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渊 | 跟着古志品昭馀·之一

文摘   2024-05-14 13:57   山西  

     《周礼·夏官·职方氏》的并州薮,《尔雅·释地》的十薮之一。《吕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训》作昭馀,都是九薮之一。《汉书·地理志》改称"九泽"。跟着古志,与杨老师品昭馀,避免一个人看晦涩枯燥的古文,我们一起出发。



跟着古志品昭馀 



编者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从事文化工作二十多年来,接触最多的是祁县历史文化。然而,对于祁县的历史文化,在宣传和推介方面,我认为有两个大问题需要订正。
第一个大问题,是有关春秋时期,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马首、涂水、盂)的资料中,按现行区划,关于“盂”的说法不一。有的资料指的是阳曲县,有的资料指的是盂县,还有二者兼有的说法,形不成统一。
第二个大问题,是有关祁县县城,从古县迁往祁城村的时间,说法也不一。从历代祁县县志来看,康熙四年版、康熙四十五年版《祁县志》记载的是汉武帝时期;乾隆四十五年版、光绪八年版《祁县志》记载的是晋武帝时期;1963年版《祁县志》曾为此更正为汉武帝时期;1999年版、2018版《祁县志》记载的是晋武帝时期,也形不成统一。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寻找依据,加以订正。也基于此,萌生了收集整理“昭馀祁”及所属各县的史料,尤其是涉及祁县历史沿革资料的想法。通过最有力的文献记载,让志书、史料来“说话”,以期订正上述问题,定名为《跟着古志品昭馀》。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充分体现了地方志的历史价值。前不久,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官网查阅资料,发现馆藏资源增加了康熙四十五年《祁县志》,这样一来,连同乾隆四十五年和光绪八年版本的《祁县志》,都可以在官网上浏览查阅。不仅如此,周边各县的县志资料也同样得到了丰富和补充。在线查阅十分方便,可以整卷通读。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进行免费注册,查阅更多的资料。
此次查阅资料耗时四个多月,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比对和点校工作。先后查阅了《左传》《尔雅》《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清一统志》《山西通志》《太原府志》《翼城县志》《绛县志》《祁县志》(康熙四十五年版、乾隆四十五年版、光绪八年版)等,还查阅了周边各县历代版本的古县志资料,如《介休县志》《平遥县志》《文水县志》《太谷县志》《榆次县志》《寿阳县志》《盂县志》《阳曲县志》《清源县志》《清源乡志》和《徐沟县志》等 ,收获颇丰……
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了畅显明(祁县北左村人,擅长木雕工艺、收集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贺树刚(祁县温曲村人,畜牧局退休干部,擅长方言研究)的帮助,后期点校工作更得到王书豪(祁县夏家堡人,现在太谷工作,专业为古文献学)的鼎力相助,进一步丰富了史料收集内容,对三位同仁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通过收集整理,上述两个问题得到了订正:春秋时期,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马首、涂水、盂)的“盂”,按现行区划,应该指的是阳曲县和盂县,很明确;祁县县城从古县迁往祁城村的时间为汉代。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太平寰宇记》、明代《大明一统志》《永乐大典》以及清代《一统志》,记载的信息均保持一致,祁城为汉祁城。
我认为,《跟着古志品昭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大家能够挖掘更多的祁县文化资源。现将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展现给大家,如有不妥或错误之处,还望大家查漏补缺、批评指正!

跟着古志品昭馀·之一

品读《元和郡县图志》


◎光绪六年金陵书局刻本《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李吉甫所撰。作为一部讲述全国范围的地理总志,首先对政区沿革地理方面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在每一州县下往往上溯到三代或《禹贡》所记载,下迄唐朝的沿革。其中特别是关于南北朝政区变迁的记载尤其可贵,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在魏晋以来的总志中,《元和郡县图志》不仅是保留下来最古的一部,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志书。
《元和郡县图志》虽没有对地方各县的资料进行详尽的记载,但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后人了解地方史料提供了最好的证据。下面就“昭馀祁”及各县的记载进行点校,以其获取相关信息。
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昭馀祁”的记载,也可以粗略地了解各县历史沿革及与“昭馀祁”的关系。例如:
◎清源县·梗阳故县城,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在县南百二十步。《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魏戊为梗阳大夫”是也。隋开皇十六年,於其城内置清源县。
◎寿阳县·马首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其地也。
◎祁县·《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县也。
◎阳曲县·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八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盂景为孟大夫。”汉以为县。
◎盂县·按此前盂县,在今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里,故盂县城是也。
◎介休县·邬城泊,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周礼》“并州之曰昭馀祁”,即邬城泊也。
……
◎尤其是祁县的文字介绍,明确记载:“按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迄后魏并不改。”“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可以证实:祁县县城从古县迁往祁城的时间为汉代。


