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河村庄探源 | 潇河南榆次区王都村

文摘   2024-08-15 12:36   山西  

王都村,位于榆次城西南20公里的平原区。东临褚村、西白,西北毗陈胡村,西南连东阳镇要村,南接东阳镇西阳村,北邻陈胡。面积6平方公里。

有关记载 

据《春秋與图》记载:“涂水故县在今榆次城西南二十里”,大约陈侃、王都一带。


郦道元《水经注·卷六》记载:

△西过榆次县南,又西到晋阳县南。

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虒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以为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迳武观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迳武馆之故郛,问厥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而涂水注之。水出阳邑县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迳萝藦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土地记》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


涂水乡:公元前206年~公元596年,汉置涂水乡,沿用至隋朝。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均属榆次县管辖,隋朝涂水乡由晋阳县管辖。淳湖进一步褪去,公元596年置清源县,撤涂水乡,设徐水乡,乡政府所在地应换了新的地方,由清源县管辖。公元607年~公元618年,徐水乡由晋阳县管辖,公元618年~公元960年,即唐朝和五代时期,徐水乡均由清源县管辖。公元960年~公元1162年,北宋到金大定二年,撤徐水乡,设徐沟镇,由清源县管辖。公元1162年~公元1952年,在徐沟镇的基础上设徐沟县,由太原府管辖,1952年,清源徐沟合并为现在的清徐县。


涂水邑:公元前514年智徐吾为涂水大夫,公元前453年,智伯瑶被韩赵魏杀害,属于智氏的涂水封邑,历经61年至此消失

涂水县: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06年,春秋晋国置,战国赵沿置,秦沿置,属太原郡。故治在今晋中市榆次区西南20里。汉撤县,地入榆次县。


涂阳县:县名未见于其他古籍记载,清代地理学家杨守敬考证:“涂阳县无考,当是东汉安、顺以后,旋置旋废者。”


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年)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史记·秦本纪》晋阳反,(秦王政)元年(前246),将军蒙骜击定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年,秦王政初立,秦拔我晋阳。

太原亭:《汉书》卷二十八上《志》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县二十一:晋阳、葰人、榆次、中都、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原平、祁、上艾、虑虒、阳邑、广武。太原郡 榆次,涂水乡,晋大夫知徐吾邑。梗阳乡,魏戊邑。莽曰大原亭。《新莽职方考》 太原郡,旧领县二十一。太原亭,“汉榆次”。 


武观城:按《嘉庆重修一统志》榆次县:武观城在榆次县西南二十里陈侃、王都一带。


凿台:在今晋中市榆次区郭村。乾隆《榆次县志》:凿台在县南郭村。


淳湖(洞过泽) 古湖泊,今湮。范围约西至今清徐尧城村,东至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王都村西,北至榆次区张庆乡北胡乔村,南至太谷县水秀乡北六门村北(萝藦亭)。按,“淳湖”疑作“涂湖”。郦注中多见以入湖之水为湖名者(如文水之入文湖),此湖既为涂水所入,当以之为名,疑“涂”、“淳”形近而讹。过淳湖后,多条河道乱流入汾河。 


汉朝一里地为现在的415.8米,唐代的—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清光绪时的一里为现在的576米,现在的一里地为500米。

民国之前的史书不会以公里记载,那么涂水邑在榆次西南二十里,按照唐代的里长度计算,就是现在榆次西南大约4.5公里的地方,那么与距离榆次西南20公里左右的王都和陈侃一带,就非古籍中记载的涂水邑治所。

古籍中的榆次西南二十里的地方,为现在榆次西南王村一带。而且王村的故事与智氏祖先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推测王村应为涂水邑和涂水县的治所,时间跨度为:公元前514年~公元前206年。

智伯瑶在位期间,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如兴修水利等)。智伯瑶为智徐吾的侄子,智伯瑶死后数百年,朝代更迭,智氏后裔恢复智姓。他们为纪念祖先智伯瑶乃一代袅雄,便尊称为“王”,建造“圣王庙”供奉,取村名为“王村”榆次一带的人们还为智伯瑶建庙。除王村外,郭村(凿台所在地)、麓台、杜堡就曾有全国各地几乎都没有的“智伯庙”。

