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6期目录和摘要

学术   2024-11-06 19:49   吉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目录和摘要


边疆考古与中华文明

楚帛书的图文结构与神话叙事

[摘要]楚帛书图文并茂,文字散布多处,蕴含着神话与天文历法等丰富内容,中间两篇完整的篇章叙事诡谲,行款上下互倒。楚帛书出土80多年来,虽然中外研究成果极其丰厚,但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对甲、乙、丙三篇之间文义联系与整体图文结构的理解多有分歧。随着楚文字研究的深入和清华简等古图、古书新材料的发现,可以确定楚帛书以南为上,八行短篇为甲篇,十三行长篇为乙篇。从神话叙事的角度,能够理清全帛图文结构。甲篇完整讲述了众神创世的全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原始创世神川熊居住的混沌世界,到川熊、女填二神生四神,共创上下、四时、岁;再到四神变身四树,成为四棵承天柱,理定天地、日月之行;最后是四神制止共工作乱,重新理定四时、朝夕。至此宇宙创建,创世完成。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具备完整系统的创世神话。乙篇是神话的延续,讲述“天柱作荡”导致四神创建的天地、四时、日月秩序紊乱,“理岁”的办法是“建极属民”。帛书四隅所绘“四树”,对应甲篇“四神”“四极”和乙篇“天柱”。周边四树象征四柱,联通天地;四树之间的十二神像及丙篇十二段文字,旋转阅读,一圈是完整的十二月;甲、乙篇方向颠倒,也需要旋转阅读,与十二月相配,整幅帛书可以定为“天地四时十二月运行图”。

[关键词]楚文字研究;楚帛书;图文结构;神话叙事;理岁;天地四时十二月运行图

[作者简介]李守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胡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文学博士。

 

夏代早期遗存初论

——以伊洛郑州和晋西南地区为中心

[摘要]“晚于龙山时代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夏时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化特征表征着考古学话语体系中的“夏时期”,而“晚于龙山时代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可称作“夏代早期”。在伊洛河流域、颍汝河流域和晋西南地区,存在分属三里桥文化、煤山文化、王油坊文化等的夏代早期遗存。龙山时代至夏代早期,盘踞在晋西南地区的东关文化和继之而起分布于晋南豫西地区的三里桥文化通过黄河谷地持续向伊洛郑州地区渗透,三里桥文化向东影响到了河洛地区,对嵩山以南和以东地区的文化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夏代早期河洛地区复杂的文化局面的形成。主要分布于豫东、鲁西南和皖北的黄淮平原腹心地带的王油坊文化向西渗透到了伊洛河流域,与本地的土著遗存相结合。夏代早期,在伊洛河流域和颍汝河流域都发现有煤山文化遗存。目前虽不能对二里头文化的来源问题做更加清晰的推断,但考古材料显示,进入夏纪年之后,伊洛郑州地区的三里桥文化、王油坊文化和煤山文化曾一度延续了龙山时代犬牙交错、纷繁复杂的文化格局。囿于自证性文献史料的缺乏,属于“原史时期”的夏时期考古对于族群、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变迁过程及其呈现出的“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史实”与先民们的活动存在必然联系,为不断走近历史的真实提供了参照。

[关键词]夏代早期;三里桥文化;王油坊文化;煤山文化;伊洛郑州;晋西南

[作者简介]段天璟,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华夏(西阴)考古研究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北朝元氏家族与胡族婚姻考

[摘要]元氏家族作为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族,其家族婚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甚大。婚姻是元氏笼络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加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民族的融合。现可知北朝时元氏家族与约57个胡姓家族通婚约176桩,涉及当时绝大多数胡族,与胡族的婚姻占北朝元氏家族婚姻的四成多。元氏与胡族的通婚,就数量相较而言以北朝前期为多,但与胡族的通婚实际贯穿整个北朝时期。全面系统考索元氏与胡族的婚姻,可为元氏及相关家族史、北朝政治社会史、北朝民族史等研究提供相关材料。

