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故乡往事知多少?
很多人都问我,清徐古称梗阳,梗阳与涂水的关系,有什么故事分享吗?
马峪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在清源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有灰陶和红陶器的沿、底、带耳、鸡冠耳及角、盖、足等,还发现有石环、纺轮、石斧等,是典型的新石器仰韶文化。
公元前555年,“秋,齐师伐我北鄙”,(《春秋》经文,以下《左传》文)“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他日见诸道,与之言同。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于东方,则可以成。’献子许诺。”
**值得关注的是荀偃(中行献子)高居上军佐一职,从祖父荀林父开始,可谓官运亨通,出征怎么会去找一个无名的巫师呢?那么这位梗阳巫皋会是怎么样的来历呢?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比如:晋灵公(前624年―前607年),姬姓,名夷皋,不知与巫皋有没有关系;还有被太子申生打的四散的东山皋落氏,不知道与巫皋有没有关系。
公元前514年,魏戊被派到梗阳地方为大夫。魏戊的为人,远不忘国君,近不压同僚,处在有利地位时就心存道义,处在穷困中就保持纯洁清廉,故此孔子夸奖魏戊这样做“近不失亲,远不失举”。
同一时期,智徐吾为涂水大夫,生卒年月待考,姬姓,智氏,名徐吾,智文子之子,因“智”古文同“知”,所以也多称知徐吾,春秋晋国大夫,智氏六世祖。智徐吾后裔以涂为氏,别为涂氏。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清源县,梗阳更名清源,清源使用至今。
“清源县古八景”:汾河晚渡、平泉流碧、中隐环青、净梵晨钟、西岭香岩、长堤柳浪、讲堂琴韵、东湖夜月。
“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
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
这首由民国初年清源知事(县长)续思文写的诗,在清徐人而言可谓是耳熟能详。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沟县,设置徐沟县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徐沟北衔太原、南接祁县、太谷,西可通达汾阳,处于咽喉要道,金朝廷在此设立了酒税官,升村镇为县治。因为地缘优势,徐沟与榆次、祁县、太谷、平遥来往较为密切,自设县之日起便打上了经商的烙印。
在明清时,徐沟县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辉煌。明朝末年,徐沟已经成为山西著名的瓜果蔬菜集散地,而此后到清康熙年间,徐沟商人最早开始在恰克图与俄罗斯展开了贸易往来,此后徐沟商人秦肇庆又与祁县乔贵发联手创造了包头的商业奇迹。当时的徐沟城内三十六家当铺、二十二家木店、四十八处花市、四十所粮店和酒肆茶楼十三所,弹丸之地却堪比京城繁华,乃至慈禧西逃,点名驻跸徐沟城。由明清山西会馆分布图,也可以感受到当初太原盆地的繁荣和车水马龙。
徐沟古八景,里面有一景,花县晓钟,徐沟被称为花县,是因为花市很多吗?还有待更多人进一步探讨、探源。
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
公元前514年设置涂水邑,三家分晋后,行政上涂水邑为赵国一个县,秦汉为涂水乡,大多时候归榆次县,有时归晋阳,有时归梗阳。
涂水邑的形成,与晋和狄族的几场战争有关,夏商时期太原盆地的大部分地方还是茂盛的森林、草原、沼泽,人们均生活在山里和山脚下的高地,逐水而居。这里地貌和气候比较稳定,自然条件也非常宜居,几千年来都安居乐业,各部落之间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公元前1033年,周朝唐叔虞分封到此,种出嘉禾,修建晋祠,自己的一部分后裔们一直在此生活,与当地的各族部落之间通婚,也繁衍了不少后裔,形成不同的氏族,同时也与晋朝堂保持紧密联系。
与狄族冲突开始在晋献公时期,晋献公对骊戎、耿国、霍国、魏国的灭国,让狄族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危险,开始反击。
27年后,公元前514年,魏献子分祁氏田,自此有了涂水邑,同时也宣告了晋公族的没落。此时周景王的哥哥,姬晋应该在晋祠生活,也或者已经去世。原本是太子的姬晋,与父亲周灵王意见相左,避祸到了晋祠,与姬姓族人们生活,他也就是后来的王氏之祖,又称王子乔。
在涂水邑东有魏榆城,涂水邑长期归魏榆(榆次)管辖,后涂水邑逐渐消失,太原盆地水逐渐退去,腹地聚拢了徐沟镇,后成为徐沟县,或许当初徐沟县所管辖的乡村基本是原涂水邑的范围,或许涂水邑的范围还更大,再往东一些。
附:
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别为范氏,谥武,又被称为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随武子,范武子。是士蒍之孙,成伯缺之子,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范姓得姓始祖。建立汉朝的刘邦一族是士会后裔。
周景王(?—前520年),前545年—前520年在位,这位就是说晋国“数典忘祖”的周天子,此时的周王室地位也已经一落千丈。
魏舒(?—前509年),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谥“献”,所以也称魏献子。魏舒的先人是跟随晋文公诸贤之一的魏犨,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
