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堡村位于太原市正南29公里处的潇河南畔,是王答乡的工业大村,交通便利,东连太徐公路,西接大运公路,东南至西南接壤刘村庄、同戈站、南录树、北录树,东北至西北接壤北格镇南格、北格、三贤、大代家堡、南代家堡。
赵家堡村的由来,在1993年赵威恩编撰的《赵家堡村志》里进行了详细记录。宋仁宗庆历初年(1041)安氏兄弟在这里居住,当时村名是“圪塔上”,其后代分“安”、“翟”两姓相传。大约在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元初(1280)百年间,梁氏和康氏由太原府西窑子庄一起迁来,此时村名是“梁家堡”,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太谷牛许赵氏、榆次东阳赵氏同时迁来,分东、西两堡居住,直到民国7年(1918)两堡才合并。在此期间赵姓发达兴旺,村庄也比之前扩大很多,赵姓成为村内的多数,并掌管村政,大约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村名由梁家堡改为赵家堡。
据说村名更改后,赵家还派人在东西南北的村口值班。村人守在路口查询来人,如若对方说去梁家堡,便被打出门外,只有承认是来赵家堡的,才准许进入,直到周边村庄及路人都习惯称呼这里是赵家堡。
赵家堡村民,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种地,有很灵活的做生意头脑,村里很多豆腐坊,主要做豆腐和豆腐干。潇河水做的豆腐干可以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了,寿阳豆腐干和徐沟豆腐干都是沿潇河非常出名的传统小吃,而当初徐沟豆腐干的主要生产地就是赵家堡,赵家堡豆腐干硬中带韧,咸香耐嚼,当初抗美援朝时,政府鼓励村民把豆腐干晒干,做军队行军的干粮。
徐沟豆腐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徐沟一带粮丰人旺,在唐朝前期,商人们就想尽办法开办粮食加工店铺,相传徐沟一带的豆腐干就起源于这一时段。寿阳豆腐干则在清康熙年间开始非常有名,那么会不会是1703年康熙南巡时,发现了潇河沿岸这么优质的小吃呢?
赵家堡创办暖气片厂,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第一批乡镇企业。赵家堡暖气片厂是当时乡镇企业的领军企业,是当时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九,产品畅销海内外,是全国最大的暖气片生产基地。是山西第一个亿元村,曾荣获“三晋第一村”称号,1991年1月22日,江泽民同志曾亲临赵家堡视察指导,1991年10月25日《山西日报》刊登《赵家堡--山西省农村产值第一村》一文。
早在1975年赵家堡就在原观音堂下处院兴办翻砂厂,取名赵家堡农业中学铸造厂。1976年铸造厂从北京请了师傅指导暖气片的生产,赵威龙此时也在农业中学任职,参与了创业初期的艰辛和筚路蓝缕,骑着自行车去太原重机找人帮忙加工暖气片厂生产所需要的零件,再骑着自行车把大大小小的零件拖回来。一趟一趟的尝试、修改、试验、边学边干,1978年办成了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暖气片厂。1979年7月,赵威龙送走了这一年的毕业班,被邀请去了清徐剧团。
1988年赵家堡发起了扩建暖气片厂的高潮,赵威龙应邀回村参与暖气片厂技术生产的管理,当时厂里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一年要向全国各地发出三千多万片暖气片,假如发出去的暖气片出了问题,厂里可以做到,倒查责任到人。在技术上做到了成本优化,由原来的一片暖气片22斤,到后来的一片暖气片6斤左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样式也更加美观。
赵家堡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就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在当时村书记赵贵发、李春生、王学娃、赵威龙和一班村干部的带领上,踏上康庄大道,一度成为矗立在潇河畔的一面旗帜,真正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气象。
赵家堡的历史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阎锡山的二儿子阎志宽1933年娶赵家堡富家千金赵秀金,婚后生一儿一女,儿子阎树楹10岁左右夭折于太原,女儿阎树榕辗转上海、台湾后移民美国,退休前在纽约柯达公司工作。1940年阎志宽匆匆离世,年仅21岁,后赵秀金孀居日本,1949年阎锡山小儿子阎志惠在日本遇到二嫂赵秀金,两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叔嫂二人在日本生下两个孩子,儿子阎树楠,女儿阎树枋。阎志惠一家一直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赵秀金去世后,阎志惠一人将儿女抚养长大,上个世纪90年代,阎志惠得以回国,在周瑾予(台湾)的陪伴下,他回到了山西太原,回到了阎锡山故居。这时的他,参观阎锡山故居已需要买票,阎志惠便以普通游客的身份,买了两张门票。
赵家堡赵秀金与阎锡山家结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结局,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呢?赵家堡的赵秀金家是怎么和阎锡山家结亲的呢?