[关键词]北朝;元氏家族;胡姓;婚姻

[作者简介]陆路,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重点创新团队成员,文学博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阐释:

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

新时代人民政协制度功能角色研究

[摘要]人民政协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及发展各阶段身负重要功能角色。人民政协制度酝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际,发展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定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与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包容型团结与协商型民主作为内在逻辑理路贯穿人民政协制度功能角色建设全过程。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制度明确其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精准制度定位,围绕勠力巩固包容型团结与充分发展协商型民主这一逻辑展开制度发展布局。当前,人民政协制度功能角色应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以增进团结的向心力;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与强化委员责任担当以增强团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新型智库功能以提升协商民主科学化水平;推进人民政协协商制度化发展以提升协商民主制度化水平;明晰人民政协协商制度整体定位以提升协商民主规范化水平,进而从五方面加强其制度功能建设。

[关键词]人民政协制度;功能角色;包容型团结;协商型民主

[作者简介]张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李政华,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政治学博士。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基础理论研究专题

是规范失效还是道德危机

——致思规范问题的三种范式及其实践逻辑

[摘要]规范作为连接客体性资源和主体性欲求这两个殊相的中项,乃是人向自己的观念和行动提出的有效性要求。除去那些接续传统而来的风俗、习惯、惯例、禁忌、规约之外,凡是向社会核心资源和权威资源的生产与分配倾斜的规范,其制定、修正和运用,多数来自拥有支配性力量的个人、阶层和集团。在此,我们无意对规范进行类型学研究,如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仪轨在原始发生及其约束性质上的区别,而是直面规范之有效性问题自身。一个规范体系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价值,往往取决于制定规范的个人与集体是否拥有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惟其任何一种规范都内含着正确性和正当性问题,规范问题就成为了伦理学的核心议题。人们固然用经验的自然观点看待规范现象,但只有理论的和思想的自然态度才能见出规范之发生和演变的事实根据,给出何种规范才是正确的、正当的价值依据。尤其是朝向规范之有效性问题自身的思想的自然态度,不但有强烈的理论旨趣,而且有超乎寻常的实践意愿,即:一个有效的、无效的、失效的规范体系是如何发生的。现代生产逻辑推动的世界化或全球化进程,使规范约束下的世界之序和心灵之序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陷入不断建构、解构、重构的循环之中。如何在理论和思想的自然观点的综合运用中,给出规范演化的一般哲学原理,并以此分析和论证导致规范失效和道德危机的根源,进而给出重构最大限度实现人类价值之规范系统的人性基础和社会根源,构成了沉思规范危机的理论兴趣和实践旨趣。合理的规范是文明的标识,先进的观念是文明的根基。

[关键词]规范;秩序;正义;德性;现代性;文明

[作者简介]晏辉,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哲学博士。

 

康德的平等观念探究

[摘要]现代平等观念是启蒙运动倡导的核心思想之一,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康德在其晚年的著作中讲了与三类人相关的三种平等:一是社会中作为人的每个成员之间的平等,二是社会中作为臣民的每个成员之间的平等,三是社会中作为公民的每个成员之间的平等。他对第一类人的平等的论述,是对洛克和卢梭的“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的重申,其独到之处只在于将平等基于人性中的理性。他对第二类和第三类人的平等的论述,是以国家元首和臣民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公民与“受保护的伙伴”之间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是对他讲的第一类人的平等的否定,也是他的平等观念不彻底的表现。尽管康德在很多方面对启蒙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就现代平等观念而言,他并没有多少建树,更不能与洛克和卢梭比肩。

[关键词]现代平等观念;康德;人的平等;臣民的平等;公民的平等

[作者简介]段忠桥,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博士。

 

从“美的艺术”到“艺术哲学”:

