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河村庄探源 | 潇河南清徐县同戈站

文摘   2024-08-21 22:56   山西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王答乡同戈站村,位于潇河南,古代为驿站,旧名洞涡驿,又称“同戈驿”,元代后称为同戈站,光绪年间《晋政辑要》卷七记载:太原府徐沟县同戈驿,额设(拼音é shè,解释为定员的设置)马八十五匹,马夫四十二名半,所夫一百八十名。

同戈怀古

明|韩邦奇(1479-1555)

英俊同戈地,隋唐百战秋。

晋阳戎马歇,瓜步锦帆收。

风野平沙合,霜林落叶稠。

更怜金水碧,咽咽下徐沟。

出道即巅峰

同戈站有记载以来,就与盛唐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这里正是李唐举兵之所。出道即巅峰,“戎马歇”、“锦帆收”,明日犹可待。

有关同戈站的历史记载 


《新唐志》:太原郡有府十八,其一名曰洞涡,驻有天兵军,后撤府后变为洞涡驿。

万历《徐沟县志》景致目录中记载:“唐李同戈,在县北七里(同戈站村)为唐太宗父子举兵之所。”


以上两条记载明确了同戈站在隋唐时期的地位,一出场就成为皇家重要的驻军大本营。能成为大量屯兵的军营,与当时的地理条件、人文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当初洞渦泽周边均是产粮的富庶之地,其次依据地理学家利用现代卫星图像技术证实的湖水退缩后,太原盆地形成的过程来看,同戈站在淳湖的边缘地带,而且在南北朝后期到隋唐初期淳湖的面积应该已经缩小很多,直到唐宋交替时期已经基本没有湖的存在,沼泽地也已经硬化,原本的大片湖水,已经成为不连续的小水塘、小水沟、水洼地等。


因此当初唐军起兵时,选择这里成为战时的司令部,此时是公元617年(隋朝大业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恰击水少年,在这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唐初淳湖的退去,可以说无形中增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唐高祖时,下令改郡为州,确立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太原郡设并州总管府,治所太原县,领17县:晋阳,太原,榆次,寿阳,抚城,盂,石艾,乐平,和顺,辽山,平城,太谷,祁县,清源,文水,交城,阳直(阳曲)17县。割榆社县隶属韩州(榆社从并州划分出去)。


汉朝往后的历代朝廷,鼓励兵士在屯兵地种地,或募集农平易近种地,这类办法叫做营屯。驻军耕田为军屯,征募农平易近耕田为平易近屯。在隋时北方“大兴屯田”,农业生产恢复的基础上,唐王朝进一步设立军府,令军队“居无事时耕于野,“因隙地置营田”,从而潇河地区树木砍伐严重,这时也有大量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原有的流域内大量树木被砍伐,成为构建宫殿的原料,现存的木构建筑中有多少是来自潇河流域呢?



《旧唐书·昭宗纪》:元复元年四月,氏叔琮营于洞涡驿。


背景:唐末晋阳之战(黄巢已经于884年去世,李克用和朱温是一对誓不戴天的生死冤家,两个人纠缠了大半辈子,不死不休,甚至死了还把缠斗传到下一代。)


天复元年(901年)三月初一,朱全忠(梁太祖朱温)由河中返回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立即筹划大举进攻晋阳(今山西太原)。二十一日,令宿州刺史氏叔琮等领兵5万,由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向潞州(治今山西长治)以北挺进;三月二十九日,沁州刺史蔡训以城降,河东都将盖璋向侯言投降。三十日,氏叔琮攻取洚州(治今山西晋城东北),河东守将李存璋弃城逃跑。氏叔琮进攻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河东昭义节度使孟迁投降,河东屯将李审建、王周率步兵4万人,骑兵2000投降。四月初三,氏叔琮率军出石会关(今山西榆社西),在洞涡驿(在今山西徐沟县境)安营。

不久,氏叔琮等领兵直抵晋阳城下,多次叫阵挑战,城中军民惶恐不安。晋王李克用登城戒备守御,连喝水吃饭都来不及。时值大雨连绵10日,城墙多处坍塌毁坏,李克用即令军民随时垒砌修补,河东将领李嗣昭、李嗣源由城内挖掘暗门密道,乘夜袭击氏叔琮的营垒,屡有杀伤俘获。