公元前206年秦朝退出历史舞台,刘邦攻入咸阳,封为汉王,涂水乡一带归韩信管辖,称为韩地或韩国,此时设的涂水乡治所应不在王村的原址了,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06年,称为代地。汉文帝刘恒在公元前196年被封代地,当时8岁,公元前188年,汉景帝刘启在出生,公元前180年,24岁的刘恒继承皇位。在此期间,昭余祁泽薮比春秋时期应有所缩小。

另外,有关汉朝与潇河之间的重要联系,还有《永乐大典•太原府志》载:“止军城《方志图》洞涡水南、武观城西,当在今太原县之东南界,无遗迹。”

汉高祖元年(前206),刘邦废除太原郡,在晋阳设韩国,并以晋阳为国都,以韩王信为王,下辖21县,刘邦亲率精兵三十万驻防晋阳地区。“止军城”作为晋阳古城的“东大门”首当其冲驻有大量军队,“止军城”属晋阳县辖。这个止军城,在今北格镇一带

如果排除了王都和陈侃的涂水故县城的推测,那么王都、褚村、陈侃等这一带的村庄,应该怎么还原他们的悠久故事呢?

公元前206年~公元596年,汉置涂水乡,沿用至隋朝。这800年间涂水乡治所在哪里呢?这时的涂水乡的等级,远远比不上涂水邑和涂水县的级别。

另外《清一统志》、《永乐大典》、《水经注》里面记载的武观城又在哪里呢?

带着疑问再看各个村里,流传的民间故事。

王都村的民间故事 

王都村是榆次区历史最悠久的村庄之一。相传,王都原名皇都。最先该村以“白”“王”两姓为主,有人以“白”“王”两姓组合为“皇”。后由于“皇都”有“犯上”之嫌,官府便要查办此事。白氏家族惧怕遭殃,纷纷迁居他乡。还有一说是:两姓因一眼水井发生争执,白姓败诉而迁走。有的迁到村西南七里的地方开辟了白氏新村,命名为“开白村”;有的迁到村东五里的地方,命名为“东白村”。由此“王”姓家族就把村名改为“王都村”。


王都村处在古涂水(今津水河)与洞涡河( 今潇河)交汇处,洞渦泽边缘,古代王都村属圣历乡。“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先君者、先王也。村名很有可能是以历史经历而命名。

疑王都村既是夏朝启的幼子,武观所建立的武观城。武观城也是榆次历史记载中的最早城池。《清一统志》太原府载:“武观城,在榆次县西南二十里,一名武观城。”《永乐大典》卷五二零四引《元一统志》:“今(榆次)县西南乡尝名武观,其城为水所毁。”《竹书纪年》称:“王(即夏启)放武观于西河”,后筑武观城。


王都村有句顺口溜“天旱王都好,天涝好王都”,在农耕社会,无论旱涝王都均可以年年好收成,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


陈侃村的民间故事 

陈侃村原名“真肯”,有人认为有可能是由“秦坑”演变而来。古代中国军队作战有一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金字塔形的土堆,用以夸耀武功,这就叫“坑”。据传此处曾有秦军阵亡将士覆土夯实的土堆。也有人认为“真肯”是“陈侃”。


明代以前,陈侃村属圣历乡。明和清前期,设东白一都或二都,领都为在城五都。清嘉庆年间,属榆次西南路乡。民国八年(1919),属榆次第四区第十四编村,辖东白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属日伪与国民党阎政权管辖区。1953年,设榆次第三区陈侃乡,辖陈侃、东白、褚村、内白、修文、东长寿6村。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属东阳乡、张庆曙光人民公社、陈侃人民公社、陈侃乡、修文镇。


明代时,称为“陈铺”,显然是以望族姓氏与单位名称命名的。后来,将“铺”改为“侃”,意为陈姓村民崇尚追求刚强正直、和乐从容等美德。

曾有:大佛寺(三进院,占地五亩,院内八棵直径五六尺的老槐树)、女娲娘娘庙、关帝庙、观音庙、天罗殿、河神庙等10座古寺庙。

古村街道呈“吉”字型,有五道门,位于“吉”字的五个边头上。传说村境内曾有陈探花坟,坟内有福禄寿喜四个石人和十二生肖石像。


现存青色砂石质陈氏家族石牌坊1座。该牌坊位于村东北约700米,南面石刻行楷楹联1幅。上联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下联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额题“永言孝思”。


那么陈侃村是否是汉朝设立的涂水乡的治所所在呢?