德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变奏

[摘要]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发展显示出由美的艺术到艺术哲学的交错与转换。承接费希特由自我设置非我并统括非我的逻辑建构,谢林首先经由艺术作品的切入路径呈现出明确的客观性诉求。凭借“理智直观”这一特殊方式,谢林以理性来规定艺术,不仅揭示了同一哲学的本色,而且显示出绝对者的“潜能阶次”。与此相对照,黑格尔则将客观性诉求落实为现实性建构。通过艺术家的路径切入艺术存在,黑格尔既阐明了对立之中的“否定性”因素,剥离出艺术存在中的现实内涵,也经由统一中的扬弃环节,展示出美的理念的历史性向度。从哲学角度反思,艺术与哲学的关联根本上改变的是艺术的存在方式,理性与自由的高扬同时意味着艺术的解体与终结;由美学角度审视,从“美的”艺术到艺术“哲学”的转换呈现的其实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变奏,而“美的艺术”正是在这一对照中彰显自身的现代性之路。

[关键词]美的艺术;艺术哲学;德国古典美学;理智直观;否定性

[作者简介]卢春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

庆祝“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开栏20周年

高清海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高清海先生推动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提出的实践观点思维方式以及关于“类哲学”等思想的阐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观念变革与理论创新。其理论探索和理论贡献实质上是努力创造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其哲学思想与学术特点、治学原则紧密相连,对中国哲学教育、哲学学科建设及跨学科的探索和研究有着重要启示;其哲学思想所展现出的思想的“普遍性”与问题的“人类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特质与现代文明生存境遇,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高清海哲学思想;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哲学教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简介]郝志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那玉,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鼎新学者博士后。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逻辑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登记第三人保护范围——以股权登记与物权登记效力区分为线索

[摘要]股权登记具有保护“善意相对人”的效力,但债权第三人是否属于“善意相对人”,以及其与隐名股东的保护顺位如何,仍存在较大争议。既有观点套用物权登记效力或物权登记第三人保护原理,既缺少对股权登记促成第三人信赖的经验考察,也缺少对股权登记与物权登记效力区分的理论反思。对信赖要件内含因果关系的忽视,则直接导致股权登记第三人保护范围被不当扩张或限缩。根据信赖保护原则,合理信赖股权登记并因此遭受信赖损失的债权第三人理应纳入“善意相对人”范畴。由于股权归属表征多样,以及第三人理性程度、注意义务、调查能力等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合理信赖的认定应基于状态依存性进行类型区分:当第三人为“低标准”主体时,合理信赖应采善意推定;当第三人为“中标准”主体时,对股权登记真实性应进行与其状态相匹适的调查;当第三人为“高标准”主体时,应由第三人举证信赖事实,证明信赖外观与遭受利益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该举证责任可根据其举证能力酌情减免。

[关键词]股权登记;对抗效力;信赖保护;状态依存

[作者简介]蔡立东,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高博,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备案审查中涉宪性判断的功能定位

[摘要]涉宪性判断的功能定位不仅表征合宪性审查与合法性审查之间关系的理论认知逻辑,而且影响备案审查实践中的审查顺位安排。在阶层式审查模式下,合宪性审查优先说和合法性审查优先说对涉宪性判断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在合宪性审查优先说中,涉宪性判断作为合宪性审查“安全阀”的功能定位,存在必要性欠缺与功能虚置问题;在合法性审查优先说中,涉宪性判断作为合法性审查“过滤器”的功能定位,容易导致规范位阶固化与效力不彰。基于涉宪性判断的制度内涵及合宪性审查与合法性审查的并列关系,涉宪性判断应当发挥合宪性审查与合法性审查的“分流器”功能,为合宪性审查或者合法性审查的正式启动进行程序准备。涉宪性判断作为合宪性审查和合法性审查“分流器”的功能重塑,需要备案审查的程序运行、合宪性审查启动标准的设定以及备案审查的宪法监督范围等制度做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备案审查;涉宪性判断;合宪性审查;合法性审查;程序分流