李克用派五太保李存进在洞涡驿一带进击汴军,断其粮运。因汴军人马众多,粮运不济,不少士卒又患疟疾,朱全忠被迫下令撤军而还。五月,河东军乘汴军撤退,周德威、李嗣昭率骑兵5000,跟踪追击,杀伤俘获汴军以万计,并攻取了汾州(治今山西汾阳)。氏叔琮经上党南退,朱全忠派其将河阳节度使丁会代守潞州。


古籍中记载:战壕,在县东一里许,至清代仍有第一阵、第二阵、第三阵的遗迹。


梁王朱温四年三攻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开国将领“氏叔琮”两次打到晋王李克用家门口,在太原南郊的洞涡驿(今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王答乡同戈站村)驻扎军队。


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汴将氏叔琮侵晋阳,周德威拒之于榆次,战于洞涡河,擒其骁将陈章。五年,氏叔琮等分道侵河东,出石会关,营于洞涡驿,进抵晋阳,不能克。既而河东将九太保李存审败汴军于洞涡,汴军引退。


宋开宝初,李继勋等侵太原,与北汉战于洞涡河,大破之,进薄太原。

李继勋与赵匡胤等九人结为“义社十兄弟”。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准备征伐河东,任命李继勋为行营前军都部署,在洞涡河大败并州部队。开宝二年(969年),李继勋再次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率军出征北汉,开宝三年(970年),李继勋改为天雄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继勋因病回洛阳,以太子太师致仕,同年去世,终年62岁,追封陇西郡王,谥号庄武。


至此,同戈站的军事地位,由唐初开始,随着北汉退出历史舞台,军事地位也弱化,而且在唐代就已经开启了其驿站的使命。

宋朝建立不久,徐沟因位于太原盆地各县之间居中的地理位置,迅速成为大的集镇,并在百年后置县。



唐开元23年(735年)李白仗剑游学,出洛阳,沿驿路,越太行,观三水,嶑峪泛无边,金水波荡漾,洞涡浪滔天,过同戈,达太原。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唐|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

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

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公元720年玄宗李隆基,自东都出巡,经洛阳,走驿道,经同戈,至晋阳。“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与乡老把酒话桑麻。徘徊不前,缅怀艰难创业的先辈。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两兄弟,兄弟俩分别于969年、979年曾御驾亲征北汉,沿古道而来。扎营同戈一带,留下了许多传说。今天的大常村寿宁寺大殿前,宋太宗坐骑的马蹄印清晰可见。

1703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康熙大帝 爱新觉罗·玄烨西巡,驻跸徐地。这位皇帝不住政府招待所——驿站,而是“帐殿网城,聊供宿止,不肯劳民伤财乎!”(光绪《徐沟县志》)即不扰民不惊官,支起帐篷席地野营,作表率,传美名。

1900年整个朝廷来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离京城,于闰八月初八日,拖家带口来到同戈驿。古驿道黄土垫,净水泼。知县密昌墀率徐沟官绅趋步迎驾,百姓高呼万岁,颂声入云。慈禧一行效法前皇,不宿驿站,却落驾徐邑巨富王启恩富丽堂皇的天禄堂。

古道上,晋商驼队驮着南来的丝茶、晋中的粮食,或达蒙地,或至东三省,或远行俄罗斯恰克图。换回蒙古的毛毯、东北的药材、俄国的皮革。天苍苍,野茫茫,路遥遥,水迢迢,风尘仆仆,餐风露宿,四季风中飘扬着悠悠驼铃声。


夜归偶怀故人独孤景略

宋|陆游

买醉村场半夜归,西山落月照柴扉。

刘琨死後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五过徐沟有感

明|杨美益

此邑经行五,飞舆忽两秋。

仅有城池设,难夸鸡犬稠。

冲疲真可虑,大道已成沟。


同戈驿

明末|纪映钟(1609-1680)

