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潇河南的温李青、代李青和杨李青的三李青村,及西贾村、东贾村一带,早些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李青两贾村,眉毛都是空筒筒”。
当初第一次听到这句顺口溜,我搜肠刮肚的在想有关眉毛的词,眉飞色舞、眉目传情、喜上眉梢、眉开眼笑、傻眉楞眼等等,眉毛空筒筒啥意思呢?可就是没有想到可爱的村民会用空筒筒来表示眉毛空心,表达村民精明机灵,不由得对村民心生敬佩。
现在位于潇河南清徐县集义乡的三个李青村,在遥远的过去是一个大村庄,名叫桃李青村。村中有座大寺,叫大历寺。寺庙规模很大,有僧一百多人。种着几百亩土地,单和尚的坟地就有五六十亩,和尚墓有成百。寺中有石磨、石碾,村人去碾米、磨面不用花钱。寺中还有口井,用石栏杆围着,寺中住持是一位得道很深的老和尚。
这就是明《徐沟县志》所记载的:“李青村,旧传大夫阳处父(周朝晋国大臣)屡游其地,无所称名,见桃李茂盛,因呼为李青。”
历代县志里对大历寺,也有很多的记载:
《万历·徐沟县志》记载的“大历寺在县东南李青村,宋绍兴年(1131—1162)重修”。
《康熙·徐沟县志》记载的“大历寺在县东南李青村,宋绍兴年间建”。
《光绪·徐沟县志》记载的“大历寺,三村共建;玉皇庙和大历寺,均在温李青村。”
大历寺大钟传说
有一年,大历寺住持外出云游。回来后,他对众僧说:“有人运来铜铁,就让他们倒入井中”。过了些天,运铁的车马来了,僧人就让他们将铁倒入井中。有僧人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运铁人答:“上党”。这样 前后来了三天,又过了几天,运铜的来了,都是骡马驮子。僧人也不问来历了,只让他们把铜倒人井中。运铜的又是前后来了三天。又隔了好些时候,寺中来了两个大姑娘,穿着红袄绿裤,头上留着双髻和刘海,眉间点着一点红,以姊妹相称。她们欢欢喜喜地在佛前上香礼拜后,欢快地跑到井边,“咚”地便跳进去了。憎人们惊呆了,忙跑去告诉住持。住持合掌说:“善哉,善哉”。立即组织僧人去打捞。僧人将井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他们将大绳放入井中,往上拽时,觉得十分沉重。吊出来一看,是一口大铁钟。钟见风就长,长成了一座万斤大铁钟。
因没有捞出姑娘来,住持放话再捞,众僧又捞,结果又捞出一口铜钟来,铜钟没有铁钟大。还是没有捞出姑娘来,住持又放话说再捞。僧人们便又捞,结果捞出一只簸箕大的绿手来。住持一看:“扔下去,封井”。僧人们便将绿手扔入井中,并将井掩埋了。村民们知道此事后,都到寺中观看。村中士绅觉得这事异常,便到徐沟报告了县大老爷。大老爷发令:“把钟运到县衙来”。村民们得令后,研究如何运此大钟,最后想出用滚动的办法,全村男女老少都来滚钟。他们先将两口钟推倒,分批推着滚动,一直滚到史家社道上,天就黑了。村民们便回家休息,打算第二天再滚。但就在这天晚上,刮起一股大风,把铁钟刮到徐沟县衙前,铜钟却刮到陕西潼关去了。徐沟县衙便在衙门前修了一座亭子把大铁钟悬挂起来,潼关把铜钟挂在关楼上。徐沟一敲钟,声震全县,并发出“妹呀”的声音,潼关的铜钟也回响。原来这两口钟中铸人了,是合寺院主持的神力和两姐妹的魂魄而成,因此有相互回响的声音。
后来,不管白天晚上,潼关一敲钟,徐沟大铁钟便洪呜,这样便惊动了徐沟县太爷的公务与休息。于是大老爷下令:“把大铁钟砸烂”,衙役们不想把好端端的钟砸烂,只打掉其中的一个响耳,这钟便不共鸣了,这个响耳便成了衙役们班房中的隔斗板。
后来,嶑峪河河水泛滥.将桃李青村冲毁,一村分为三处,人们以姓取村名,分别叫杨李青、代李青、温李青。大历寺处在三村之中间,正月二十七大历寺的庙会,三村都请客。大铁钟滚到的地方,取地名叫钟光地,说是大铁钟就是从此地刮走的。现在,徐沟大铁钟在晋源区的晋祠内,是1975年从徐沟移至晋祠的,曾任晋祠文管组组长的王泽老人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
大铁钟宏大雄伟,高2.61米,中腰周长6.65米,底口直径2.24米,重量达6.5吨(一万三千斤)。据钟上铭文记载,该钟的铸造年代是“大金天德五年”(1153),铸造地点是在)“李青村东社大历寺”即今清徐县集义乡杨李青村。大钟侧面铭文载有铸钟时附近各县市布施银两者的姓名。大铁钟于1975年经省文物部门的专家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可谓国宝。现在在晋祠奉圣寺旁边的浮屠院留山湖东湖畔,有个大钟亭。
