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村位于清徐最东端、晋中盆地腹部,东临榆次区,南靠太古县。108、208国道分别从其东西两侧通过,县乡公路清东线、东大线在这里交汇,交通便捷、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环境优美。
小王村在村里口口相传的故事是:“据传后汉皇帝刘知远之子咬脐郎打猎到此,住了一夜,故称为小王村。”
那么小王村的故事发生在后汉时期,查询相关资料,公元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刘知远此时已经52岁。五月,刘知远采纳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建议,命史弘肇为先锋,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很快拿下了洛阳。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定都,刘知远改名为暠,改国号为汉。皇子刘承训、刘承祐、刘承勋皆为将军,随军而行。
刘知远定都开封、稳定中原局势后,却暴露了他治理国家的短板:昏庸无道,残忍嗜杀。刘知远滥杀立威的方式冥冥中遭到天谴。
刘知远的长子魏王刘承训年长而贤明,长得好看,而且性格温和,刘知远很喜爱他。公元948年一月,刘承训刚立为皇位继承人,就病死了,据史料记载:以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应该这个是农历,公元947年腊月十一)薨于府署,年二十六。高祖发哀于太平宫,哭之大恸,以至于不豫(释义是天子有病的讳称;泛称尊长有疾;)。是月,追封魏王。归葬于太原。那么民间说的咬脐郎是刘承训呢?还是刘承佑呢?对于咬脐郎的故事民间有戏曲,《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
腊月二十三就要过小年呢,也就是赶在过年前要回到太原安葬,于是顺着晋东南到太原的捷径(路过大常村的那条官道)回归太原,过大常村不到四公里处,来到现在小王村的地方进行安葬,当时这边空地还全是树林,还有很多小型的野兽,附近村民还在放牧,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全部开垦为庄稼田。至于安葬细节不得而知,只是刘知远在大儿子病逝后,于公元948年正月二十七日,刘知远也去世了,刘承祐匆匆即位,即位时刚刚18岁。
两年后,公元950年十二月刘承祐在出逃途中为郭允明所杀,郭威带兵入京,觐见李太后(李三娘),让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随后,突报契丹南下,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途经澶州时,士兵发动兵变,黄袍加身。郭威返回开封,逼迫太后授为“监国”,夺得国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初五日),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二十岁的刘承佑死后,太原有了新的政权,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从公元907年-公元960年,共经历53年,半个世纪换了五个朝代,历史上:后梁(16年)、后唐(14年)、后晋(12年)、后汉(3年)和后周(8年),后汉是五代十国中最短命的一代,三年就被后周替代了,仅仅53年换了14位皇帝,其中在皇位上正常死亡的只有5人,其他人要么是皇位被废,要么是死于非命,皇帝都是这样,老百姓当时的生活状态应该更惨,当时的人口应该比起唐朝时已经骤降了。
透过这些数字或许大家已经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和血腥。至于安葬在“太原“的刘承训,后面的事情就不得而知了,仅仅留下小王村这个名字,以志载传世。
小王村再往北不到三公里,有王坊村原名王房村,光绪《徐沟县志》称王房村。因姓得名,后改为王坊村。
据康熙《徐沟县志》记载,王坊村有白龙庙,庙中有井作亭,翼然以覆其上,即为古灵泉。泉水澄澈,映人眉宇,久视之宛若有蜥蜴之形游泳于其内,或潜或浮,隐见莫定,故相传为龙焉。因而列为徐沟县的八景之一“白龙古甃”。(徐沟县古八景:花县晓钟(钟现在在晋祠)、谯楼晚照(原天禄堂)、金水春澜(河)、泮宫台阁(金和书院)、层云叠翠(树木很多)、池柳环烟(小河绕城垂柳依依)、甘泉平涌(淳湖)、白龙古甃(王坊村))该村三月初五有集会,就是因为有白龙庙,但是现在庙已毁,现在集会还有,朋友们可以结伴来踏青。
考:
① 王坊村原名王房村,距离刘承训安葬的不远处,原是有房子,而不是村庄,是不是也应该与刘承训有关呢?
② 小王村是刘承训的安葬之地吗?如果现在还没有被破坏的话,公元948年安葬,到2024年,已经过去了1076年,想找到刘承训的墓葬,还需要一些现代技术作为辅助。
总之这两个村应该都是在五代十国以后的朝代开始,才逐渐成为村庄的。村庄里有很多远古的故事,也有近代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抗日战争中,王坊村有不少牺牲的烈士。
更多故事待今后进一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