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规级传感器专家交流纪要

财富   2024-12-13 22:12   广东  
星球收录10W+上市公司闭门会议纪要、
产业专家调研纪要、行业及公司数据库
卖方观点、精选研报。
日均更新200+机构投研资料。

要点(文末有彩蛋)
1、车规级压力传感器的应用与用量
不同压力传感器的应用部位:低压MEMS传感器用于车的气流方面,像尾气、EGR、DPF等气体再循环处;中压陶瓷电容器在汽车空调上应用较多;高压玻璃微熔或溅射薄膜技术的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刹车、one box、小部分变速箱、油路、GDI等压力更高的地方。
不同部位的传感器用量:在刹车的one box上,正常可能有2个(有的系统可能有3个)高压传感器;空调上中压传感器可能需要四五个;气压气流方面每个接口一个低压传感器。
2、车规级压力传感器的验证周期
验证流程与周期:按照汽车产品开发流程,有产品设计验证和过程验证。样品做出后,设计验证的耐久试验通常约3个月;过程验证(C样品)的耐久试验也约3个月,这两个实验仅耐久试验就约半年,还不包括做样、原材料开发和设备开发的时间。
3、车规级压力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与国产化情况
全球竞争格局与市场规模:玻璃微熔全球供应商中胜美达居首,古河其次,博世等可能占据高压领域百分之七八十份额,泰科等也有参与,国内竞争对手量产份额较小。高压产品年出货量预计近亿只。
国内企业情况:国内较大的是安培龙,MEMS和中压开发较早,高压去年开始建产线,今年已有产线。
4、温压一体式传感器相关情况
应用位置与技术指标:温压一体式传感器在汽车热管理系统如空调、二氧化碳热泵上应用较多。以冷媒为介质的汽车空调压力几十巴,中压产品及陶瓷电容稳压一体量程为几十巴;未来二氧化碳为媒介的热管理系统压力更高,最高达一百多巴,可能需玻璃微熔为敏感源的高压线。
适用温度范围与单价、单车用量:汽车上产品客户要求温度范围通常为 -25到125度,实际传感器在 -40到150度一般无问题。温压陶瓷电容传感器单价约5 - 7美金,单车用量因空调上可能有四五个;高压产品单价约5 - 8美金。
5、多功能一体式传感器的研发制造与检测
研发制造检测的主要难度:从单压力到温压一体,技术实现难度不大,主要是结构设计方面。一是要保证客户的热响应(温度响应满足要求),二是要保证结构设计避免温度传感器出现外部短路等风险,确保结构可靠性。
与其他传感器的替换关系:温压一体式传感器对于原本有额外温度传感和压力传感的情况,是一个件替代两个件,但从单压力传感器到温压一体传感器是一比一的切换关系,并非一个温压一体传感器能替换多个压力或温度传感器。
6、温压一体传感器的竞争格局与市场规模
全球竞争企业与产能布局:全球领域森萨塔生产居首,博世做产品用于自己模块不对外销售,还有泰科等,国内企业布局较少。
市场规模:森萨塔明年高压产品将接近一亿级别,国内生产传感器的公司在高压产品上批量量产较少,国内一年销售额估计在几百的级别。
7、部分企业的产品、成本与工艺
代表性企业产品制造情况:以高压生产为例,泰科以玻璃为基底作为敏感元件,博世国外生产有溅射薄膜技术(敏感元件技术路线不同),溅射薄膜在初始精度表现较好,后功能压力表现较好,但温度表现不如预期且成本更高。
芯片来源:自身生产用芯片是和芯片公司共同开发的定制进口芯片,其他公司如泰科、国内竞争对手基本用公版进口芯片(如瑞萨等公司的芯片);森萨塔用量大且排在第一位的芯片是自己定制版芯片。
8、产品创新方向与客户需求
产品创新方向与开发中的产品:产品跟随客户和市场发展调整,如比亚迪仰望、悠久等的空气悬架压力传感器、干式刹车的EMB力传感器、二氧化碳为媒介的热管理系统相关传感器等正在开发。
新产品开发周期与主要客户:欧美客户新产品开发周期较长,一般一年以上(内部测试超半年,加上设备、工装、元器件开发整体超一年);国内如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周期快很多,设计验证和过程验证可能融为一体。主要客户有现代摩比斯、大陆、特斯拉、比亚迪等几乎所有整车厂。
9、产品价格与应对降价措施
不同客户的价格情况:比亚迪要求供应商10% cost down,国内客户有很多国产传感器友商,他们可牺牲利润获取订单,外资企业有利润下限,但面对国内客户价格相比欧美客户已适当调整。
应对降价措施:包括原材料国产化、产品结构设计优化等降本增效措施。
