朱荣妻为南安王桢女,其兄怡因妹为尔朱荣妻而超赠骠骑将军、大将军、太尉公、雍州刺史、扶风王,怡子肃助尔朱荣起事,封鲁郡王,陆希质妻抑或即元怡孙、元肃女。3)陆子彰尚上庸公主。公主本献文帝子咸阳王禧女,为彭城王勰子子攸从姊,禧被杀,其女养于彭城王勰第,故子攸以亲姐视之,即子攸为帝,封之为蓝田公主,后改封上庸公主。4)景穆帝子汝阴王天赐之子元固娶陆馛子陆琇之女。5)景穆帝子南安王桢之孙元凝纳仪同三司建安王陆琇女陆顺华。陆馛为陆俟长子,则顺华为俟曾孙。陆顺华与陆昕之间为再从兄妹。6)明元帝子乐安王范孙懿公某长子某娶东郡王陆定国孙女陆孟晖。7)陆俟玄孙、散骑常侍陆旭子清河县伯、朱衣直閤陆腾尚景穆帝子安定王休之子东莱王元贵平女安平主。陆腾东魏时拜征西将军,领阳城郡守。武定元年(大统九年543)西魏军进犯,为西魏军所执而入关。

4.贺赖(贺兰)氏(6桩)。贺赖氏改姓贺。贺兰部早年扶持拓跋氏,在贺兰部帮助下平文帝长子烈帝拓跋翳槐成为拓跋部首领,北魏建立后,贺兰部主力在贺纥孙贺讷的率领下投归北魏。1)平文帝娶贺氏女,生烈帝翳槐。庆先生据《魏书》卷1《序纪》炀帝三年载“时烈帝居于舅贺兰部”指出烈帝舅家贺兰部即其母家,可知平文帝娶贺兰氏。2)平文帝女嫁贺纥。3)昭成帝女辽西公主适贺纥子野干。4)献明帝娶野干女。昭成帝为平文帝子,贺纥妻为昭成女之姑,昭成为贺野干之舅,则昭成帝女与夫贺野干为表兄妹。献明帝为昭成帝子,则献明帝为野干之内弟,野干女为献明帝之外甥女。5)道武帝纳贺夫人,生清河王绍。6)太武帝贺夫人生景穆帝。文成帝即位追尊为敬哀皇后,贺氏为代人,大约亦为贺纥之后。

5.独孤氏(11桩)。独孤氏改姓刘。铁弗部刘虎从弟刘路孤归北魏,后刘虎子务桓亦归北魏。匈奴刘氏成为勋臣。1)平文帝女适匈奴铁弗部刘虎从弟刘路孤。2)昭成帝以宗室女适刘路孤子南部大人刘库仁,刘库仁为昭成帝之外甥,刘眷为刘库仁弟,刘库仁子刘显,刘显杀刘眷。刘眷为刘虎从侄。3)昭成帝女适刘虎子务桓。4)昭成帝另一女适务桓弟卫辰。5)刘显弟刘亢埿娶献明帝姊(妹)即昭成帝女、道武帝之姑。6)道武帝以刘眷女为后,生华阴公主与明元帝,刘显为刘眷从子,则刘显与刘眷女为从兄妹。7)昭成帝孙常山王遵纳道武帝刘皇后妹(刘眷女)为妃。常山王遵与道武帝为从兄弟。8)景穆帝刘椒房生南安王桢、城阳康王长寿。9)陈留王拓跋眷(建)妻盛洛郡君、雍州刺史刘归女,拓跋眷为昭成帝玄孙、清河王纥根曾孙、陈留王虔孙、陈留王崇子(元某为拓跋眷子)。刘归在孝文帝时还曾为鸿胪。10)刘懿(字贵珍)娶常山王孙尚书左仆射元生之女。11)刘懿长子刘元孙娶骠骑大将军、司徒公元恭女。墓志中称刘懿为弘农人,《北齐书》《北史》之《刘贵传》称其为秀容阳曲人,刘懿父乾赠肆州刺史,刘懿为肆州刺史、肆州大中正,其子刘元孙早卒赠肆州刺史。肆州(治九原城,今山西忻州市),秀容(治今山西忻州市西北)正属肆州。正因其为肆州人,故祖孙三代赠或担任肆州刺史,懿且后为州中正,可见刘懿正为秀容人,匈奴刘渊、刘曜正为晋之新兴人(今山西忻州),亦可知刘懿为胡姓独孤氏之刘。墓志中之弘农人为其伪托。昭成帝子寿鸠之子遵封常山王,遵子素袭爵,拓跋素子陪斤之子昭卒赠尚书左仆射,元昭约即元生。景穆帝子城阳王长寿之子元鸾子元恭(字显恭),刘元孙妻父元恭约即元显恭。

6.勿忸于氏(9桩)。勿忸于氏改为于氏,是勋臣八姓之一,于栗磾早在登国年间已随道武帝征战。1)城阳王长寿子元徽纳鲜卑于氏,于氏曾为广阳王元嘉子袭爵广阳王元深所淫,具体事迹未详。2)南安王桢孙中山王元熙纳鲜卑于氏。3)宣武帝纳太尉于烈弟劲女(于栗磾曾孙女)为后。4)孝文帝子京兆王元愉纳宣武帝于皇后妹为妃。5)于烈子于忠娶中山王元尼须女,元尼须约即元熙子叔仁,叔仁为其字。《魏书》卷31《于栗磾传》:“(于)忠后妻中山王尼须女,微解诗书,灵太后临朝,引为女侍中,赐号范阳郡君。”于忠为于烈子,宣武帝于皇后为于烈弟于劲之女,则于忠为于皇后从兄。元尼须女为于忠妻,于忠或许即元熙于妃族人。6)献文帝孙、赵郡王幹第四子元谳纳于氏为夫人,于氏为宣武帝于皇后侄女,祖太原恭庄公劲、父恒州刺史略。7)北周燕国公于寔纳常山王遵曾孙元季海长女为夫人,元氏为元媛柔姊。8)北周安平郡公于仪(太傅于谨子)尚西魏文帝元宝炬第三女广宁公主。9)昭成帝后裔镇西大将军、恒州刺史普贤子隋仪同三司、潞县公元威纳于宜容为妻。于宜容父魏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开府、丹州刺史、丰川公乂。