1.有关“昭馀祁”的记载

◎《卷十三·一》

太原府,并州。开元户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乡二百四十五。元和户十二万四千,乡二百四十九。
今为河东节度使理所。管州十一:太原府,汾州,沁州,仪州,岚州,石州,忻州,代州,蔚州,朔州,云州;县四十七。都管户十五万一千六百八十三。
《禹贡》冀州之域。《禹贡》曰:“既修太原”,注曰“高平曰原”,今以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肃注曰:“舜为冀州之北太广,分置并州,至夏复为九州,省并州合于冀州。周之九州,复置并州。”《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曰昭馀祁,川曰滹沱、沤夷,浸曰涞、易。”……

2.榆次县

◎《卷十三·七》

榆次县,畿。西去府五十六里。开元户一万五千四百三十七。乡三十。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魏榆地。《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注曰:“魏,晋邑。榆,即州理名也。”《史记》曰:“庄襄王二年,使蒙骜攻赵魏榆。”汉以为县,属太原郡。后魏太武帝并入晋阳县,宣武帝复置榆次县。高齐文宣帝省,自今县东十里移中都县理之,属太原郡。十年改中都县又为榆次县,三年罢州为郡,县仍属焉。皇朝因之。

3.清源县

◎《卷十三·八》

清源县,畿。东北至府三十九里。开元户八千五百四十一。乡十七。本汉榆次县地,《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阳乡,魏邑。”按梗阳在今县南百二十步梗阳故城是也,自汉、晋皆为榆次县地。后魏省榆次县,地属晋阳。隋开皇十六年,于梗阳故城置清源县,属并州,因县西清源水为名。大业二年省,又为晋阳县地,武德元年重置。
汾水,经县东,去县九里,又东南入文水县界。
梗阳故县城,春秋晋大夫祁氏邑也,在县南百二十步。《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魏戊为梗阳大夫”是也。隋开皇十六年,於其城内置清源县。

4.寿阳县

◎《卷十三·九》

寿阳县,畿。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开元户五千一百六十七。乡十。本汉榆次县地,西晋于此置受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省。晋末山戎内侵,後魏太武帝迁戎外出,徙受阳之户于太陵城南,置受阳县,属太原郡。受阳县,即今文水县是也,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又于受阳故城别置受阳县,属并州,即今县是也。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德三年置受州,县改属焉。贞观八年废受州,县属并州,十一年更名寿阳。
方山,在县北四十里。
洞过水,东自乐平县界流入,在县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县界。
马首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左传》曰:“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韩固为马首大夫”,即其地也。

5.太谷县

(资料同上:《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九》)
太谷县,畿。西北至府七十五里。开元户一万五百九十。乡二十。本汉阳邑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十五里阳邑故城是也。后汉明帝以冯鲂为阳邑侯。后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复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即今县是也。高齐及周同。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并州,十八年改阳邑为太谷县,因县西太谷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太原郡,县仍属焉。武德三年,分并州之太谷、祁二县於此置太州,六年省太州,复以太谷、祁县属并州。

6.祁县

◎《卷十三·十》

祁县,畿。北至府一百里。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二。乡三十。元和户本汉旧县,即春秋时晋大夫祁奚之邑也,《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贾辛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县也。按汉祁县在东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后汉迄后魏并不改。高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年重置,属并州。武德二年改属太州,六年省太州,还属并州。
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县界。
故祁城,汉祁县城也,在县东南五里。晋大夫贾辛邑。《水经注》曰:“贾辛以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中之妻乃笑。”按《左传》魏献子谓贾辛曰:“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注曰:“贾国之大夫。”以此而言,则辛非射雉者,郦道元所引为谬。
赵襄子城,在县西六里。
云州故城,后魏云州城也,在县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熙中寄理并州界,谓此也。
祁奚墓,在县东南七里。
后汉温序墓,在县西北十四里。序本祁人,死葬洛阳,其子梦序云:“久客思故乡。”乃反葬焉。
后汉周党墓,在县东南十四里。党,广武人,世祖引见,伏而不谒。
高齐唐邕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碑云“齐尚书令晋昌王。”

7.文水县

◎《卷十三·十一》
 
文水县,畿。东北至府百一十里。开元户一万二千六百六。乡二十三。本汉大陵县地,属太原郡,今县东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后魏省,仍于今理置受阳县,属太原
郡。隋开皇十年,改受阳县为文水县,因县西文谷水为名。皇朝因之。天授元年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
汾水,东北自清源县界流入,经县东十五里,又西南入汾州隰城县界。
文水,西北自交城县界流入,经县西,又南入隰城县界。
大陵城,汉大陵县也,在县东北十里。《史记》曰:“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异日,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进孟姚焉。”
平陶城,汉平陶县城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属太原郡。魏改为平遥县,西胡内侵,迁居京陵塞,在今汾州界。
大于城,在县西南十一里。本刘元海筑,令兄延年镇之,胡语长兄为大于,因以为名。