10、中国工厂相关情况
供应的传感器类型:中国工厂供应汽车上的低压、中压、高压三种类型的压力传感器,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以及工业领域都有。
毛利率情况:部分产品由中国工厂和国外工厂共同供应同一客户,价格相同但制造成本有区别(欧洲制造成本高于中国),中国工厂在供应欧美客户时因成本优势量较多,中国工厂毛利率相比国外工厂低很多的情况并不明显。
11、订单相关情况
比亚迪订单情况:与比亚迪合作中,自身价格不是最便宜的,有时友商供一部分、自身供一部分,友商出现问题时订单会全部切过来;自身也放弃了一些订单但占比不高,主要看是否愿意牺牲利润获取订单。
整体订单变化与营收:全球汽车供应链制造业业绩不好,自身订单受市场影响有所下降,但今年下半年订单特别好,很多客户加量,产线满负荷生产;今年传感器营收约七八十亿(四季度未结束,待核算),正常每年有增长。
12、国内企业的优劣势
优势方面:国内友商通过挖掘技术人才弥补短板,在制造上资金实力表现为建产线速度快,产线自动化建设加强,购买设备成本可能有优势(如用国产件替代进口标准件降低设备成本)。
劣势方面:最大劣势是制造和设计相对落后,缺乏经验积累,未来可能在产品质量上出现问题。
13、传感器技术指标情况
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般水平:传感器精度通常0.1%能满足客户需求,部分客户要求0.05%甚至更严苛的精度,这在芯片调理上有一定难度。
国内外厂商达到指标的情况:汽车上精度在百二之内,国内能量产的成品基本能达到该水平;但对于二氧化碳热泵物流客户要求的±0.4到0.5精度,国内外厂商普遍较难实现。
14、玻璃微熔传感器成本与价格差异
成本范围:玻璃微熔传感器成本受产品结构(大小)、客户对接端(接插件、压力接口、透气螺纹等)影响,整体成本大概在3 - 6美金范围。
与国内企业价格差异:相比国内友商,自身在成本上可能更便宜,原因一是原材料采购量更大有更好议价空间,二是定制版调理芯片价格差异明显,低端原材料价格大家差不多。
15、产品售价对比
与国内竞争对手的售价对比:以比亚迪为例,在选择供应商报价时,自身价格不是最低的,通常排在中间位置,不想牺牲太多利润争做最低报价。
Q&A
Q:MEMS陶瓷电容、玻璃微熔以及中压陶瓷电容这三种车规级压力传感器主要用在车的哪些部位?一般要用几个?下游车厂要对这些压力传感器进行哪方面的验证?
A:在车的应用方面,高压(玻璃微熔或溅射薄膜技术)产品主要应用于刹车(one box上可能有2个左右,有的可能3个)、汽车空调(可能用四五个左右)、变速箱、油路(GDI)等部位;中压(陶瓷电容器)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空调;低压(MEMS)产品主要应用于车的气流方面,如尾气、EGR、DPF等气体再循环处,每个接口用1个。关于车厂验证方面,从制造角度按汽车产品开发流程,有产品设计验证和过程验证。设计验证在样品做出后做耐久试验,约3个月;过程验证即C样品也做耐久试验,约3个月,这两个试验主要做温度、老化、压力方面的实验。从制造上B样品和C样品的耐久实验共约半年,这还不包括做样、原材料开发、设备开发的时间。
Q:这三种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以及国产化情况如何?全球和中国分别是怎样的情况?
A:从全球供应商来看,玻璃微熔方面,胜美达可能排第一,古河第二,博世等大公司估计占领高压领域百分之七八十份额,还有泰科等,国内一些公司虽有涉足但量产份额较小。高压产品一年出货量预计快上亿只。国内比较大的企业是深圳安培龙,MEMS和中压开发较早,高压去年开始建产线,今年已有产线。
Q:市场规模,如单价以及全球的用量等数据?
A:高压产品目前一年的出货量大概在亿只左右。
Q:温压一体式传感器技术指标(量程、精度、稳定性等方面)如何?它用在汽车的哪些位置?
A: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新开发的二氧化碳热泵)上会用到温压一体式传感器。在热管理方面,普通冷媒为介质的汽车空调压力几十巴,采用中压产品及陶瓷电容稳压一体量程为几十巴水平;随着欧盟对碳排放要求提高,未来如VW在欧洲开始应用的以二氧化碳为媒介的热管理系统,管路有低压和高压,燃烧最高压力可能达一百多巴,这种情况可能要用到玻璃微熔为敏感源的高压线产品。
Q:温压一体传感器适用的温度范围是多少?