勋臣八姓中与穆氏婚姻持续时间最长,差不多贯穿北魏前后期。与刘氏婚姻以平文至太武时期为多,与陆氏婚姻以北魏中后期较多,与贺氏婚姻主要在平文帝至太武帝时期。与于氏婚姻则主要起自宣武帝时期延续至西魏北周(于谨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奠定于氏在关内的地位)。

(二)与内入诸姓间的婚姻

1.若干氏改苟氏(1桩)。西魏文帝元宝炬第四子恭帝廓以长乐正公若干惠女为后。

2.叱罗氏改姓罗(4桩)。1)穆帝拓跋猗卢以叱罗氏为后。2)常山王遵(昭成帝孙)曾孙元悝妻叱罗氏,仪曹尚书使持节、散骑常侍、安东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带方静公兴之长女。3)孝文帝夫人罗氏生清河文献王怿、汝南文宣王悦。罗氏父使持节、侍中、镇东将军、青州刺史罗云。4)孝文帝子清河王元怿妃河南罗氏,使持节、抚军将军、济衮二州刺史盖女。罗盖为罗云子。罗盖为元怿舅,元怿与罗盖女为表兄妹。

3.是贲氏改姓封氏(2桩)。1)文帝拓跋沙漠汗纳封氏;2)献文帝封昭仪生咸阳王禧。

4.素和氏改姓和(1桩)。昭成帝七世孙元华适魏尚书令、定陵公和跋玄孙北齐下邳郡太守和绍隆。

5.吐谷浑(2桩)。吐谷浑本为鲜卑慕容廆兄,因与慕容廆不谐而西迁。1)东魏兴和间吐谷浑可汗夸吕尚济南王匡(阳平王新成子匡出继广平王连,匡卒后改封济南王)孙女广乐公主;2)孝静帝元善见以夸吕从妹为嫔。

6.古(胡)口引氏(或省作古引氏、胡引氏,又作侯伏侯、侯骨)改姓侯(1桩)。献文帝嫔侯氏,祖俟万斤,第一品大酋长,父日南郡公伊莫汗。

7.匹娄氏改姓娄(1桩)。烈帝曾孙拓跋兴都妻娄氏。娄氏事迹未详。

8.莫那娄氏改姓莫(1桩)。景穆帝子阳平王新成五世孙女元买得适鲜卑莫那娄氏。墓志中作那娄氏,为莫那娄氏的省称,其子和仕王世充。

9.步大汗氏(破六韩)改姓韩(1桩)。献文帝韩贵人生赵郡灵王幹、高阳文穆王雍。

10.莫(慕)舆氏改姓舆(1桩)。元伏生妻舆龙姬葬于孝昌三年(527)十二月,出土于洛阳。元伏生妻舆龙姬事迹未详。

11.纥干氏改姓干(1桩)。平文帝之后、高凉王孤六世孙元龙纳鲜卑纥干氏,祖新城侯和突,父代郡尹苌命。

12.俟伏斤氏改姓伏(1桩)。太武帝伏椒房生楚王建。

13.丘林氏改姓林(1桩)。孝文帝以平凉太守林胜女为后。

14.盖娄氏改姓盖(1桩)。景穆帝纳盖氏。

15.屋引氏改姓房氏(3桩)。1)即上文提到的,章武公主改嫁河南房菩萨,生子房纂;2)房纂纳景穆帝曾孙女、城阳怀王鸾女;3)平文帝子高凉王孤玄孙拓跋平子元苌娶房氏。

16.乙弗氏改姓乙氏(6桩)。乙弗氏在太武帝时归北魏。1)乙瓌尚太武帝女上谷公主。2)乙瓌子乙乾归尚景穆帝女安乐公主。3)乙乾归孙乙瑗尚孝文帝第四女淮阳公主。4)孝文帝子京兆王愉之子元宝炬初封南阳王纳乙瑗与淮阳公主之女,宝炬入关即帝位即西魏文帝,乙弗氏册为皇后。5)景穆帝子城阳王长寿子元鸾纳东宫中庶子乙(弗)延女,生元显魏、元徽。6)文成帝夫人乙弗氏,生河间孝王若。