温李青、代李青和杨李青这三个村子里的人相互称呼时,是以“河”定位--分别称对方为河东的、河西的、河南的。
据村民说村庄一分为三的原因:是因河水冲击。而《乾隆太原府志》有一段对村庄的记载“见形怀畏,雕刻土木,模范神鬼,瞻之者每足以震慑其邪心”。其中表示:一个村庄的拆分,是各种矛盾的冲突集中点,是各种利益诉求的交汇处。一个“足以震慑其邪心”的寺庙,在这个关键时期,就可以成为防范和解决这些矛盾的最佳场所。
当我向村里老人们问起该村落的由来时,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地“从盘古开天地”时说起。该村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跷,据说起源于春秋时期,而那口铸造于金天德年间(1149~1153)上书“奉为皇帝万岁”的大钟更为神秘莫测,它所体现出来的技术水平和精美的工艺水准,也体现了并州对铜铁的冶炼,不仅限于并州刀,并州剪,这种小型的金属制品。
这五个村庄的文物古迹众多:温李青村南观音堂、温李青村北玉皇庙、温李青过街戏台、代李青观音堂、代李青代家宅院、代李青乔家宅院、贾村堡村北真武庙、贾村堡村北关帝庙、贾村堡村北潇河民生二支渠水闸、贾村堡李家宅院、贾村堡文明路李家宅院等等。
简单介绍两处古迹:
温李青过街戏台
温李青过街戏台位于清徐县集义乡温李青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后期建筑风格。2012年7月,清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过街戏台是戏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制式,太原地区仅存两处,都在清徐县,一在大常村,一在温李青村。
过街戏台也称穿心戏台,属于村落戏台。这种戏台不像寺庙的祭祀戏台有固定规制及朝向。其建于村内的主街道上,特点是砌高台基,台基中间设置通道,将台面一分为二。平时作为行人、车辆来往的通道,演戏时将搭板架在台基上,就变成戏台了。戏台的独特之处是一台供两庙,双面皆戏台。但从形制上看,戏台主对玉皇庙,三大士庙处于从属地位。
过街戏台的砖砌基座东西约6米,南北约8米,高约2米,现高只有1米多,是因村里地势逐渐抬高所致。
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南向内施垂莲柱,卷棚硬山顶,勾连搭北向顶。南向无斗栱,北向斗栱五朵。这座戏台与其他同类型建筑相比,有两个独特之处。其一,北向斗栱单挑,华栱形制奇特:下半部分栱臂上安置一个矩形小斗,小斗上装翼型栱,上半部分刻龙首假昂,雕工精细。其二,北向卷棚顶山面两侧,各加建了一段单坡顶出檐,不仅遮护下面的左右台面,而且无形中成就了一种奇异的形制,还有一定的扩音效果。戏台整体做工精巧,建筑规模略小于大常过街戏台,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温李青村不仅仅是一座戏台“充分体现了本村祖先的聪明才智”。从村庄整体的拆分与建造,从这条老街的规划、设计、建筑都体现了温李青村祖先自然无为、清虚素朴的思维与睿智。
温李青古街
温李青村村委会北侧一座庙宇,山门牌匾上写着“灵圣宫”。坐北向南,山门及钟鼓楼为单檐悬山顶,山门两侧建有单坡明廊。从右侧街道可看出,这是一个南北约20米左右的一进院,正殿硬山顶。
山门两侧的明廊有两块石碑。东面是“复建玉皇庙碑记”。碑文记载“温李青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祖先在这里修建了众多庙宇,北有玉皇庙,东有文昌庙、三观庙,南有观音寺,西有五道庙,大照壁,历来香火大旺,神气十灵。特别是村中的过街乐亭,巧妙地把四方压得平衡,永世平安”
“历史变迁,历经沧桑,文昌三观庙已不复存在,玉皇庙乐亭等也岌岌可危。玉皇庙始建于明朝中期,整体结构为明代典型传统风格……”
“过街乐亭和玉皇庙同一年代建筑,但采用了后为硬山顶式,前为卷棚圆弧结构,斗拱鲜明,雕刻奇妙,更配有两翼看墙,砖雕细腻,相呼相应,确是一座明代的建筑精品,充分体现了本村祖先的聪明才智。”
温李青村村落规整,原貌尚存,村中的民居在不断修葺重建中式样杂陈,但仍遗留着不少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村中南北向中轴线是一条老街,也是村里的主街道。尽管老街两侧的民居已不再是原貌,但是街道本身仍保持着原状。在老街的南北两端尽头,各建有一座寺庙,北面是玉皇庙,南面是三大士庙,中间则是一座式样美观、古意盎然的过街戏台。
