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古,要从人的生命源泉说起,对于人来说,水是仅次于氧气的重要物质。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说:水为何物?命脉也!
七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太原盆地应是山连水,水连天,先民们靠渔猎生活,在交城七千年前的广兴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鱼骨、蚌骨和用鱼骨制成的骨器。由于共工氏之子后土被先民拥戴,故而此泽之初名为后之氐,据有的研究资料说氐字古意亦同于示。帝喾时期,台骀执政于此地。台骀宣汾,肇始太原。
太原镇城村:5500年前,古人在太原的“家”
2021年,山西省考古工作者从太原市国科大材料能源学院附属中小学建设项目施工区域内,发现一处距今有55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这是近年来,太原盆地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史前聚落,也是迄今为止,太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在这片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陶器,也发现了当时独有的“五边形”房屋建筑基址,可以说5500多年前,在太原这片土地上,古人类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最早的“家”。遗址位置,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这儿地处长梁背山山前的冲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但也算平缓,西南大约5里是汾河,东北大约3里是柏板河,不远不近,既无水患之扰,又能供日常生活——文明总是伴水而生,此处也不会例外。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也说过,“在远古时期,创造了‘义井文化’的义井人,是远道而来的使用着‘西阴文化’的‘镇城人’的后裔。”镇城遗址是太原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仰韶时期房址,居住的人可能是太原市第一批居民:“原住民”“老太原人”。
在今天太原市南部,依山面川,相传“尧帝城西南有玉泉,尧王亲往酿醯”。这里就是“自古酿醋数山西,山西酿醋在清徐”的老陈醋之都,醋都清徐。这里也座落着太原第一个被提到的城,尧城。
沿袭尧舜之风,这里的人们持续着千百年来维持生计的营生,耕种牧羊,酿醋酿酒制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商时期,太原地区应是土方、鬼方、严狁等游牧部落的地方,在考古发现的一些甲骨、文献中有所提及。
如果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的成分很大,那么《诗经》中“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的记载,则将土方与治理洪水的大禹联系在了一起。《楚辞 • 天问》中也写道:“禹降省下土方”,这些或许可以佐证大禹与土方之间在当时确实有过关系。
商朝武丁时期,土方是殷代北方距离商王畿较近的一个部族,屡屡侵扰商地,武丁在征伐土方的时候,用两三年时间消灭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为商朝领土。土方被灭后,武丁经常到这里视察,甲骨卜辞上叫做“王省土方”。
也就在这一时期,今天太原市南部,夏启的小儿子武观在这里生活,留有武观城。在《水经注》等古籍中,对武观城的记载,城址应在王都、陈侃一带。传说商契的兄弟沈实,与其兄阏伯不和,时动干戈。因迁之于大夏,主参星,为参神,也曾在这里居住。商朝后期箕子的封地也在这里,留有箕城(箕子城)。箕都城“箕城”在今太谷县白燕、王村一带,这里也是白燕新石器遗址的遗存。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灭商后,商朝遗民各自迁徙到何处没有明确记载,但同一时期,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出现了新的文明。
在周成王十年(前1033),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这样太原盆地迎来了自己文化的创世人。
公元前1032年,唐地种出了今天我们熟悉的晋祠大米,而且出现同茎异穗(一枝禾苗上两个稻穗),叔虞认为这是天降福瑞,才能得到嘉禾,于是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周公旦 ,周公旦接受赐禾后,赞美周成王之天命,写作《嘉禾》,并造字“晋”。在农耕时代,没有比粮食倍增再好的消息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成王为答谢上天和土地的恩赐,也进一步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封禅活动,并命人建造晋祠以祭祀。周成王祭祀之地,被志载为“王答”,即今清徐县的王答村,王答村附近有“白树村”(白树与柏树在方言里面同音),即古时祭祀必备的柏树。欢迎更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考证。