(三)与四方诸姓间的婚姻

1.宇文氏(6桩):宇文氏为鲜卑东部部落。1)平帝女适宇文部大人普拨子丘不熟。2)昭帝禄官长女适宇文丘不葱子莫魔之子宇文逊昵。3)昭成帝孙常山王遵之孙拓跋陪斤娶宇文氏女为妻。北朝后期元氏与宇文氏联姻更多些,如:4)文成帝子广川王略孙灵遵娶悬氏侯宇文伯升女为妻(《元焕墓志》元焕为元灵遵继子)。宇文福一支:5)平北将军、平州刺史宇文混子金紫光禄大夫、太仆卿、车骑将军、定州刺史、贞惠侯宇文福娶尚书左仆射、卫大将军、司州牧肃公元赞女。宇文福长子字元庆早卒,乃以次子宇文善(字庆孙)为嗣,宇文善袭爵襄乐县开国男,卒赠使持节车骑将军、冀州刺史、都督冀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言善袭爵,可知宇文福赐爵襄乐县开国男,正与《魏书》卷44《宇文福传》所载宇文福爵位相合。《魏宗室传·昭成子孙·常山王遵》载,常山王遵孙赞好陈军国之事,除司州刺史,拜太子少师、左仆射,卒赠卫将军、仆射如故,封晋阳县伯,与《宇文善墓志》中所述之赞官职相合,则宇文福妻正为常山王遵孙元赞之女。6)宇文善侄宇文瑞(字叔鸾)妻常乐郡公主拓跋氏,桑乾公宇文瑞为宇文善弟持节、冠军将军、营州刺史宇文延(字庆寿)子,宇文叔鸾当为仲鸾弟(仲鸾见于《魏书·宇文福传》),仲鸾亦为字,其名未详。《宇文瑞墓志》中载宇文瑞祖父宇文福为使持节、中军将军、瀛豫二州刺史、太仆卿、左卫将军、营州大中正、卫将军、怀朔镇将、襄乐县开国男。与《魏书》所载合。宇文福一支的婚姻主要在北魏后期至西魏时。

3.叱干(薛干)氏改姓薛氏(1桩)。平文帝子高凉王孤曾孙乙斤娶薛氏,拓跋乙斤之时,还未有汉化改制,所娶多为胡姓女子,此薛氏当即叱干氏。

4.纥豆陵氏改姓窦氏(1桩)。神元帝拓跋力微纳没鹿回部大人窦宾女。

5.尉迟氏改姓尉氏(8桩)。1)景穆帝尉椒房生京兆康王子推、济阴王小新成。2)景穆帝另一尉椒房生乐陵康王胡儿。3)京兆王子推孙元灵曜妻尉氏,祖元,司徒淮阳景桓王;父诩(《魏书》卷38《尉元传》作羽,为避孝明帝讳而改)侍中、尚书、博陵顺公。4)广阳王嘉曾孙拓跋虎娶鲜卑尉迟将男,尉迟将男为北周仪同三司武凉公右伐女。5)束州侯、定州刺史尉古真弟诺孙多侯妻元氏(支系未详),多侯为元氏所害。6)尉古诺玄孙尉显业与宣武帝女太原公主通奸,生尉彦,彦东魏武定中为卫将军、南营州刺史。7)献文帝子咸阳王禧之孙、荆湘二州刺史元昌女元宝适北齐车骑大将军尉某。8)拓跋昇妻尉迟氏,拓跋昇随孝武帝入关,受金紫光禄大夫,卒赠光州刺史,当是随西魏北周鲜卑化风俗而复姓拓跋,祖通直散骑常侍某,父上洛郡守某,支系未详,尉迟氏生平亦未详。

6.费连氏改姓费(2桩)。1)太武帝弗椒房生临淮王谭;2)元勰玄孙元瑍妻费氏,右中郎将洛州刺史之女。

7.独孤浑氏改姓杜(2桩)。1)明元帝杜皇后,生太武帝。2)太武帝即位以舅杜超为阳平王,杜超尚明元帝女南安长公主。太武帝以杜超与南安长公主女妻太保卢鲁元子卢统。

8.纥奚氏改姓嵇(2桩)。1)嵇根在道武帝皇始年间归北魏,尚昭成帝女(即献明帝姊[妹]、道武帝之姑)。2)嵇根子拔尚华阴公主。华阴公主为道武帝女,明元帝与华阴公主皆为道武帝刘皇后(刘眷女)所生(已见上文鲜卑刘氏条),称公主,知尚公主在道武帝时。华阴公主在明元帝时改称献怀长公主。

9.越勤氏改姓越(2桩)。1)太武帝越椒房生晋王伏罗;2)广阳王嘉曾孙拓跋虎长女须摩适高车越勤氏。

10.乌洛兰氏改姓兰(2桩)。1)文帝纳兰氏为妃,生思帝弗立;2)汝阴王天赐(景穆帝子)孙元世彦纳寿阳简公孙、赵平太守第二女兰将。

(四)与《魏书·官氏志》之外诸胡姓间的婚姻

1.鲜卑段氏(3桩)。辽西段氏,本出段国,东部鲜卑族。1)烈帝曾孙兴都子东阳王元丕妻段氏,段氏事迹未详。西晋末之辽西鲜卑左贤王段匹磾即此段氏人。拓跋氏早年一般与鲜卑及其他胡族通婚,元丕妻当即此鲜卑段氏。2)道武帝段夫人生广平王连、京兆王黎。3)昭成帝玄孙、定州使君蒲仁之长女元渠姨适北齐左丞相、平原王段韶。段韶为北齐文宣帝段昭仪之兄。

2.乌桓祁氏(1桩)。桓帝皇后祁氏。据田余庆先生考证,广宁即大宁,是西晋护乌桓校尉府所在,桓帝拓跋猗后祁氏为乌桓人。北魏前期皇室鲜有与汉人通婚,更别说代国时期了,平文帝后、寿鸠后之广宁王氏,亦为乌桓人。

3.乌桓广宁王氏(4桩)。1)平文帝以乌桓广宁王氏为后。2)昭成帝为平文帝子,则王氏兄丰为昭成帝舅。昭成帝子寿鸠纳平文帝王皇后兄丰之女,王丰女与昭成帝为表兄妹,为寿鸠之表姑。可知鲜卑早期舅甥、姑侄间可以为婚姻。3)道武帝王夫人生阳平王熙。4)道武帝另一位王夫人生河南王曜。鲜卑早年罕与汉人通婚,且道武帝前已有与乌桓王氏通婚之例,道武帝二位王夫人约亦为乌桓王氏。