当时的村庄主持者为了村民的精神教化,为了村庄的精神追求,在维护村庄整体格局的前提下,从土地和中国风水学的角度,因地制宜,在观音寺与玉皇庙虽然同处一条中轴线,但不是中心正对,建造了这条一街两庙宇一戏台的独特风味的老街。
温李青现存的玉皇庙、观音庙、过街戏台都是历史给我们留言的留声机,向我们诉说着千年故事,也能感悟到眉毛空筒筒的智慧机灵。
村庄新气象
代李青村一直以来以玉米种植为主,2021年新建了占地450亩的麒麟西瓜种植园,2022年7月开始,举办的首届代李青麒麟西瓜采摘节,吸引了周边大量居民前来品尝购买。瓜果采摘、亲子休闲、趣味游戏、民俗表演、西瓜套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园区创收。
西贾村民居为县级历史建筑,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正房3间,东厢房2间及门洞,为典型的四梁八柱建筑,有传统的青砖四裹脚,有精美砖雕和带有花纹的青瓦,墙体地面以上约1米处有芦苇隔层防止潮气从地下吸到墙体,具有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特点。
近年来,村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强村富民为关键、设施农业为重点,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引导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升级。
“桃李青”这个村名的由来,村里口口相传,清清楚楚,世世代代为自然村落,似乎当地人也从来没有对自己村名的来历有过任何疑问。就这样安安稳稳的世世代代从盘古开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祖先,或许协助台骀治水,或许学习唐尧种地的时令,或许为大禹领路,或许还曾去看过周成王答谢天地和臣民的大典。
值得我们考证的是:
①按照历史推论李青村在西周时期,应为广袤的温带树林及草原。这里有记载以来,一直为村庄。公元前620年左右,阳处父去世时,这里是不是已经形成村庄了呢?
②聪明的三李青村民们,有没有阳处父族人们的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呢?
③其中代李青的“代”字,历史上应该为“戴”,至于什么时间简化为“代”,和前一段时间流行的“蓝”写成“兰”,“傅”写成“付”,“萧”写成“肖”等等不规范的用法有关吗?
这里说到阳处 (Chǔ)父(fǔ)和“贾村”,就免不了提起狐偃之子狐射 (Yì)姑,狐射姑又名贾季,而贾季正是贾姓始祖之一。据有关人士考证贾姓来源:其一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少子公明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其二出自春秋时人物狐偃之子狐射姑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此外,也有源于殷商末期贾国、出自商、周时期官吏贾正。少数民族也有贾姓。
当年狐射 (Yì)姑派狐鞫(Jū)居刺杀了阳处(Chǔ)父(fǔ),不久为赵盾所逼,贾季为避祸而逃亡翟国(狄国),赵盾也不想为难他,所以在狐射姑走后,赵盾便派臾骈把狐射姑的妻子儿女都护送着送去了狄国,其子孙便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贾氏,世代相传,自此狐氏彻底失去了晋国朝堂的地位。
虽然狐氏从此销声匿迹,但是在这片土地上,却有了两千多年的狐突信仰,多地盖有狐突庙,不仅有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现存较大、较古老的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庙宇,而且就在两贾村南,距离7公里的太谷胡村,也有狐突信仰,村里至今有狐突庙残存,这里距离阳处父的阳邑也仅仅不到10公里。
那么两贾村的村民有没有狐射 (Yì)姑的后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