A:通常汽车上客户要求温压一体传感器适用温度在 -25到125度,但实际上目前这种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在 -40到150度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Q:温压一体传感器(陶瓷电容)的单价是多少?单车要用多少个?
A:温压一体传感器(陶瓷电容)单价大概在5到7美金左右,单车用量因为空调上可能有四五个。
Q:高压产品的情况?
A:高压的产品价格可能会更贵一点,因为成本也会高一些,通常可能会卖到5到8美金这样一个水平。
Q:现在越来越多车厂采用温压一体传感器,对于温度要求不敏感的地方,单压力传感器是否够用?
A:其实单压力传感器通常也有温度输出,只是精度没那么高,可能正负十度,对于温度要求不敏感的一些地方是够用的。
Q:多功能一体式(温压一体)传感器在研发、制造以及检测方面主要的难度是什么?
A:从技术实现上来说难度不是特别大,主要是结构方面的设计。一是要保证客户那边的热响应(响应时间),让温度传感器能快速感应温度并作出响应;二是要保证产品结构上避免温度传感器出现外部短路以及与客户内部介质短路等风险,确保结构可靠性。
Q:温压一体式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之间有怎样明确的替换关系?
A:温压一体传感器其实就是在单压力传感器上加了温度输出,如果客户原本有单独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使用温压一体传感器就可以用一个件替代这两个。对于制造商来说,从单压力传感器到温压一体传感器是一比一的切换关系。
Q:除了温压一体传感器,市面上还有哪些功能结合在一起的传感器(如流量和压力等结合的创新类产品)?
A:目前在压力这块接触比较多的是和温度兼容在一起,还有差压式(两个口测两端压力差)的传感器,目前没有接触到把流量和压力等搞在一起的传感器。
Q:车规级温压一体传感器的竞争格局和市场规模,全球有哪些主要企业在布局,它们的产能布局如何?
A:在全球领域,生产方面森萨塔处于领先地位,其次是博世(博世只将自己生产的传感器用于自己的模块,不对外销售),还有泰科以及一些国内企业(目前国内企业较少)。
Q:目前这一块布局的产能较少,市场空间规模大概是怎样的情况?
A:森萨塔明年高压产品销售额会接近一亿的级别,国内目前生产传感器的公司在高压产品上批量量产的较少,估计国内一年销售额在几百的级别。
Q:除了森萨塔和博世,包括TDK、泰科等企业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它们自身的制造成本、制造工艺是怎样的?
A:以高压产品来说,生产主要以玻璃为基底为主,泰科的敏感元件也是以玻璃为基底为主,博世有溅射薄膜技术,其敏感元件技术路线和其他企业不同。溅射薄膜技术在初始精度表现上可能更好,在压力的shift方面表现较好,但温度表现没有想象的好,且成本更高。
Q:这些企业芯片的来源是哪里?
A:我们生产用的芯片基本上是自己和芯片公司共同开发的进口芯片(只有我们能买到,因为是定制开发),其他公司(包括泰科、国内竞争对手等)基本上用的是对外公开的非定制版(公版)进口芯片,像瑞萨等公司的芯片。
Q:森萨塔是否有芯片外购的情况,还是全部来自自己的芯片公司?
A:我们有不同的产品用到不同的芯片,目前用量比较大且排在第一位的芯片是自己定制版的芯片。
Q:公司产品未来的创新方向是什么?下游客户有哪些新需求?
A:未来产品会跟随客户和市场发展方向调整。例如比亚迪仰望、悠久上面的空气悬架、工程压力传感器,干式刹车EMB力传感器,以二氧化碳为媒介的热管理系统相关传感器等目前都在开发中。
Q: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是多久?主要客户有哪些?比较大的主机厂客户占比大概是多少?
A:欧美客户新产品开发周期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从产品设计验证到工装开发、供应商元器件开发等整个流程到量产基本都在一年以上。国内像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周期会快很多,设计验证和过程验证可能融为一体,时间减半。公司的大客户有现代摩比斯、大陆、特斯拉、比亚迪等,几乎所有整车厂都是公司客户。
Q:全球客户或者说国外客户和中国客户的接触覆盖率大概是什么样子?是基本所有客户都有接触还是有一些待开发客户?
A:基本上所有的整车厂所有的客户基本上都供应过,涵盖了欧美的大众、大陆、日韩的现代摩比斯等,也包括国内的比亚迪等几乎所有客户。
Q:供应中国客户的产品价格是否有下降压力?
A:有下降压力,例如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国内客户会鼓励国产传感器友商开发产品并试用,国内友商可能牺牲较多利润来获取订单,但公司作为外资企业有利润下限,不过相比欧美客户,供应国内客户的产品价格也做了适当调整,且公司相比国内友商仍有分散成本优势。
Q:中国工厂相比于国外工厂,毛利率是否低很多?