4.鲜卑万氏(2桩)。1)万振尚高阳长公主。2)万振子安国尚河南公主。《魏书·万安国传》中载献文帝对万安国非常亲宠,“与同卧起”。“同卧起”的两人一般年龄相仿、辈分相同。安国承明元年(476)为孝文帝所赐死,年二十三,则生于兴光元年(454),生卒年正巧与献文帝同,所尚河南公主当与其同辈,约为文成帝女、献文帝之姐妹。亦可推知安国父振所尚高阳长公主亦与振同辈,约为太武帝女,文成帝姐妹,称长公主,可知振尚公主在文成帝时,文成帝正为万安国舅。

5.匈奴赵氏(1桩)。献文帝子赵郡王幹妃赵氏,生元谧。

6.匈奴曹氏(1桩)。并州曹氏出自匈奴,文成帝夫人曹氏,生广川王略。

7.高车斛律氏(1桩)。北齐后主以左相斛律光女为后,北齐亡,嫁开府元仁。

8.匈奴赫连氏(7桩)。1)赫连勃勃子赫连昌尚明元帝女始平公主。2)太武帝以赫连昌妹为后。3)太武帝纳赫连后妹为贵人。4)太武帝纳赫连后另一妹为贵人。5)昭成帝曾孙常山王素纳赫连昌妹。这五桩与赫连昌的婚姻都是太武帝为招纳安抚赫连昌而安排的政治婚姻。6)赫连屈孑即赫连勃勃,勃勃弟文陈道武帝时期已投北魏,道武帝以宗室女妻之。7)赫连文陈曾孙赫连石尚太武帝女上谷公主。上谷公主先适嫁乙瓌,瓌卒,公主改嫁赫连石(其祖父即文陈子若豆根,在明元帝时赐姓宿氏,故又称宿石)。则赫连石曾祖归北魏,祖上从征有功。这两桩婚姻也与安抚赫连氏有关。

9.茹茹郁久闾氏改姓闾(10桩)。1)闾大肥在道武帝时归魏,尚帝女华阳公主,赐爵荥阳公。2)太武帝时华阳公主卒,大肥尚道武帝女濩泽公主。《齐御史中丞赫连公故夫人闾氏墓志铭》记闾氏曾祖大肥尚陇西长公主,闾氏祖冀州刺史晋阳公菩萨。闾即郁久闾。大约只有在明元帝在位时期道武帝女因是明元帝姐(妹)才称长公主,明元帝时期华阳公主与闾大肥为夫妻,所以墓志中所记陇西长公主就是华阳公主。明元帝即位后华阳公主作为明元帝姐(妹)改称长公主,并且封号改为陇西。闾大肥是在与华阳公主婚姻期间赐爵荥阳公,在太武帝时尚濩泽公主,濩泽为太武帝之姑,姑当称大长公主,而且闾氏墓志中闾大肥与陇西公主有儿子菩萨,而濩泽公主与大肥结婚时约已无生育能力。这些亦可证闾氏墓志中的陇西长公主就是华阳公主。3)太武帝延和三年二月,茹茹主吴提尚西海公主。4)太武帝以吴提妹为夫人,又进为左昭仪,太武帝以郁久闾氏为左昭仪,生南安王余,则南安王余之母约即吴提妹。5)郁久闾毗在太武帝时归北魏,其妹适太武帝景穆太子,文成帝遵景穆为恭宗,郁久闾氏亦尊为恭皇后。6)景穆帝郁久闾后侄尚景穆帝女乐平公主。7)元显恭妻为乐平公主子郁久闾世颖女。显恭妻茹茹主曾孙、景穆帝乐平长公主孙、安固伯(郁久)闾世颖女。可知元显恭之妻郁久闾氏曾祖为景穆帝郁久闾后兄弟,则其祖为景穆帝郁久闾后侄,尚景穆帝女乐平长公主,称长公主,可知这桩婚姻是在文成帝时,郁久闾某与乐平长公主间为表兄妹。乐平长公主生郁久闾世颖。景穆帝子城阳王长寿为郁久闾世颖舅,长寿子元鸾与世颖为表兄弟。元鸾子元显恭纳郁久闾世颖女。8)孝文帝子汝南王悦妃郁久闾氏,东海公女。9)西魏文帝元宝炬妻郁久闾氏,蠕蠕主阿那瓌长女。10)西魏文帝以元翌女为化政公主适蠕蠕主阿那瓌之弟塔寒。

10.高丽乐浪王氏(2桩)。乐浪王氏为朝鲜土族。1)景穆帝子安定靖王休第二子元愿平纳广阳靖侯乐浪王道岷第三女,王氏为冀齐二州刺史、燕郡康公昌黎韩麒麟外孙女。永平二年(509)五月卒于洛阳,时年三十。王氏生于太和四年(480),则王氏与愿平婚姻是在孝文帝时,这是现可知乐浪王氏与元氏间最早的一桩婚姻。2)王弼尚西魏安乐公主。王珍已仕于北魏,珍子罴居于北魏六镇之一的武川镇,王罴子盟参与破六韩拔陵起事,王盟后随尔朱天光入关,并仕于西魏,封长乐郡公。王盟为燕武邑公、太宰王波六世孙。王盟妹为宇文肱妻(明德皇后),王盟子劢随宇文泰入关,王劢子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王弼。宇文肱亦为武川镇人,肱娶王罴女、王盟妹(北周建立后追尊宇文肱为德皇帝,相应追尊王氏为明德皇后),生宇文泰,王盟子王劢又随表兄宇文泰入关,这些奠定了乐浪王氏在关陇集团的地位。宇文肱妻王氏(明德皇后)与元愿平妻王氏辈分相同,皆为燕武邑公王波六世孙,宇文泰生于正始四年(507),以王氏二十岁适宇文泰记,则王氏约生于太和十二年(488),则与元愿平妻王氏年龄相仿,如是这两桩乐浪王氏与元氏的婚姻时期相近。西魏文帝元宝炬与宇文泰同年生,则王劢子弼比元宝炬小一辈,可知王弼所尚安乐公主为西魏文帝女。与元愿平的婚姻,体现了乐浪王氏居于中原的一支已具有河洛士族特点,在太和间与汉化的北魏宗室结为婚姻。宇文肱与王氏的婚姻,体现了乐浪王氏在六镇中的一支,渐染胡风,王盟、王劢父子受到西魏文帝宠信,王劢子弼又尚西魏文帝女,元宝炬为孝文帝之后,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宝炬女嫁王弼除了因王氏与关陇集团的姻亲关系外,亦与王弼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相关,《北史·王盟传》称其“姿度弘雅,仁而泛爱”即是儒家道德的体现,可知乐浪王氏居于六镇后入关的一支在渐染胡风的同时亦渐有汉文化修养。此处是从与元氏的婚姻角度谈乐浪王氏,有关北朝乐浪王氏的具体情况可参见罗新《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浪王氏》。