李花开出晋阳宫,义士同戈气决东。

衰草祗今无马迹,满山落叶占西风。


驻徐沟

西来跋涉久,此地解征鞍。

万树风犹恐,孤城月正寒。

兴凭诗律起,庇病用酒杯宽。

匣有双龙剑,无妨夜夜看。


浣溪沙  徐沟道中

清|赵吉士(1628-1706)

叠叠青峰绕戍楼,萧萧落木冷原头。半晴半雨过徐沟。

塞雁无情催薄暮,西风作意弄残秋。教人陡起宦游愁。


画堂春•徐沟道上作

清|朱彝尊

东城朝日乱啼鸦,雨晴芳草天涯。

轻尘初碾一痕沙,何处香车。

春水青罗带缓,春山碧玉篸斜。

春风依旧小桃红,花外谁家。


送张劭之平遥

清|朱彝尊(1629-1709)

彼汾沮洳吾旧游,送尔匹马逾徐沟。

人行芳草碧于水,日出杏花红满楼。

榼中酒味苦桑落,帘外鸟声黄栗留。

客居适意远亦得,摇笔赋诗何所求。


锦缠道  自王胡镇至徐沟

清|童华(1818—1889)

路转平郊,万顷乍开阡陌。

拓山光、淡青浓白。

润馀秋潦冰澌积,五尺枯桑,一寸苗儿麦。

喜今朝旅程,不劳登陟。

代田家、预占丰获。

正依稀风景江南,只少些流水,深浅沟塍画。


徐沟道中

张瑞玑(1872-1928)

轻舆小睡稳如舟,树外青山山外楼。

十里河滩软沙路,马铃摇梦过徐沟。


七夕有感敬,步允叔夫子七夕前一日韻

安紹基

光陰荏苒任飄流,愛結詩朋與酒儔。

滿地干戈哀作賦,半天風雨怯登樓。

多公說項垂青眼,顧我佯狂誤白頭。

閒煞一枝童禿筆,聊吟織女會牽牛。


北汉杨继业

杨继业(约932—986年)

开宝元年(968年,北汉天会十二年),刘继元继承北汉皇位,命时为侍卫都虞候的杨业(刘继业)与冯进珂领兵镇守团栢谷,抵御宋军。

翌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杨业、冯进珂自知寡不敌众,撤回太原,刘继元震怒,褫夺二人兵权。三月底,宋军包围太原,杨业率突骑数百袭击宋军,被宋将党进所败,杨业在北汉援兵的帮助下逃回太原城中,免于被俘。六月又随郭无为率兵突围,但坠马伤足,再次退入城中。

不久辽朝援兵到来,宋军撤退,杨业对刘继元建议:“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萬,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刘继元不从。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广运六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刘继元不敌宋军猛攻,决定投降,杨业仍据城苦战。宋太宗平时就听说过杨业的名气,让刘继元劝降杨业。刘继元派亲信劝降,杨业北面再拜,痛哭流涕,解甲投降,谒见太宗。

太宗非常高兴,加以慰抚,恢复他的本姓杨氏,并将其名改为单名“业”。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以后,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宋太宗又考虑到杨业对边境的战事很有经验,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宗密封锦囊给他,赏赐的财物非常丰厚。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是为雁门关之战。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镇戍边疆的主将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阅毕后,从不多问,封好奏章交给杨业,以示对其信任。 

南关二首

金末元初|元好问

风里秋蓬不自由,一生几度过隆州。

无情团柏关前水,流尽朱颜到白头。

路转川回失系舟,更教两驿过徐沟。

多情团柏关前水,却共清汾一处流。

作者自注:是日自徐沟宿南关

元好问于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二十七岁时,为避元兵袭扰之苦举家南渡河南三乡;金亡之后,经历了“家亡国破此身留”的遗山又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五十岁时携家北返山西忻州韩岩故里。《南关二首》是遗山晚年回乡后,某次去上党或河南旅途之中所作。

团柏关前水应指昌源河,这里的团柏谷也是杨继业抵御宋军的地方。


真假杨家将 


罗振宇的《文明之旅》在讲公元1014年时,题为:杨家将传说到底有几分真?大家可以参考。


这里想说的是:播州杨氏与杨家将的关系。


播州杨氏,是中国西南历史上的一个土司政权。 自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 (876年),太原人杨端割据播州,形成世袭土司政权,直到明朝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被明朝政府所灭 。传二十九世,共七百余年之久。从唐朝跨北宋、南宋、元、明四个大一统朝代。