公元596年,隋朝置清源县后,榆次不再有涂水乡,淳湖进一步萎缩,这一年增设了徐水乡,乡治所也随着迁移,应该乡治所放到了今徐沟镇一带的附近。

古榆次含涂水乡分十二乡:梗阳乡(今清源镇、马峪、王答等地);涂水乡(榆次西南部和清徐东南部),梗阳和涂水是祁奚封地的七邑之一;开元乡(今胡乔、永康一带);西营乡(今车辋、开白、南庄一带);鸣谦乡(秋村、鸣李、王杜、砖井一带);使相乡(使赵、使张、郝庄、东贾一带);龙门乡(王湖、聂村、左付、罗家庄一带);来暮乡,又称来慕,(今源涡、中都、李坊、训峪一带);思凤乡(今榆城坪、东祁、六台、蔺郊一带);三教乡(双村、福堂、张胡、庆城一带);三徙乡(今太谷西仉村、南要、王村、荣村一带);圣历乡(今怀仁、修文、东白、褚村、圣许、杨安一带);涂水乡在古代有时归晋阳,有时归榆次,又是洞渦泽所在地,水患频发,涂水乡内很多地还未开荒,也是老人们口头常说的三不管地带。

褚村及周边村庄的民间故事 

榆次区修文镇褚村,位于潇河南岸,原名里美村,明代中后期褚氏家族兴盛,更名“褚村”。现在全村居民中褚氏仍为第一大姓,占村民户数约四成。褚氏家族的名人是褚鈇。


褚鈇(fǔ)(1533~1600),字民威,号爱所,明朝太子少保(正二品)、户部尚书(正二品)。他家祖籍河南,元末明初,为避战乱,五世祖褚志诚徙榆次东白里定居。后以族旺扩增至圣历(今褚村)。三世祖褚福原始创田宅于杨安。褚福原生鑛,褚鑛生大全,褚大全生鈇于杨安。褚鈇幼即聪颖过人,凝重异常。成为明嘉靖辛酉科(1561)文举人;

明嘉靖乙丑科(1565)范应期榜文进士(3甲255名,赐同进士出身)。他先后任河间县令、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河南巡抚、大理寺卿、工部侍郎、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等职,官场生涯长达三十六年之久。

现存其墓牌楼在修文村西。榆次老城原思凤楼东曾有“三世尚书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纯以石砌,为赠尚书褚鑛、褚大全及尚书褚鈇所立,后毁。


按照这段记载,东白、杨安、褚村均有褚氏后人,修文村、榆次老城等地也有其祖宅及后人。


村以姓名,乡里传尚书事;

地因人杰,民间仰圣贤风。

              ——郭恒耀

注释:①褚村——曾名“施(或寺)家庄”。后为“里美村”。据明代褚鈇所撰的《圣历乡重修保安寺记》记载:榆次西南褚村乡,古名圣历,圣历者,古圣贤经历之地也。宗家上世(褚鈇先祖)徙自河南,占籍东白里,后缘族人众多遂以褚名村焉。

②尚书——指明代褚鈇(1533~1600),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生逢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褚铁为官执法严明,振肃风纪,政声出三辅诸良吏之右。他清廉简朴,济世救灾,世代被百姓传颂。在政治上支持以张居正为首的改革,也能公正对待反对张居正的朝臣(曾为弹劾张居正的余懋学上疏)。他在户部任职时注重边防,支持戚继光等抗倭名将,为巩固东南海防作出了贡献。

简介:褚村位于榆次城南13.3公里的平原区,东临陈侃、内白,西毗王都、陈胡,南接西白村,北与张庆乡王郝等村隔河相望,区域面积3.59平方公里。村东有108国道,南富民路穿村而过。常住人口980人,耕地3774亩,褚村现有设施大棚将近200座,优质普罗旺斯西红柿,村容村貌整洁干净。