11.匈奴沮渠氏(4桩)。1)太武帝以沮渠蒙逊女、沮渠牧犍妹为昭仪。2)沮渠蒙逊子牧犍尚明元帝女、太武帝妹武威公主。这两桩婚姻与北魏招纳北凉沮渠政权有关。随着沮渠氏融入北魏社会,沮渠牧犍下一代也有与拓跋氏结为婚姻者。3)文成帝拓跋濬纳沮渠牧犍女为夫人,生元简。4)文成帝弟城阳王长寿纳沮渠时扬烈将军、浇河太守曲宁孙之长女为妃。曲即沮渠氏,宁孙事迹未详,约与沮渠牧犍同辈。现可知这四桩与沮渠氏的婚姻,发生在北魏前期太武帝至文成帝时期。

12.羌人姚氏(4桩)。1)明元帝以后秦文桓帝姚兴女为后。2)刘裕灭后秦,姚兴子姚黄眉投北魏,尚明元帝女阳翟公主。3)后秦武昭帝姚苌子、姚兴弟姚和都尚明元帝女陇西公主(《宇文绍义(字忠之)妻姚洪姿墓志》,姚洪姿为后秦武昭帝姚苌玄孙女)。4)道武帝子阳平王熙子拓跋浑娶万年县君南安姚伯次女(据《元倪墓志》,元倪为拓跋浑孙),南安姚氏就是姚兴之后,南安郡(治道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三台乡)。

13.鲜卑念氏(1桩)。常山王遵(昭成帝孙)曾孙季海从孝武帝入关,季海子元俭纳金城枹罕念氏,父魏太师金城公贤。

14.鲜卑悦氏(1桩)。文成帝悦夫人生安丰匡王猛。《后燕录》云:“左仆射悦绾,生寿,南燕尚书。昌黎郡,悦绾,鲜卑人。”

15.鲜卑玄氏(1桩)。鲜卑俟玄氏改姓玄,文成帝夫人玄氏生韩哀王安平,王早薨,无传。

16.鲜卑阳氏(1桩)。鲜卑莫胡卢氏改姓阳[23]542。景穆帝阳椒房生汝阴灵王天赐。

17.匈奴成氏(1桩)。开陵侯成娩,以故匈奴介和王将兵击车师,不得封年。献文帝以成氏女为夫人,成氏代郡平城人。成氏称代郡平城人,是以居住地为籍,称代人当非汉族,约为匈奴成氏之后。

18.匈奴弗氏(1桩)。匈奴铁弗氏改姓弗[23]526,铁弗指胡父鲜卑母,太武帝弗椒房生临淮王谭。

19.羯人尔朱氏(3桩)。1)尔朱荣妻北乡郡长公主,公主为景穆帝子南安王桢女。2)孝明帝以尔朱荣女为嫔。3)昭成帝之后常山王拓跋素孙元老德娶尔朱杜斤真女(据《拓跋济墓志》,济为老德子)。虽无明确说明,但据所处时代,此尔朱氏大约亦尔朱荣家族之后。

20.氐人苻氏(1桩)。景穆帝子济阴王小新成娶苻氏,生子元郁。王连龙据小新成子元郁墓志文中载元郁母系情况时提及长安、秦主、河南公等文辞,推测元郁母一系当来自前秦,前秦苻坚封其弟双为河南公,墓志中河南公正指苻双。前秦建元元年(365)苻双据上邽叛乱,为苻坚所诛。墓志载苻双河南公之封而止,后未有所详,或缘于此,则小新成妃为氐人苻氏。

21.于阗国(1桩)。文成帝纳西域于阗国主女为夫人。

22.匈奴田氏(1桩)。昭成帝曾孙、清河王纥根孙、陈留王虔子拓跋崇纳田氏,田氏事迹未详(据《定州刺史元某墓志》,元某为虔曾孙)。拓跋氏早期罕有与汉族通婚,此田氏约即并州一带的匈奴田氏。

23.谷会氏(1桩)。谷会氏改姓谷,平文帝子高凉王孤曾孙拓跋乙斤娶谷会氏。

24.高车有袁纥氏改姓袁(1桩)。景穆帝袁椒房生阳平幽王新成,陈郡袁氏多南渡,且拓跋氏早年较少与汉人通婚,此袁氏约为袁纥氏。

25.姬氏(1桩)。常山王遵之后隋太仆卿元智娶神水郡开国公姬肇女。墓志中未载姬氏籍贯,但从其兄元威墓志中可知,元威字永兴,河南洛阳人。以河南洛阳为籍,则姬氏约亦为改汉姓之胡人。