有很多人争议唐叔虞是受封于临汾还是太原,有争议也正是由于史料缺失,《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於野乎”,村里面流传的故事、传说,值得考证。
根据相关史料,晋侯燮父不是世袭爵位,而是周王室或许因燮父修建晋祠有功,给这个邑姜的孙子新封了侯爵,又回到了周朝身边。他修建完晋祠后很有钱,自己又修建府邸,还引起周康王的羡慕,《竹书纪年》:康王九年“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这句话虽然是记载燮父修建宫殿过于豪华,而让康王都觉得太奢侈,但是也可以看出,晋侯燮父离开了唐地,他在新地建立了自己的侯府。
唐叔虞开始是伯爵,至于之后升了没有,没有明确说,但是史料提供了关于唐叔虞的小儿子的信息,“贾国第一任君主,贾共公,赐封此王的是晋唐叔虞”。建立贾国,号为贾共公,作为周朝的附庸国,伯爵爵位。
唐叔虞的其他子嗣则继续在唐地“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在这里与戎狄生活在一起,延续着夏朝部落的氏族生活。唐叔虞还是那个唐叔虞,后史料中也称这儿是北唐,唐叔虞一直在。燮父的晋国政权或许和太原盆地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不能说唐叔虞和太原没有关系。
欢迎更多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唐叔虞受封唐地时,晋祠修建完工之前在哪里起居?在清徐的尧城、高花一带吗?欢迎进行深入的考证。
太原北部的窦大夫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 (chōu)(?—前494)而建的,而窦犨是继承他父亲在这里做晋国的大夫,主管劝课农桑事宜,后被赵简子杀害,便由此产生了“孔子回车”的故事。晋人“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思水润晋阳之恩泽,晋人为其建窦大夫祠。
这个历史事件也可以说明,在晋卿以武力占领太原盆地之前,太原盆地一直是晋国所管辖的区域,而且史料明确记载:公元前 629年秋,晋文公在清原检阅军队,建立五军去抵御狄人,赵衰为卿。《永乐大典》中说,清原即清源。
还有很多史料,比如:重耳避难、王子乔姬晋、狐突信仰等等,均表明太原盆地一直是晋国的老家,而非不受控制,只是后因晋国卿族势力扩张,抢占了晋国公族的地盘。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董安于筑晋阳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家分晋。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赵国定都晋阳城(太原)。
1、西周之后太原盆地的历史事件
2、粗浅的了解一下,目前新政划分的,太原六区一市三县的人文地理历史。
欢迎众多爱好者,提供素材分享给更多人。
迎泽区,属于太原盆地北端,因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而得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太原城扩建时所建。
太原古城有宜春、迎晖、阜城、振武、承恩、迎泽、拱极、镇远八大城门,分别各自隐含着东、西、南、北的寓意。
白云寺,俗称南十方院,初名净业庵,建于明初。它在太原市诸多十方院中,以规模宏大、布局别致、环境幽雅而著称,列为十方院第一。
白云寺依山筑砌,坐北向南,分上下两院。上院以中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构成三重院的“十”字形建筑规制。院内辟曲尺围廊、蹬道、月门等,可南北穿行,东西贯通。大殿五楹,悬山式九檩结构,内有释迦牟尼和韦驮的明代脱纱坐像,应是与集义福缘寺的韦驮不同,集义福缘寺的韦驮在维摩诘菩萨的座位后,面北而站,身材魁梧,身着绒装,两目炯炯,双手握着钢鞭,杵地而立,肃目而有神。
大多数人需要的是一场旅行,而不是旅游;
偶尔走进风土和人情,
重新校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不被修图软件和新媒体压缩精神,
摘掉所有的技巧,
走进日常,唤起真实,
天底下未必有湛蓝到值得一游的地方,
最好的旅行是在火炉和桌子之间。
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
而在于遇见不同的人,
遭遇到奇怪的事,克服种种困难,听到不同语言。
以人为本和长期主义的商业世界观本就是晋商精神。
旅行是打开世界多样性的钥匙,
是撞击未知感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