据说公元前621年狐射姑逃亡,就逃亡到了榆州国,先去北狄,再去潞国,在潞国去世,这也是赤狄里面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记载:狐射(Yì)姑派狐鞫(Jū)居刺杀了太傅阳处(Chǔ)父(fǔ),不久为赵盾所逼,奔于潞国。)之后再无狐氏家族的记录,或许狐射姑的后代以贾为氏,在当地繁衍生息,或许在27年后,狐射姑去世了,晋景公派荀林父出兵,一举将潞氏国消灭,狐射姑家族的后裔也四处散开,或许消失的狐氏家族,在村落里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狐射(Yì)姑,字季,食邑于贾(Jiǎ),故又称贾(Jiǎ)季。父亲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遗物有“子犯和钟”,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狐偃执政8年,使晋国国力得到迅猛发展。并为文公作“勤王退楚”的战略规划,将晋国推向霸主的圣坛。
历史中山西大地有过太多的狐突庙,但似乎只有清徐还残存着狐突信仰,清徐狐突庙的古建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马峪乡西马峪村,以现存年代最远,朝代最古老,艺术价值最高,成为三晋大地民间信仰狐突文化的代表,虽历经沧桑,但幸运的是,它还奇迹般的保存着。
平遥世界遗产镇国寺旁边,还有一座利应侯庙,也是为了纪念狐突而建。
太谷胡村村内有一座明代的狐突庙,据很多古建筑爱好者说,这座庙宇从斗拱和形态来看至少是四百年起步的明代古建。这里距离阳处父的阳邑仅仅12公里,距离清徐县的东贾西贾村7公里。
狐突生前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史载因其积极推崇“忠臣不事二主”而遭杀害,死后深得后世历代帝王赞赏,又顺应了当地普通民众的为人处世之道,所以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有民俗信仰学者研究得出,狐突信仰是山西中部一带影响很大的民间信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演变性特征。
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史记》载:“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1),孔子慕之(窦犨)名,驱车适晋,闻此回车他去。”因此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回车的典故。
窦犨(音 chōu ):(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91年),字鸣犊,《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也,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他生活的年代约在春秋晋定公前后,和孔子是同时代人。
窦犨的玄祖窦孝直为周襄王时左大夫,在“叔带之乱”中为保护周襄王不幸战死。曾祖窦仁成受晋文公赏识任晋国司农大夫,封邑在晋祠北,也算是当初晋国的北大门,从此,窦氏这一支系便定居在这里,世袭爵位,劝课农桑。
窦犨曾在窦氏封邑古城(今太原阳曲古城村,古属狼孟)效仿其祖上筑坝开渠,垒堰导水,广开农田,汾河水患因此得以治理,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窦犨被赵简子杀害后,百姓为纪念他的忠君爱国、造福众生,在太原上兰村的冽石山下修建了一座窦大夫祠。时至今日,窦大夫祠已成为人们纪念窦犨、避暑赏秋的旅游胜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献殿楹联由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的“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生”中的上联,与1959年郭沫若游览窦大夫祠时的诗句“孔子回车处,驱车尔却来”,同出“孔子回车”一典。献殿内匾额“鲁阳比烈”也蕴藏着两位先贤比肩的含义。
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赵鞅决定建一座城池作赵宗的“保障”,便命董安于建造晋阳城。董安于深知赵鞅用意,他审时度势,将睿智而长远的目光投向远离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今太原阳曲东北)、南带梗阳(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筑城,因其南为晋水,故名晋阳。
晋阳城有董安于所储备的箭镞和制作箭杆的材料,又有尹铎积下的千囤粮食,成为赵氏避难的大本营。后人为纪念尹铎,在太原建起了尹大夫庙,尹铎之名远扬三晋。
董安于(?-前496年),字阏于,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的董狐后人。晋阳建成后,董安于受命出任第一任晋阳宰。他治理晋阳注重法治,耿直无私,执法严明。于是晋阳政通人和,是法家思想实践的成功案例,比战国商鞅变法早了一百多年。忠诚、信任、敢于得罪人也是董安于的为人之道。
安于思虑周全,未雨绸缪;赵鞅则风风火火,冲动行事,赵鞅与董安于的君臣之谊就是绝佳的“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绩短”。
尹铎,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与治汾台骀同是少昊后裔。尹大夫庙,据传,他晚年归隐于九原游邀(今忻州董村镇游邀村),后人为纪念尹铎,在太原和忻州都建起了尹大夫庙。
他生前担任过晋阳宰,相当于后来的太守,因太守俗称“黄堂”,所以群众就叫他“黄堂爷”。后来的黄堂爷在民间传说中变成一位司雨神。为此,在忻州、定襄一带村庄村民们每遇旱灾都要向黄堂爷祭拜,祈求老天下雨,普救万民。
拜祭黄堂爷的日子是每年入伏前一天和农历九月十五,这两天是黄堂爷的庙会日。原因是黄堂爷怕热又怕冷,伏天时候要村民送他到七峰山钟乳石洞避暑,九月十五又要村民们把他请回庙里过冬。送神与接神时,村民们都要举办大型庙会,并请当地知名晋剧团演出三天。黄堂爷受到这样的礼遇一高兴,村里就能风调雨顺,粮食满仓,村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