8.交城县

◎《卷十三·十二》

交城县,畿。东北至府八十里。开元户五千四百十三。乡十二。本汉晋阳县地,开皇十六年分晋阳县置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属并州。皇朝因之。天授二年,长史王及善自山北故交城县移就却波村置。
少阳山,在县西南九十五里。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高二百丈,周回二十里。
羊肠山,在县东南五十三里。石磴萦委若羊肠,后魏于此立仓,今岭上有故石墟,俗云太武帝避暑之所。《地理志》上党,壶关亦有羊肠陂,在今潞州界,不谓此也。
狐突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出铁铆。
汾水,西北自岚州静乐县界流入。
文谷水,出县西南文谷。《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按大陵县,在今文水县北十三里大陵故城是也。文水发源此城西北,东南流入文水县界,行八十里。”

9.阳曲县

◎《卷十三·十三》

阳曲县,畿。南至府七十里。开元户八千一百二十二。乡十六。本汉旧县也,属太原郡。黄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故曰阳曲。按此前阳曲县,今忻州定襄县是也,后汉未移于太原县北四十五里阳曲故城是也。后魏又移于今县南四里阳直故城。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十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四十里汾阳故县,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因汉旧名也。炀帝又改为阳直县,移理木井城,即今县理是也。武德三年,又于今县西十五里分置汾阳县,属并州。七年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因汉旧县也。
方山,在县东六十里。
汾水,西自交城县流入,经县西南,去县三十里,又东南入太原县界。
县城,故木井城也,东魏孝静帝筑。城中有井,以木为甃,因名之。
狼孟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史记》曰:“始皇十五年,大兴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汉以为县,属太原郡,晋末省。按城左右狭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润为城,今馀壁犹存。
故盂城,汉盂县也,本春秋时晋大夫祁氏邑,在县东北八十里。《左传》曰:“晋杀祁盈,遂灭祁氏,分为七县,以盂景为孟大夫。”汉以为县。

10.盂县

◎《卷十三·十四》

盂县,畿。西南至府二百二十里。开元户五千二百七十六。乡十。本汉旧县,属太原郡,后汉及晋不改。按此前盂县,在今县西南阳曲县东北八十里,故盂县城是也。魏省,地属石艾县。隋开皇十六年分石艾县置原仇县,属辽州,因原仇故城为名,即今县是也。大业二年,改原仇为盂县,因汉旧名,属并州。皇朝因之。武德三年,割并州之盂、寿阳二县于此置受州,贞观八年省受州,盂县复属并州。
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玉石,其阴多铁及赤铜,木马之水出焉。”山上有白马关,后魏所置。
原仇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铆。县取此山为名。
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
县城,本名原仇城,亦名仇由城。按《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由国,道难不通,铸大钟遗之。仇由大悦,除涂将内之,赤章曼支谏不听,断毂而驰,仇由以亡”,盖其地也。

11.介休县

◎《卷十三·十六》

介休县,望。西北至州六十五里。开元户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三。乡二十二。本秦、汉之旧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后魏明帝时为胡贼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人镇之,
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其介休县仍属汾州。高齐省介休入永安县。周武帝省南朔州,复置介休县,宣帝改介休为平昌县,隋开皇末又改平昌为介休县。义宁元年于县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改郡为介州。贞观元年废介州,以县属汾州。

◎《卷十三·十七》

介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雀鼠谷,在县西十二里。
汾水,在县北十二里。
邬城泊,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周礼》“并州之曰昭馀祁”,即邬城泊也。

12.平遥县

◎《卷十三·十八》

平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开元户一万八千九百七。
乡三十八。本汉平陶县地,属太原郡,后汉隶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焘,改平陶为平遥。隋属西河郡,义宁元年于介休县置介休郡,以平遥县属焉。武德元年,于此置介州,县属不改。贞观元年省州,县属汾州。
麓台山,在县东南五十二里。
京陵故城,在县东七里。汉京陵县,晋九原地也,《礼记》注云“九原,晋卿大夫之墓地也”。
中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属太原郡,汉文帝为代王都此。

13.闻喜县

◎《卷十二·九》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今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杨慧渊,祁县文联主席。


看见山西
分享名著,分享生活点滴,分享美图美文,分享育儿成长的心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