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南疃村,位于潇河南,南疃村的来历有哪些故事呢?
越是了解村庄,越能深深体会到村庄的实际存在时间很长,但是记载却很少。即使明朝开始县志比较普及,但是记载县里面事情多一些,村里面的记载也很少。
先来了解一下村庄的不同叫法:一般情况,自然聚集的叫“村”;傍路聚集的叫“庄”;有栅栏围住的叫“寨”;外地迁徙聚集的叫“疃”;有驿站或街市的叫“店”;有固定集市的叫“集”;带有围墙的叫“堡”;曾有士兵屯田的叫“屯”或“营”;有高楼刺探敌情的叫“楼”;传递公文信件的驿站叫“铺”;和方位有关的叫“头”;和地形有关的叫“坡、弯、沟、桥、洼、岭”等;和信仰有关的叫“寺、庙、堂”;
依据近年来,地理学家利用现代卫星图像技术,证实的湖水退缩后太原盆地形成的过程,以及郦道元水经注对洞渦泽(淳湖)的记载。可以判断现在潇河两岸的南疃村、西胡乔、胡乔营、述巴村、陈胡村、北胡乔村,甚至桃园堡村、良隆村、櫈桥(桥为借字,方言发“醩”音)村、王房、小王村以及其西南方向的大片村庄,在唐宋之前还处在大片的湖泊、沼泽、水草和森林之中。这些村庄的出现,应该要到魏晋南北朝后期了。
南疃村虽然是个小村庄,但是她与周围村庄的关系却非常密切。
据村里的老人们相传,现在潇河北的北胡乔当初和南疃村是一个村庄,后来人口增加,家族发展,又分别形成了东西两个疃,西疃现在叫西胡乔,东疃原来叫史家庄,后改名为现在的北胡乔村,原来的南疃村依然叫南疃村。
北胡乔村的居民主要是史姓,这支史姓的始祖为黄帝的史官~仓颉,他们的祖先是汉字的发明人,以官职为姓,建立了史姓,历代出了不少官宦大富、书法诗人。听村里老人说在100年前,村里人还都见过家谱。记录的所有民间故事,均有待考证:现今北胡乔村原“史家庄”史姓的始祖——史良兴。 在明初大移民时,二十四祖~史良兴,当时身兼五品州官,带着夫人,众多儿女,从湖南长沙一同来到北胡乔村定居。
北胡乔史家,顺治六年进入晋帮商人财政,不仅在榆次、山西,乃至中国、东南亚各国,都是赫赫有名的,有着相当的地位,地道的红顶商人一族。兴起明初不久,明中期——1827年(道光七年)为史家最兴盛时期。康熙二十三年上谕史家为内蒙插旗市旺族。衰落于民国末年,洋洋洒洒五百多年,官商同兴,枚不胜数的官宦有功名者,更创下了难以计数的财富。早先史家祠堂正院曾有一副木制的楹联:一门二进士钦命御前侍卫,三世六登科诰封武功将军。爷、子、孙三代同年、同月、同日科考,出了两个进士,六个举人,这一荣耀,在大户贵族中是罕有的事。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亲赐史家一块匾,上写“武魁”。解放后被村人毁坏,但记载这一史家辉煌历史泛黄的照片依在。他们家族在张家口开的票号为:恒隆光票号。
南疃村主要有两个姓氏:史姓和许姓,史姓的与北胡乔姓史为一支,许姓与永康的许尔昌是同一支,永康许家是由南疃村搬去永康的。
据有关记载,原来的北胡乔、西胡乔、胡乔、东胡乔都属于胡乔里,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乡村社会原有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被整合到这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中。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110户编为1里,原来人口少,一个村庄也就几户人家,所以几个村庄整合为一个里。
原来的胡乔是现在的胡乔营(yi),胡乔原来村西有一条由太古县城通往太原的大路,老百姓俗称“官道”,现在人们,仍经常把这胡乔一带,称作“官道西”。
明崇祯年间,李闯王在陕西起义,东渡黄河向北京出发,要路过此地,当时的官府,派人四处造谣说:“闯王的队伍都是红眼长毛的强盗,长毛造反,逢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因此,见闯王的队伍要路经此地时,有办法的人家,就跑到别处避难,没办法的普通百姓只好家家关门闭户,悄悄地不敢出声。
这一天,闯王的队伍来到了胡乔营,部队经过一天的行军,已经走的人困马乏,见天色已晚,闯王命令队伍休息,并严令不准任何人打扰老百姓,就在村边,临时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天一亮,有胆大的就出来看热闹,见闯王的队伍纪律严明,丝毫不伤害老百姓,对人们也亲切有礼,买东西更是公公道道,并不是谣传的都是杀人的红胡子强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老百姓们就纷纷开门上街,来看这支不欺百姓的队伍。有的人送来了鸡蛋,还有村民送来了茶水。