太原和次的建城史距今已有2500余年,潇河两岸乡村的出现,距今可考的已是6000多年以前了,而且在一万余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潇河两岸发现了很多旧石器文化遗址以及新石器中期仰韶文化遗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地域文化,就藏匿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村落才是历史的源头,村落才是民族的根基,村落才是文化传承的舞台……。

根据以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针对王都一带猜想为武观城的旧址,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长达800年的涂水乡,乡治所地是否在陈侃一带呢?欢迎留言讨论。

夏朝建筑扩展阅读

对于遥远的旧石器时期

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知道旧石器时期是以

各种各样的“石头”为代表

却不知道每一块“石头”背后诉说的故事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人类繁衍生息不断演化的重要地区。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汾河流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这里是山西境内发现旧石器地点最多,研究最为深入的地区。考古工作者在汾河流域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300多处,主要集中在丁村遗址群、古交遗址群和交城范家庄石器地点群三大片区。还有一些零星发现来自于汾河上游吕梁山区的河谷地带,中下游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边缘和二级支流地区,以及侯马、新绛、河津一带的汾河两岸。

近三十余年来,在山西境内,北起阳高、左云,南至芮城、平陆,西由黄河边沿,东达寿阳、平定,发现了一百七十余处旧石器地点,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地点发现最多的省份。在这一百七十余处地点中,有十一处经过了一定规模的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研究山西和我国的远古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以下为夏朝人类住所还原图

上图为借鉴夏朝考古遗迹,以及《清一统志》、《永乐大典》、《水经注》里面的记载,逐步还原夏朝洞渦河(潇河)的武观城的轮廓。

历史记载:刘曜引兵与刘琨战于洞渦武观城(武灌城)。

以下图片仅供欣赏参考

🔺咸阳宫大殿复原图

🔺盆地图


🔺遗址图

古交和范家庄遗址

古交遗址群:位于太原市以西40公里的古交盆地,是汾河流域发现的又一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1959-1990年间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包括:分布在汾河南岸四级阶地上的王家沟、古钢、后梁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发现于汾河南岸三级阶地底部砂砾石中的长峪沟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点;发现于五级阶地地表以凤凰崖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造场;石千峰一带发现了多个含有细石器文化成分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

从上游古交遗址群与下游丁村遗址群的比较,以及整个汾河流域的石器遗存来看,在原料选择、类型组合、文化分期和技术体系等诸多方面高度一致。2014年出版的《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1976-1980年发掘报告》赋予“丁村文化”新的内涵,研究者认为:丁村文化应该是一个人类与汾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互动系统,以大石片、三棱大尖状器、大尖状器、斧状器、宽型斧状器、双阳面石刀、石球等典型器物为代表的一种区域性文化。自更新世中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晚一阶段就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在更新世末期在丁村柴寺7701地点(碳14测年距今26400±800)、榆次大发和古交石千峰等地均出现了含有细石器工业的石器组合。充分说明50万年以来远古人类一直在汾河流域繁衍生息。

交城范家庄石器地点群:分布于交城县范家庄一带。1957年王择义等,在南北长约20、东西宽约1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45个地点。采集石制品1000余件,原料主要有角页岩、燧石、石英石。石制品以石片最多,其他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及石核,刮削器数量较多。交城范家庄石器地点群分布面积广泛,各地点之间地层堆积有一定差异,应该不仅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很可能达到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然而,多年来这一片区的考古工作鲜有进展,有待于进一步系统调查发掘。

西长凝贾鱼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追溯到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山西不是太土,而是太古

🔺五边形房子建筑基址俯瞰图 资料图片

近年来,又发现新的仰韶文化遗址,位置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南900米处,地处长梁背山山前的冲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距汾河2.6公里,东北距柏板河1.6公里。

刘琨小知识

西晋末年发生的一系列丧乱(包括“八王之乱”“永嘉丧乱”等),直接关系中国境内民族分布格局的重大改变。在衣冠南渡时,刘琨选择逆行守卫晋阳。

西晋名士刘琨,出身于显赫的官宦家庭,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胜是刘彻同父异母的哥哥,均出生在太原盆地,均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

看见山西
分享名著,分享生活点滴,分享美图美文,分享育儿成长的心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