播州杨氏割据由来: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治所在今遵义市绥阳县境),作为播州州治。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播州数遭南诏侵扰,陷播州三年之久,遂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朝廷下诏招募勇士进讨,太原人杨端与其舅谢将军入朝应诏,率兵南征,平息了南诏之乱,自立为主,杨端殁后,其子孙世掌播州,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 


播州杨氏与杨家将:

民间评书,杨家将里面的金沙滩一战是非常出彩的部分,但是对于真实的杨业历史里面是没有这个环节的,而播州地界里面却有金沙滩这个地名。


播州杨氏怎么会与杨业的杨家将故事,云里雾里互相缠绕,并能流传悠久呢?


这就要说到入宋后,杨氏继续强化祖先华夏说。因宋代太原另有一望族杨氏,始祖为杨业。很快播州杨氏便与其攀附上亲属关系,称第七代杨贵迁即杨业后人:“贵迁太原人,与端为同族,其父充广,乃宋赠太师、中书令业曾孙,莫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延朗之子。

另有一说记文广为克广,说是杨延朗继杨昭执掌播州,杨贵迁不是延朗之子,而是杨端嫡裔,由罗氏收养,继延朗理播州。可见,杨氏对这段史实的模糊,是试图通过用“群体失忆”的方式达到自己是杨业直系后裔的目的。


播州杨氏,在第七代土司杨贵迁和第九代土司杨文广,与宋朝杨业的杨家将故事的缠绕中,给自己奠定了家族基调,口语传播的杨家将也为播州杨氏无形中提升了软实力,聪明巧妙的提升了家族的社会名望,而且在朝代更替的关键时期,均作出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选择,二十九代人的努力,实现了家族割据播州七百余年的传奇。


唐末正是藩镇割据、中央虚设的年代,杨氏占据播州的行为与那些节度使并无二致,只不过杨氏实力不够,不敢称王称帝,也参与不了中原的五代十国乱世,北宋灭掉位于湖北的荆南后,准备灭掉四川的后蜀,杨氏就在此时献土归附了宋朝。


西南一直是夷族林立的地方,中原王朝在此影响力有限,只是给予当地土著首领官职,让他们代为统治,杨氏便是宋朝所任命的播州地区首领,尽管宋朝在播州进行了数次行政调整,但杨氏一直是当地的实权派。


南宋末年,西南地区成为蒙宋前线,杨氏还成为抗蒙主力之一。后来看宋朝要不行了,杨氏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接受了元朝的招抚,出任播州安抚使。


当明军进击西南的时候,杨氏再一次发挥站队特长,投降明军,仍为当地土司,控制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

潇河纳凉

夏夜,陪母亲在村里小巷路口纳凉,有邻居女孩拿着水瓶,在路灯下与她爸爸一起拍抖音上很火的瓶子挤水小视频。邻家女孩通过在路灯下,使用矿泉水瓶喷水,带来的那种快乐,感染了所有在外纳凉的人们。


选自《纳凉这件小事》 


夏日时候,听蝉鸣蝈蝈叫,无端会想起许多故事。那些故事,在外婆家的后院里,在黄昏摇动的蒲扇里,在冰冰凉凉的竹席上,在暗下来的星河月夜里。


纳凉,这件很小的事,记录着光阴长河里,一些细碎的美好,一些古老的故事。这些美好,这些故事,在静默里守着日子,随风摇动。


记忆中的孩童时代,人与人总是靠得很近的。即便是炎热的夏,也总是喜欢群聚在里弄、在巷口、在天井、在各家的后院,三五成群,讲一些东家的长、西家的短,讲一些久远时期的神话,讲一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的故事。


在这样的昏昏夜色里,每个人都好似变成了一个博学的才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即便是闲话家常,也能唠出历史的质感。 


「图片欣赏 」



「 光阴不会说话,但故事会 」


看见山西
分享名著,分享生活点滴,分享美图美文,分享育儿成长的心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