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河村庄探源 | 洞涡水•涂水考辨

文摘   2024-06-07 14:48   中国  

本文由杨慧渊先生根据吴廷鸾先生的纸质版整理,吴廷鸾先生致力于本土地方志的研究



杨慧渊,祁县文联主席。


吴廷鸾先生介绍

吴廷鸾,男,1936年9月生于山西省太谷县。1957年毕业于太谷师范中师班,1989年毕业于北京社会函授大学方志系,成为方志学者。多年从事中学教育,曾在中共山西省榆次市委史志办公室工作,任《榆次市志》主编。是山西地方志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理事。


摘录考证文选

原文6千余字,发表在《晋中史志资料》1988年第1期上,限于篇幅,摘要录之。

涂水考辨

吴廷鸾先生收集整理的洞涡水•涂水考辨。

物华天宝

吕梁山下晋水恒温,

太行山里蔺郊无霜。


洞涡水·涂水考辨

潇河是晋中境内的第一大河,涂河是榆次市境内的第一大河,也是潇河的一条较大的支流。

潇河在榆次境内,俗名“小河”,潇河之名始定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晋察冀分署把兴建天一渠首工程按以工代赈项目,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当时考虑大型河流工程没有一定的名称,只称小河不甚妥当,遂由省建设厅及天一渠管理局定名,经天一渠董事阎哲成确定为“潇河”,“潇”“小”谐音,当地人也习惯。此后,省建设厅与天一渠首工程往来文中都用之,潇河之名逐渐普及到社会上。

其实小河在古代史书中统名“洞涡水”,有的书中写作音近字,如:《水经注》中作“洞过”《魏书·地形志》中作“同过”,《宋史》中作“洞锅”,《宋史纪事本末》中作“铜锅”,还有的书中作“同戈”,都是指洞涡水而言的。而涂水古今出入却很大,需要作一番考辨。

涂水,《水经注》中称“蒲水”,《魏书·地形志》中称“长宁水”,明代《水乐大典》和《天下一统志》中将蒲水误作涂水,此后,在志书中都以涂水替代蒲水之名,并将与洞涡水汇合在榆次境内段也笼统称作涂水。在明万历《榆次县志·灾祥记》中有:“万历七年七月,涂水涨,怀仁里田舍尽毁”的记载,清代邑人桑芸在“涂水洪涛”诗中有“荡漾城南带郭流”,即云涂水经输次城南的郭门。以上两例可知当时把洞涡河在北合流以下之段统作涂水。民国三十四年(1945),潇河正式定名后,蒲水误作涂水已约定俗成,不宜再复古名,所以一直沿用至。

先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中的记载“洞过水出沾县北山,其水西流与南溪水合,水出南门,西北流注洞涡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和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经受(寿)阳县故城东,其水西南入洞涡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于洞涡。又西,与原过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过祠,其水南流注于洞涡水也。(洞过)水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南流,经武观城(今陈侃村境)西北……而涂水注之,水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

🔺《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郦道元。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527年),字善长。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从《水经注》中这段记载可知:1.在原过水之东,由东向西注入洞涡水的支流有南溪水、黑水、蒲水。2.洞涡水西经榆次城南,流经武观城西北才有涂水注入。3.涂水发源于阳邑东北的大山涂谷。

据《魏书·地形志》中有“五水合道,故曰同过”之说,可知出沾县北山者为洞涡水之主源,南溪水即源出今和顺县的木瓜河(《魏书·地形志》称该河出木瓜岭),黑水即今寿阳县境的白马河,蒲水即《魏书·地形志》中所称的“长宁水”,也即明代《永乐大典》和《天下一统志》中的涂水。原过水即今之源涡河,(水经注》中的涂水从明代以来称作金水河,今都称津水河。

洞涡水南岸,自南向北的支流在寿阳境内尚有石臼河、南沟河、阔郊河和沟底河,从长度和流量看,远不可与榆次境内的今之涂河相比,郦氏在他的著作中决不致含其大而取其小,因此,《水经注》冲的蒲水与《魏书》中的长宁水背定是同指一水无疑。