[作者简介]石晶,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李海平,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大数据时代司法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为回应数字社会司法治理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司法理论需要立足数字社会法治秩序的基本规律,实现变革与发展。就司法权性质而言,司法具有大数据决策和自动化决策的特征,并成为国家规制数据公共风险的工具,这是对传统司法权被动性、程序性和中立性的调试;就法院功能而言,法院同时具备数据生产者、数据控制者和数据治理者身份,这使得纠纷解决、公共政策形成等传统法院功能在大数据时代得到深化和拓展;就司法裁判模式而言,大数据时代的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已不再完全以国家法和因果关系为中心,司法责任的分配逻辑也发生变化。迈向大数据时代的司法具有鲜明的风险化解导向,本质上是预防型法治在司法领域的演绎,体现了风险泛在背景下司法对安全价值的重视。

[关键词]司法理论;司法权;数字社会;风险预防

[作者简介]陈越瓯,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侯学宾,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基于工业化演进视角的案例分析

[摘要]脱贫攻坚行动以来,J省T县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乡村富美、从农牧业大县到工业强县、从县域发展“跟跑”到“领跑”的“三个历史性跨越”,深入研究T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实践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一中坚三优势一共同”的分析框架,从工业化演进视角阐释了县级党委引领深度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治理逻辑。研究发现,在县级党委的引领下,突破传统承接落后产业的发展范式,遵循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确立适配新技术范式变迁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县级党委统合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推动工业化资本积累方式由市场自发形成向政府引导转变,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通过重点布局富民产业,建立“村事县管”工作模式,有效促进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委引领;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姚毓春,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暨经济学院教授,吉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通讯作者]夏宇,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财经前沿

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是否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在新发展格局下空间经济布局的合理性。文章采用2004—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持续影响经济发展进程。2)国家级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群规模太小和太大都会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当前国家级城市群规划范围来看,10—20个城市的国家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果更为显著。我国需要科学控制国家级城市群的数量及规模,以期获得最佳的区域发展结果。

[关键词]国家级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城市群规模;双重差分方法

[作者简介]姚树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通讯作者]郑宇,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帆,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科技金融政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要加快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发展,为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发力。文章依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维度构建综合指标,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科技金融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并论证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该边际效应在东部地区、大城市更强,说明科技要素和金融支持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通过提升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创新产出水平,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了拓展科技金融政策的空间实施范围、覆盖的行业广度等政策建议,以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技金融政策;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创新产出水平;准自然实验

[作者简介]杜莉,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暨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经济学博士;常杰,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潘长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

残障人士信息排斥的影响因素及多重境遇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在塑造残障群体现代化生活、促进社会融合与扩展实质自由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残障人士依旧面临着信息排斥的困境。文章在对50位残障人士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建构了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残障人士信息排斥受到“能动性-结构性-条件性”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生理条件、信息无障碍支持、网络动机、经济资本禀赋、技术资本禀赋、社会资本禀赋六个方面。基于各因素的影响强度,残障人士进行了“社会再结构”。文章呈现出残障人士在信息社会的多重境遇类型,即游离于网络生活的“圈外人”、缺乏发展性突破的“被动使用者”和充分享受网络红利的“精英用户”,并可以再细分为七类。依据不同类型特点提出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有助于提升信息社会残障人士研究领域的学理价值并为相关治理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残障人士;信息排斥;影响因素;信息素养;扎根理论

[作者简介]刘婧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朱彦霖,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郭琦,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师。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CNKI数据库2020—2023年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20—2023年相关文献的计量与分析可以发现,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呈现研究热度不断提高、研究力量相对集中、研究主题与时俱进、中文等级标准研究逐渐深入等特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也存在一些缺憾,如:研究视野相对狭隘,未能将国际中文教育置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加以考量;研究体系相对零散,碎片化、同质化的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成系统的架构体系建设;研究领域过于集中,仅关注学校课堂的教学情况,忽视了课堂外的社会教育环境等。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者或应贯彻“大中文”理念,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完善一线教育评估体系、提高培养标准,扩大国际中文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多方着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大中文”理念;国家战略;社会认知度

[作者简介]罗剑波,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雍寒清,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数字化传播,旨在发布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