二、 元氏家族与主要胡姓家族婚姻分析

现可知北朝元氏家族与约57个胡族通婚约176桩,元氏女出嫁的有67桩,元氏娶其他胡族者109桩。其中与丘穆陵(穆氏24)、步六孤(陆氏7)、独孤氏(刘氏11)、勿忸于(于氏9)、慕容氏(9)、尉迟氏(尉氏8)、赫连氏(7)、郁久闾氏(闾氏10)等通婚较多。下面再对元氏与这些家族的婚姻作些分析。

鲜卑穆氏早在穆崇就随道武帝征战,封为宜都公,奠定了穆氏成为大家族的基础,此后穆氏与元魏皇室多有通婚,通过婚姻奠定、巩固穆氏家族的地位,元氏也在与穆氏的婚姻中巩固其统治。穆崇子穆遂留和遂留弟穆观两支之后与元氏通婚较多。史料中记载的穆氏尚公主约12桩,多未载公主所出,本文已尽可能对这些公主之所出进行考索。穆遂留、穆观一支皆有祖至孙连续三代尚公主,穆观一支还有兄弟间多人尚公主,可知穆氏作为勋臣八姓之一与元魏皇室的密切关系。现可知北朝元氏与穆氏婚姻达24桩,是北朝元氏与胡族通婚数最多的家族,穆氏与元氏的婚姻主要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即北魏前期,有婚姻18桩。穆泰(穆遂留曾孙)、穆罴(穆观曾孙)反对孝文帝迁都,穆泰伏诛、穆罴被削封降为民。这对穆氏家族打击较大,穆罴弟穆亮助孝文帝迁都改革,穆亮一支在孝文帝时期仍略有婚姻。但孝文帝迁都改革之后,鼓励与汉族通婚,与胡族通婚大为减少,元氏与穆氏婚姻当然属于减少之列。穆亮之子穆绍助灵太后废黜元乂,而此后穆氏家族缺乏有影响的人物,穆氏家族已渐式微。魏分东西后,穆氏入关者罕见,这也使穆氏失去了成为后来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的机会,亦即失去了此后在隋唐具有影响力的机会。凡此种种,穆氏也就退出了重要世族的行列。

陆俟从道武帝征战,封关内侯,其子陆俟封东平王,从明元帝征伐,多有战功,由此奠定了鲜卑陆氏的家族地位。在孝文帝迁都改革问题上,陆氏亦如穆氏分为两派,陆俟孙陆睿(陆丽子)与穆泰一起反对孝文帝迁都而赐死,陆俟孙陆凯(陆馛子)支持孝文帝迁都。迁都以后,陆氏家族影响力也渐趋衰落。陆氏家族的地位不如穆氏,从陆氏与元氏的婚姻数中亦可看出。现可知北朝元氏与陆氏婚姻约7桩,其中尚公主者仅2桩,陆氏娶诸王女2桩,元氏娶陆氏女3桩。陆氏家族地位本不是特别高,不是元氏特别拉拢的重臣,因此在与胡族通婚为主的北魏前期,元氏与陆氏的婚姻并不多。陆氏的汉化程度较高,其家族更多的是在文化方面的绵延,这反而有助于增强其家族的韧性,故陆氏家族在迁都后,与元氏的婚姻不少于迁都之前,现可知的7桩婚姻大约6桩在迁都后。魏分东西后,陆氏家族也极少入关,同样难以在隋唐具有一定影响力,加之家族地位本不如穆氏,穆氏尚且式微,陆氏的政治地位也就更低了。

元氏与贺兰氏早在平文帝时期已有合作,元氏与贺氏间现可知的6桩婚姻发生于平文帝至太武帝时期,平文、献明、道武、太武皆娶贺氏女,平文帝女、昭成帝女皆适贺氏,也就是北魏在建国过程中与贺氏结盟。道武帝时北魏统治逐渐稳固,要建立强大的统治,则要逐渐离散部落,道武帝离散贺兰部,幽贺夫人,将杀之,道武帝子清河王绍(贺夫人所出,此贺夫人为献明帝贺皇后之胞妹)弒道武帝,道武帝弟拓跋烈(与道武帝皆为献明帝贺皇后所生)拥立明元帝,明元帝杀贺夫人及清河王绍,贺兰势力消除殆尽。太武帝后罕有元氏与贺氏通婚,正是贺氏已不再是强大部落的显现。

铁弗部刘虎从弟刘路孤归北魏,后刘虎子务桓亦归北魏。现可知的与鲜卑刘氏的婚姻中多为与刘虎、刘路孤家族的婚姻,现可知与刘氏婚姻11桩,大约有9桩在迁都洛阳前,娶公主约5桩。元氏以刘氏女为后约2桩,可见在北魏巩固政权过程中,对匈奴刘氏的拉拢是重要举措之一。刘氏对拓跋氏也多有挑战,刘显遣其弟刘亢泥迎道武帝季父拓跋窟咄,刘氏加入了拓跋氏的帝位之争,最后为道武帝所败,刘显部落徙中山,刘亢泥部落徙平城,离散部落之后,能与拓跋氏抗衡的力量更为减少,拓跋氏的统治更为坚实。独孤氏在被离散后,较早离开了权力斗争的漩涡,反而获得了较稳定的繁息条件,所以齐、周、隋、唐时独孤人物较盛。匈奴贺氏与刘氏皆与拓跋氏争斗过,道武帝复国后,离散贺氏与刘氏部,此后与二氏通婚较少。