由历史地图也可以看出,在1628年-1633年之间,这一带为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区域,由于闯王的队伍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这支曾在这里宿营的闯王义军,便在原来村名“胡乔”后面,加了个营字,也就成为了“胡乔营”。
胡乔营往东有陈胡村,陈胡村是不是当初记载中的东胡乔呢?虽然没有找到陈胡村与东胡乔的相关联记载,但如今陈胡村的兴化寺,曾经是元世祖忽必烈魂牵梦绕的圣地,甚至由于一念之差,潇河一带就差点成了元朝的大都。
这都源自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个梦,梦里刀光剑影,宋朝人马已把元朝军队杀得所剩无几。元世祖突出重围,落荒而逃,眼看后面追兵又紧跟而来。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座庙前的老和尚向他招手,便丢下战马进入庙中,这老和尚把他藏于神桌后面。这样,侥幸躲过宋朝官兵的追杀。他避过风头,拜谢了老和尚出门,回头观看寺庙,看到三个醒目的大字“兴化寺”。一觉醒来,梦中情景历历在目。
元世祖忽必烈登上龙位后,对此念念不忘。他认为,以上所梦,是神灵在点化自己,有“兴化寺”的地方是吉祥之地,能保佑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固。于是,他决定在有“兴化寺”之地建立大都,派人四处查访。派出的人在榆次陈胡村打听到有“兴化寺”,便回奏皇帝。
元世祖大喜,立即派出专人带领官兵前来榆次落实和察看地形。寺庙里住持不知内情,得知众多官兵前来时惊恐万分,生怕给寺院带来血光之灾,就把门上的牌匾藏了起来。等到官兵到此问到兴化寺时,住持坚定地说“我们这里只有兴旺寺,不是兴化寺。”就这样,陈胡村的兴化寺与元大都失之交臂。后来,元世祖又千寻万访,终于在北京附近找到个兴化寺,便把都城建在了北京。
至于紧挨南疃村东面的述巴村,同样在潇河南,但是这个述巴村对于几个胡乔村和南疃而言就是独立的 存在了。
而“述巴”这样的村名,对于周边村庄来说也是特殊的存在。发音相近的村名,吕梁市离石区有东属巴村和西属巴村,也不清楚村名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对于村庄的名字,一般是以音记字,在相关记载中也没有找到对于村名的更多解释。
单纯字面意思来看,“巴”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部巨大的蛇形。本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可以吞食大象的蛇,周代有古国以“巴”为名。“述”字《说文解字》中“述,循也。而循,行顺也。”
据村里关帝庙碑文记载和不少老年人亲眼目睹,村名曾为“属邦”,是根据很早以前这一带属于诸侯的封国这一历史事件命名的。如果往前追溯,启的儿子曾被封到此地,那么此地是武观城的“属邦”吗?毕竟周围的王都村,陈侃村,长寿村,都流传着着相关夏周时期,分封和城邑的故事。
同时,这也说明述巴村的存在,应该是早于她周围的南疃及其他村庄的。
南疃村、北胡乔、西胡乔、胡乔营、陈胡,这五个村庄在后面的发展也有着剪不断的千丝万缕联系,至于这几个村的村民,从哪里迁来,什么时候迁来,世远年湮,人有更迭,事有失载,地也有来回,已经无从考证,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家谱、族谱等的发现,可以进一步得知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故事。
潇河是一条游走于文脉记忆与未来希望的母亲河,岁月变迁中,流水承载着历代先贤的生活印记,同时岸边也散落着人们的霜露之感和殊深轸念。自古以来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水滨结庐都是人们追崇的理想生活,美丽的水景上,晨起朝阳,暮落霞光,给生活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蜿蜒流转的河流,似乎诉说着自己千百年的积累,让岸边人们流连忘返,驻足河边,思绪也随水一起细水长流。身处绿树成荫的河边,或许也会多了一份坐看河边云卷云舒,运筹帷幄天地间的豪迈。正因为如此,潇河两岸千百年来,流传下了诸多的民间故事伴我们前行。
《源池荷花》 榆次褚村·清·褚鈇
闲来访胜出城东,争道源池景不穷。
十里芙蓉香馥馥,一湾汤沐暖融融。
叶浮圆盖琉璃碧,华竖长簪锦绣红。
他日致君尧舜域,携朋此地吸荷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