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人常讲“文以载道”,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藏,当我们置身于他们的智慧结晶前,不仅仅是视觉冲击,更多的是敬仰之情。同时,文化自信的种子需要精心、细心、耐心、小心地滋养呵护。
村庄名看潇河名称变迁
潇河自东向西,出太行山之后,潇河两岸的村名或地名,有哪些与潇河有关呢?
①河滩村,潇河入汾处,村名因汾河的原因较多,现在潇河北,行政规划属于:小店区刘家堡乡。
②同过村,因潇河(洞渦河)而得村名,同过村现存两座寺庙,村北有龙王庙改名为龙象寺,村西北有崇福寺,现在潇河北,行政规划属于:小店区北格镇。
③同戈站,原名洞渦府,唐代兵营驻扎地,现在潇河南,行政规划属于:清徐县王答乡。
④西河里,现在的西辽西一带,宋朝有记载该地为西河里,现在潇河南,行政规划属于:清徐县集义乡。
⑤西河堡,因潇河在远古也称西河而得名,村里有郝氏宗祠,现在潇河北,行政规划属于:榆次区张庆乡。
还有三个地名值得探讨,一个是最早的分邑名:涂水邑,另两个是现在依然在用的:徐沟、榆次。
涂水邑的名字,最早来源于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联合向旧公族争夺权力,捕杀了祁奚之孙祁盈。同年秋,他们把祁氏在太原盆地的采邑分为涂水(亦作“塗水”)、盂、祁、邬、平陵、梗阳、马首等7县,封给他们的近支子孙。《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知徐吾为涂水大夫”。
《周礼•夏官司马》中,“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山师,掌山林之名。川师,掌川泽之名”。从周朝起,开始对河流、山川进行正式命名,
在先秦时期地名命名中,大部分是“造字命名”,“涂”就是当时专门为这条河造出的新字。它的偏旁“氵”为通名,说明其通性是条河;它的声旁“余”为专名,说明其特征是水流舒缓。
《说文解字》中释“余”为“语之舒缓”,后又引申出“安稳”“闲暇”“不尽”等义项。根据古文字从声符推求字义的规律,“徐”就是行之舒缓;“涂”就是水流舒缓。这与涂水在晋中平川上缓缓流经的状态极为相符。
“余”和“俞”在古文字中字形极为相近,因此“榆”就是“涂”的假借字。
涂与徐的意思相近,涂水邑在秦汉又分为涂水乡和涂阳县两个行政区,又演化为现在徐沟和榆次。
西晋以后,随着北方各民族的频繁交流,人们开始把发源于今昔阳县的潇河作为涂水的上源,并出现了洞过水、洞涡水、同过水、同戈水等别名。其特点是属表音地名,且都是同名异写,在古汉语中均为“涂”的缓读,都是指涂水。
总之,太原盆地的洞渦泽、淳湖、西河、涂水、洞涡水、小河,都是潇河在不同时期的名称,也因此产生了部分河边村庄的名称。
榆次的另一种解释:在清同治《榆次县志》中这样解释:“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榆州即今榆社等处,榆次与榆社地相次接属,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