A:还好,有些产品是几个制造地共同供应同一客户,卖价相同,但每个制造地成本有所区别,欧洲制造传感器成本比中国高,所以欧美客户在中国的采购量较多。
Q:中国工厂主要供应哪些类型的传感器?是所有类型吗?
A:中国工厂主要供应汽车上的低压、中压、高压三种类型的压力传感器,在乘用车和商用车以及一些工业领域都有供应。
Q:在比亚迪这边放弃的订单有多少?例如今年放弃订单的占比是多少?
A:比亚迪方面,由于公司价格不是最便宜的,可能友商先供应一部分,一旦友商出现问题订单就会全部切给公司,没有主动放弃很多订单,占比不高。
Q:公司是否有主动放弃一些不太盈利的订单?如果有,量有多少?
A:有放弃一些订单,但占比不是很多,因为公司有利润空间,取决于是否想降价获取更多订单,有时不想牺牲太多利润就会放弃一些,但比例较低。
Q:对产品降价有什么应对措施?
A:和所有传感器制造商一样,公司内部也在做降本增效措施,例如将原材料国产化,在设计上进行优化,使产品结构成本更优。
Q:斯纳塔给特斯拉供应的是哪种类型的汽车传感器?
A:供应中压类型的汽车传感器。
Q:斯纳塔给特斯拉的中压传感器供应份额大概是多少?
A:给特斯拉的中压传感器供应量比较大,估计之前大概一年有千万级别的量。
Q:展望明后年,在特斯拉这边的供应份额是否会有波动,包括是否有下降趋势?
A:目前看有可能会下降,但估计幅度不会太大,如果能降本让产品价格更有优势,在售价上做些让步,可能保住一定份额。
Q:近年来,您觉得国内企业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有哪些比较好的突破?
A:国内目前比较大的有安培龙等企业。但在技术突破方面,目前国内企业量产的产品还不多,量也不大,在产品技术上还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能将已有的量产产品复制出来就算不错了。
Q:MEMS陶瓷、陶瓷电容以及玻璃微熔这三大传感器全球领先的指标(如精度、量程、漂移率等)大概是什么样的?
A:在精度方面,一般车主使用的传感器精度达到0.1%就能满足需求,但现在也有客户要求精度达到0.05%甚至更严苛的水平,这在芯片调理上可能会有一些要求。
Q:能达到上述技术水平的厂商主要有哪些?国内厂商容易做到这种水平吗?
A:对于汽车上精度在百二之内的水平,国内如果能量产成品基本上也能达到,能满足需求。但对于一些二氧化碳热泵的物流客户要求的±0.4到0.5的精度,目前包括国内厂商在内都很难实现,在调理和设计结构优化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Q:玻璃微熔传感器单个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A:玻璃微熔传感器因产品结构不同(分小产品和大产品),以及客户对配端(如接插件、压力接口、透气螺纹等)的不同,成本会有差异,整体成本大概在3美金到5 - 6美金这个范围。
Q:同类型产品中,安培龙或其他代表性国产企业相较于斯纳塔的价格差异是怎样的?
A:在成本方面,我们可能比友商便宜,因为原材料采购量比友商大,在供应商处有更好的议价空间,定制版调理芯片的价格差异也很明显,但一些低端原材料的价格大家差不多。
Q:卖给比亚迪或特斯拉同类型产品时,国内竞争对手相较于我们的售价是否显著更低?
A:以比亚迪为例,在选择供应商时,我们的售价不是最低的,可能排在第三第四名等,我们不想牺牲利润去争做最低售价。
Q:能否评价一下国内一些厂商在产品或渠道方面的优势或劣势?
A:国内友商的优势在于从其他企业挖掘技术人才来弥补技术短板,在制造方面资金实力较强,建产限速较快,产线自动化建设速度快,在购买设备方面的成本可能与我们有一定竞争力。劣势在于制造和设计相对落后,缺乏经验积累,未来可能在产品质量上出现问题。
Q:我们业绩有下滑趋势,想问一下目前订单的量级以及与去年相比有何变化?
A:全球汽车供应链制造业这几年都不太好,受市场影响我们订单有所下降,但今年下半年订单特别好,很多客户加量,像比亚迪等,产线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Q:您是否觉得今年下半年比去年下半年更好?
A:今年整个传感器业务不比去年差,特别是下半年绝对比去年要好,下半年客户加量,产量比平时更多。
Q:今年整体传感器这边营收有多少?
A:因为四季度还未结束,通常会在四季度结束后核算,不过您说的七八十亿这个数值应该是可以的。

加微信领取星球优惠券

股市调研
投资必备利器,每日更新上市公司、产业专家调研纪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