于栗磾早在登国年间已随道武帝征战。于栗磾子于洛拔随太武帝出征凉州,于洛拔子于烈支持孝文帝改革,受到重用,相较穆氏和陆氏都有重要成员反对孝文帝迁都,于烈的支持就更为突出,也奠定了于氏在北朝中后期的地位。元氏积极与于氏通婚,于烈弟于劲之女为宣武帝后,孝文帝子京兆王元愉纳宣武帝于皇后妹为妃,外戚身份更加巩固了其家族地位。于烈子于忠拥立孝明帝、保卫灵太后而在孝明帝时成为权臣。现知于氏家族的9桩婚姻基本发生在迁都洛阳之后,有6桩婚姻在北魏时期,其中元氏娶于氏5桩,于氏为后1桩,于氏为王妃4桩。魏分东西后,于劲这一支入邺城,还有部分支系入关,最有代表性的是于栗磾六世孙于谨追随宇文氏,给宇文泰出占据关中之策,成为关陇集团重要成员,奠定了隋唐于氏家族的地位。北周隋代时期元氏与于氏婚姻3桩,元氏娶于氏2桩,元氏嫁于氏1桩。于氏继续与元魏皇室联姻,于谨子于仪尚西魏文帝元宝炬第三女广宁公主,保持与元魏皇室和权臣宇文氏的双重联系,巩固家族地位。

宇文氏为匈奴南单于东部大人,现知与元氏婚姻约12桩,其中与宇文泰家族通婚6桩,此处研究与宇文泰家族之外的6桩婚姻。这6桩婚姻中北魏前期3桩,其中2桩为皇室嫁,1桩为宗室娶;迁都洛阳以后3桩,皆为元氏女嫁宇文氏。从婚姻中也可看出宇文氏部族的发展历程。宇文氏早期与拓跋氏平帝女、昭成帝女通婚,那是部落之间相互拉拢的婚姻。道武帝时宇文氏投北魏,皇始初迁宇文氏于武川,此后宇文氏多与武川酋豪通婚,六镇在北魏边陲,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后与六镇的往来更少,六镇将卒汉化程度很低,所以直至迁都后,武川的宇文氏与元氏通婚率仍很低。元氏主要与少数未迁往武川大约居于平城的宇文氏通婚,宇文福已称为洛阳人,可见这一支宇文氏并未迁到武川,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寄籍洛阳。宇文福祖宇文活拨初仕后燕慕容垂,在慕容宝时归北魏。宇文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元氏与宇文福一支通婚较多,有2桩。昭成帝曾孙拓跋陪斤娶宇文氏女、文成帝子广川王略孙灵遵娶悬氏侯宇文伯升女,虽不知宇文氏之事迹,但结合宇文福一支的情况可大致判断这两桩婚姻中的宇文氏也是宇文氏中未迁武川、居于平城后来汉化者。北朝后期元氏与武川宇文氏的婚姻主要是与宇文泰家族间,魏分东西,宇文泰一支挟孝武帝据关中,要达到挟天子的目的,与皇室的通婚自然是必由之途。

慕容为鲜卑中部部落,拓跋鲜卑与慕容鲜卑同源,虽然出于拉拢的需要拓跋氏与慕容氏联姻,但拓跋氏不满慕容氏鲜卑宗主的地位,攻灭后燕后,对慕容氏进行了大屠杀,存活者多被贬戍北镇,所以拓跋氏与慕容氏的婚姻,大多发生于昭成道武与慕容氏前燕、后燕的招纳、征战时期,此后与慕容氏婚姻较少。从拓跋氏与元氏9桩婚姻全部仅是拓跋氏娶慕容氏(其中为后者达5桩)可知慕容氏在婚姻中缺乏主动性,亦可见两个部落间隐含的实际疏离甚至仇恨。

与拓跋氏往来之尉迟氏原本就是鲜卑之一部落还是于阗塞种之一支,学界尚有争议,可知的是道武帝时,尉迟氏为北魏之编户。道武帝在贺兰部时,贺染干遣侯引乙突等曾要加害道武帝,尉古真知道后告知道武帝,后来又从征中原,赐爵束州侯,奠定了尉迟氏的家族地位。此后尉迟氏仍保留尚武之性,在孝文帝时,列为勋臣八姓之一。现可知尉迟氏与元氏婚姻约8桩,其中迁都洛阳前3桩,2桩为元氏娶尉迟氏,1桩为元氏嫁尉迟氏;迁都洛阳后2桩,元氏娶和元氏嫁尉迟氏各1桩;还有1桩在北齐时期,为元氏女嫁尉迟氏;2桩是在西魏北周时期,皆为元氏娶尉迟氏。尉迟氏与元氏婚姻以北朝中后期时为多,尉迟氏保持家族的尚武传统,而在入关后获得重用,入关后尉迟氏亦注重与元魏宗室的通婚。

赫连勃勃为铁弗刘氏之后,现可知与元氏婚姻约7桩。其中5桩为与赫连勃勃子赫连昌之女及昌之妹的婚姻,太武帝将自己的妹妹始平公主(明元帝女)嫁给赫连昌,还以赫连昌妹为后、又以其另外两妹为贵人,对赫连昌多有笼络;另外两桩婚姻是与赫连勃勃弟文陈一支间,赫连文陈早在道武帝时已投靠北魏。显然7桩婚姻都是要拉拢赫连部落。在元氏娶赫连氏的4桩婚姻中,为后1桩,为贵人2桩,为王妃1桩;在元氏嫁赫连氏的3桩婚姻中,赫连氏尚公主2桩。婚姻层级之高,正显现其政治性。随着大夏国的灭亡,赫连氏亦衰落,北魏也就不再对其安抚,此后就罕有与赫连氏的婚姻了。