为什么在《水经注》中称蒲水而不称长宁水呢?原来,长宁之名始于北魏,时,将军李长宁在此屯兵筑寨,地名、水名因人名命名。《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是同时代人,其时,自然不可能把蒲水更名为长宁水。此后北齐时,魏收纂《魏书》时,蒲水之滨以李长宁屯兵筑寨出了名,地名、水名均以“长宁”二字呼之,则是顺理成章的。时至今日,当地人仍称该河为长凝河。值得注意的是该河多蒲草,这是洞涡河各支流中似不多见,这恐怕和蒲水命名不无关系吧。

近代人杨守敬、熊会贞合著的《水经注疏》中,在“蒲水南出蒲谷”下有熊氏按语云:“一统志(指明《天下一统志》)涂水在榆次县南有二:一曰大涂水,出和顺县八缚岭西北,流至县东南十五里入洞涡水;一曰小涂水,源出鹰山,西流入大涂水。水经注涂水入洞涡水在原公(过)祠之下,今此水反在原过水之上,益水经注所谓涂水即今金水河,而此实蒲水也。”按“涂”“蒲”音近,此俗传之误。

可知,古涂水即今之津水河,今涂河即古之蒲水也即长宁(长凝)河。

《水经注》云,涂水源出阳邑东北的大嵰山涂谷。今之津水河源出大塔山。是否大嵰山即大塔山(榆次旧志也作大墖山)呢?其实大嵰山本有之,今都写作“大尖山”或尖山,尖和嵰字在榆次方言中读音相同。大尖山即是大嵰山。大尖山和大塔山同为一山,该山为东北——西南走向,大尖山的西南段圪塔处又称大塔山,即山之东北段称大尖山,西南段称大塔山。津水河出自大尖山与大塔山之凹处,即《水经注》的涂谷。

1986年《晋中水志史料》第一辑第29页载文:“潇河属汾河水系,为汾河较大的支流,主流发源于昔阳沾尚马道岭,汇流平定龙泉河、和顺木瓜河,至寿阳芦家庄俗称‘小河’(亦名松塔河);另一主要支流为寿阳白马河,源出罕山东麓呼家堙村,东流至寿阳城附近转向南,复向西。两河于寿阳汇合后古称大涂水。再向西流入榆次境内,在南、北合流村附近与长凝河合流,又称洞涡河。”

这段文字有三个概念之错:1.1945年潇河定名前,洞涡河群众都称小河,不限于寿阳境内。2.大涂水在寿阳无古史书记载,纯属臆造。《永乐大典》卷五二〇二第十二至十三页载,大涂水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倾城村,即杜预注涂水在太原榆次是也。即《永乐大典》误将蒲水作涂水后,蒲水的上游处和东支流始有大涂水、小涂水之称。3.洞涡河为松塔河以下至长凝河汇合处以上一段的专称,这也是无历史依据的。榆次旧志中,洞涡水和俗称的小河同指一河,未见分段命名。

为了在研究潇河的历史时,不致造成名称和实指的混乱,有必要在此澄清。

当然,明代以来造成涂水和金水河的错乱,迄今已有600余年,昔日讹误已约定俗成,无必要再把金水河复名涂水,将今之涂水复名蒲水,再来一次张冠“张”戴,但对当代某些水利专家的新的错误提法,澄清一下还是必要的。

以上为杨慧渊先生根据纸质版整理的原文,本文对北魏以后洞涡水与涂水的考辨非常严谨。


以下感谢和顺常跃生先生

在《潇河村庄探源|潇河的书院》发表后,和顺常跃生先生及时发来了以下和顺的珍贵图片,给予补充,并分享给大家。

常跃生先生介绍:

常跃生,男,1958年9月生于和顺县,1974年12月参加工作。

2006年山西省民间文学家协会授予先进工作者;2006年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授予先进工作者。

2012年编撰《和顺县文化艺术志》在晋中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会评奖中荣获三等奖;

2022年摄影作品《朗朗乾坤》荣获全国《清风廉韵》平遥国际摄影展中评为“最佳风物”奖。

🔺和顺县文化艺术志 全2册,常跃生主编

看见山西
分享名著,分享生活点滴,分享美图美文,分享育儿成长的心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