故事还要从与徐沟粮食局前局长赵威恩和他弟弟赵威龙的聊天说起,聊天中两位老师为我们开启了一段赵家堡近200年的尘封往事。
赵秀金原名赵锈金,名字由来与她父亲的一个梦有关,她父亲叫赵学忠,有一天她父亲梦到一块石头掉到了自己家院子的井里,他就赶紧去井里捞,捞出来的石头变成生了锈的金子。因有这个梦,就有了赵锈金这个名字,姑娘长大了自己又把名字写成了赵秀金。赵秀金是怎么嫁给阎锡山的二公子呢?附一张人物关系图,帮助大家理解。
赵锈金的先祖在光绪年间就远近闻名,据说光绪二年(1876),潇河由村南人工改道移到了村北的工程就是赵锈金的先祖,赵万春(御敕旌表孝子乡贤)赵兴隆(军功花翎五品正衔)父子发起的,后到赵锈金的爷爷赵殿魁这一辈,他们家是赵家堡最大的土财主,村里良田400多亩,在徐沟县有裕兴公粮店,在太原有木材公司、木器厂,在武汉、上海、成都、哈尔滨都有字号。她爷爷在赵家堡非常受人尊敬,赵家堡新学堂就是他筹划募捐盖的,赵殿魁死后,全校师生为其送葬。
赵锈金的父亲娶了本村(榆次东阳赵氏)的赵富莲,赵富莲和赵威恩赵威龙兄弟是本家,赵锈金的三姑赵凤月,嫁给了大常村秦家秦学霭,秦学霭是阎锡山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也是后来阎锡山智囊团中的一员。
赵锈金长大后在太原光华女子中学上学,15岁时,经亲三姑赵凤月介绍认识阎锡山的二儿子阎志宽,并撮合二人,赵秀金对这份姻缘并不愿意,阎志宽个子矮,长得也没有入赵秀金的眼缘,而且心里也并不想攀附阎家,就拒绝了三姑的好意,赵秀金对她三姑说:“婚姻大事,需要问过父母,我自己做不了主。”她说这话,原本是想回家,让父母拒绝这门亲事,可是没想到三姑没有给她这个机会,立刻就开车去,带着阎二少和她回到赵家堡,进家门就把撮合赵秀金与阎二少的婚事说了,没想到他父母就稀里糊涂的同意了。
就这样1933年,赵秀金嫁给了阎二少,送亲的是他家管家赵富贵,后来阎锡山过寿,也是赵富贵去阎家做寿。
这些故事就是来自,和赵威恩同在徐沟县粮食局上班的秦玉爱和赵家管家赵富贵与赵威龙兄弟聊天时得知的。秦玉爱是秦学霭的侄女,当时在粮食局当书记。
至于村人相传的阎锡山修同蒲铁路时,没有从榆次走直线去太谷,而是从榆次经永康到徐沟,再到太谷,是不是因为与赵家堡结亲的因故呢?
猜想可能性不大,先不说结亲是1933年,修铁路是1931年,就当时永康和徐沟均是晋商云集的大镇来说,也不能对这一片太原盆地的腹地小觑,而且还有周边的张花村、集义村等村庄里也是藏龙卧虎,很多富户。当时的《徐沟县志》是这样描述的:徐沟古城周边众多的湖泊和河流,造就了北方的“小江南”,而徐沟古城气势雄浑、古今中外建筑史上罕见的城隍庙栖霞楼及城内外星罗棋布的130多处大小庙宇也使当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庙宇之乡”。
当时的徐沟是不是很霸气呢?这段描述都可以符合上现在黑悟空的寺庙流行了。
还有村人相传的处于赵家堡潇河下游的代家堡,被潇河水一分为二,是因为赵家堡的人工改河道导致的。这个由于写书时,没有找到潇河在赵家堡南的有关史料记载和相关舆图,目前也没有定论。潇河水急,汛期改道冲毁村庄,确实是那个年代经常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