柔然是北魏在其北境的最大隐患之一,柔然又与南朝结盟,使得北魏难以排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讨伐柔然。随着柔然政局的演变,双方时战时和,婚姻成为双方交往的主要方式,茹茹郁久闾氏与元氏婚姻10桩,其中6桩在迁都洛阳前,元氏嫁4桩(皆为郁久闾氏尚公主),元氏娶2桩(1为帝之昭仪,1为诸王夫人),因为两族和亲而婚姻层级高;迁都洛阳后2桩,为元氏娶郁久闾氏;魏分东西后,元氏嫁1桩,元氏娶1桩。迁都洛阳前,元氏与郁久闾氏,互相皆有结盟之想,元氏对郁久闾氏还有安抚,而在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元氏对郁久闾氏的拉拢降低,双方也都需要休养生息,元氏主要是诸王子女嫁娶郁久闾氏,已降低了婚姻层级。阿那瓌因元氏的帮助而返回柔然重登汗位,因而感念北魏,又助北魏平定六镇之乱,所以北魏后期与柔然关系密切,跟元氏之间更为平等交流。至魏分东西后,与郁久闾氏婚姻元氏嫁1桩,元氏娶1桩,重新达到以郁久闾氏为后、郁久闾氏尚公主的层级。

三、北朝元氏家族与胡族婚姻综论

元氏与胡族间的婚姻,主要为融合鲜卑各部族及招降外族等,汉化改革前,元氏较多与胡族婚姻。如果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后期,那么北朝前期元氏与胡族婚姻约120桩,其中皇室92桩(元氏嫁42桩,元氏娶50桩),宗室28桩(元氏嫁4桩,元氏娶24桩);北朝后期约56桩,其中皇室10桩(元氏嫁6桩,元氏娶4桩),宗室46桩(元氏嫁15桩,元氏娶31桩)。可见元氏与胡族通婚以北朝前期为多,婚姻数是北朝后期的近两倍。北朝前期与胡族的婚姻中以皇室为多,婚姻数是北朝前期宗室与胡族婚姻的三倍多,而北朝后期与胡族的婚姻宗室明显比皇室多,婚姻数是皇室的三倍多。就嫁娶比例而言,北朝前期皇室与胡族的婚姻中,元氏嫁娶大致相当,而宗室与胡族的婚姻中,元氏娶胡族是元氏嫁胡族的近六倍;北朝后期皇室与胡族的婚姻中,元氏嫁是元氏娶的一倍半,宗室与胡族的婚姻中,元氏娶则是元氏嫁的近两倍。要羁縻、联络胡族,重要的手段就是和亲,在与胡族的婚姻中,皇族不能仅是主动地嫁,也需要娶胡族女,而且胡族也更愿意通过与皇室的婚姻来更巩固两族的关系。这种嫁娶平衡既加强与胡族的感情,亦维护皇族和胡族双方的颜面,而宗室不像皇室那样直接代表元氏政权,胡族更愿意将女子嫁给皇室以加强其与元氏的关系,宗室多是主动嫁女给胡族,以参与联合胡族以巩固统治的王业中。

北朝后期皇室主要与汉族士族通婚。彭超指出,勋臣八姓为代表的胡族大族主要是因为政治力而成为高门,与汉人士族政治外还因文化积淀而成高门不同,而且由于汉化政策,胡族高门的政治地位也在衰落,因此汉族士族还是不大愿意与元氏皇族宗室之外的胡族高门通婚。而元氏家族迁都后主要与汉族士族通婚,即可见元氏首先要维持的是自己与汉族士族通婚,还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过多涉入汉族高门与胡族高门通婚之事,所以北朝后期虽然元氏与胡族通婚已较前期大为减少,但胡族高门主要还是与元氏家族间通婚。北朝后期与胡族的通婚数,宗室是皇室的四倍多,大约是皇族主要与汉族高门通婚,而与胡族高门通婚更多地让宗室承担。不论是北朝前期还是后期,元氏家族中皇室总是较宗室更多承担婚姻的主要使命,北朝前期的婚姻主要是要团结羁縻胡族,皇室与胡族的婚姻占主导。北朝后期的婚姻主要是要得到汉族士族的支持,北朝后期随着元氏家族主要成员在汉化进程中大幅提高文化水平,随着宗室支系的不断扩大,宗室在北朝后期的婚姻数要比皇室多得多。北朝后期皇室与汉族士族的婚姻即占主导,但也不能过于忽视胡族,胡族高门难与汉族高门通婚,元氏出于对胡族的照顾关怀也需与之有一定的婚姻,人数不断扩大的宗室承担更多与胡族的婚姻。陈爽指出,北魏太和改制“改降五等”,改降爵位的矛头主要针对上层勋贵,北魏前期由异姓王公所分掌的权位,多为元魏宗室所取代,突出重用宗室的原则,逐步形成以宗室拱卫帝室,汉族士人辅佐其间的王权体制。北朝后期元魏皇室与胡族的婚姻数约为10桩,皇室与北朝汉族士族婚姻约18桩,已比与胡族间婚姻多近一倍。而北朝后期宗室与胡族婚姻约46桩,与北朝汉族士族婚姻约91桩。可见不论与胡族还是与汉族通婚,北朝后期都是宗室的婚姻最多。这也显现太和改制后宗室地位和势力大幅度提升,相应在元氏与胡汉大族的婚姻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北朝后期与胡族婚姻较少,一方面是要更多与汉族士族通婚,另一方面“改降五等”后异姓王公的地位亦即重要性大幅降低,元氏自然与之较少通婚。

北朝时期与胡族的婚姻占现可知约431桩北朝元氏婚姻的约41%,对胡族的整合是元氏得以立足并统一北方的基础,而在此过程中与各胡族的婚姻起了关键作用。对胡族婚姻的探究,为鲜卑民族的形成、北魏前期的政治、胡族间的融合等提供了相应的研究材料。

(本文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6期,注释从略,如有需要请参阅原文。全文图片除特殊声明者外,均由作者提供。)


图文:吴长安

排版:赵明哲 孟媚

审核:秦曰龙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数字化传播,旨在发布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