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桃园堡村 | 太谷桃园堡村 | 清徐桃园堡村

文摘   2024-10-03 17:58   山西  

古村落,悠远人文历史的积淀,形成其独特的魅力。

古村落,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故事和远人的思念眷恋。

古村落,别具风味的美食,铭刻为几代人的味蕾记忆。

古村落,朴实而多彩,古老而青春,平静而热闹,风从瓦片间吹下,流成一街的时光,可清晰感受历史的朦胧,静谧,醇厚,和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三个桃园堡,村名来源各不同,均有自己荡气回肠的故事,孝义桃园堡,因植物命名;太谷桃园堡,因建筑而更名;清徐桃园堡,因古音“悼园”和“桃园”同音而命名。

 




孝义桃园堡村

孝义古墓(桃园堡村东100米)

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在孝义生活四十多年,娶妻樊家庄村。从幼年起,拜孔子的高足弟子卜子夏为老师,即位后备加尊重。魏文侯在位半个世纪经常请教卜子夏和其两个弟子段干木、田子方,吸收他们过人的学识和谋略,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崇文街道居义村有三贤墓遗址,后来,在新城建设中把这里命名为三贤路,以表达孝义人对三贤的敬仰和纪念。

李悝、吴起、魏文侯皆子夏门人,他们约2500年前均生活在这里。

此子夏即我们熟知的《论语》里面经常见到的,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子夏一生中最高的世俗成就——国君之师。此时正是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学为帝王师,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殊荣,更是整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向往。此时,子夏的声望已然达到了顶峰。在西河设教期间,子夏的弟子很多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包括了三晋法家思想的开创者李悝、战国名将吴起、魏国国相段干木、道家学者田子方、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等。据说,子夏在西河设教期间,授徒三百。这里的三百与孔门弟子三千一样,也是一个虚数,但也足以说明子夏的影响在当时是何等广泛。

桃园堡历史上有保护村庄的高大宽厚的土围墙,东北两个是主要门洞,北门上是五道庙,南门上是关武庙,两庙隔街相望。桃园堡与苏家庄、宋家庄的地土相连,组成了厚重的历史建筑群,这些文化古村落让人流连忘返 





太谷桃园堡村

据太谷桃园堡的村史介绍:桃园堡村原来叫“益母村”,到了清朝初年,在这里建起了三个军事堡垒,即“东堡”“西堡”“北堡”因这三个堡距离非常近,而且居民之间非常友善和睦,就有村民建议要效仿三国时期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样子来表达代代友好的心愿,于是就在三堡之间修了一座“关帝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村子重修堡墙时,这“三堡”就把围墙连到了一起,从远处望过去,这个堡垒的形状就好像一个成熟“桃子”的外形一样,于是,人们就把这“三堡”连在一起的“益母村”,更名叫做了“桃园堡”了。桃园堡村离太谷城三四里,当年是离太谷火车站最近的村子。

当年村里修的关帝庙现在还在,桃园堡村南还有一座清宁寺,它坐南朝北,新建的钟楼、鼓楼与山门一样,庄严而肃穆。清宁寺供奉的神佛是太原盆地一带流传甚广的空王佛。

空王佛在太原盆地非常有名,榆次、介休、清徐等地均流传着空王佛的很多故事,因唐太宗李世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太原公子,所以,空王佛与李家渊源也非常深厚。从太原走出去的李世民,也会用山西的老陈醋与臣子开玩笑,与名臣房玄龄留下了“吃醋”的典故。

在清朝民国年间,桃园堡村是晋商富贾云集的地方,比如像车家、杨家、王家、乔家,无数豪华精美的宅院一座接着一座,其中也包括吴家大院。另外太谷桃园堡村,是武姓人居住的大村,据太谷武志生老师考证桃园堡武氏源自太谷城内二武:太谷城内北大方巷、武家巷和南关西庄武家花园(马岭武和武家崖头属武家花园分支),从侯丝迁移桃园堡居住的属太谷城内北大方巷、武家巷武氏,桃园二队的武氏有柏崖迁移去的,出自哪支脉系无从考证。

在桃园堡,与清宁寺相对的村北,还有古朴的真武庙,真武庙正门两侧,掏有两个佛龛,分别供奉着河神和五道爷。

真武庙前,村民与玉米丰收的合影

现在桃园堡的北面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山西铭贤学校,山西铭贤学校旧址包括太谷县望族孟家花园、教学建筑和宿舍别墅群三个部分。

山西铭贤学校始建于清中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因“教案”赔款,太谷绅士孟儒珍被迫无偿出让北园,被当时太谷基督教公理会所占用,作为安葬被义和团杀死的中外教徒之墓地。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孔祥熙先生留学回国后创办私立铭贤学堂。铭贤学堂历经小学、中学、专科,进一步发展成铭贤学院,开创了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民国十四年(1926年)春孔祥熙去美国,接受欧伯林大学颁赠的法学博士名誉学位,并为铭贤学校募集开办大学部的基金。他很快就募得基金 100余万元,解决了“铭贤”的发展和常年经费的来源。

扩建曲尺形水榭、四明厅、杭氏楼(建于1912年)、田氏楼(建于1923年)、韩氏楼(建于1923年)、亭兰图书馆和嘉桂科学楼(建于1935~1936年)、宿舍别墅群等建筑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陆续建成,占地面积增至约3.5万平方米。1952年,拆除大假山建学校礼堂。“文化大革命”期间,孟家花园内亭坊、长廊、石拱桥、花墙水池皆被拆毁,大树几被伐尽,残留建筑作为学校库房。1987年,拆迁四明厅、迎宾馆、曲尺形水榭,扩建尚德堂、观赏楼及崇圣楼东西厢房,洛阳天景区不复存在。

山西铭贤学校旧址为完整的旧址遗存,呈现出从清代私家园林到中西文化结合的现代教学设施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发展历程。旧址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为研究北方私家园林、中西文化交流、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实证。

1931年秋天,由铭贤学堂主办的首届农产品博览会在铭贤学堂(山西农业大学前身)隆重举行,会上既有本地的出土特农产品的展示,更多的却是铭贤学堂引进的当时最新式的农产品和畜牧养殖的科研成果,其中就有抗旱高产的金皇后玉米,这种玉米是在20年代后期从美国引进的,亩产能达到一千斤以上,经过铭贤学堂的大力推广,金皇后玉米在整个华北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品中,还有从美国引进的细毛羊、奶山羊、来航鸡等等,让参观的人们大开了眼界,博览会结束时,更是评出了许多优质农产品。桃园堡、杨家庄等靠近铭贤学堂的这些村落,因而成为了这些先进农业技术最早的受益区域。

山西农业大学始于1907年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创始人为孔祥熙,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1951年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19年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新的山西农业大学。入选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一所研究应用型大学。

 




清徐桃园堡村

清徐桃园堡村紧邻潇河,是古代太原盆地东山和西山行政的分界处,也是古代太原盆地南北行政的分界处。

清徐桃园堡村,有史记载以来隶属于太原县管辖,在1948年时,桃园堡从太原县划归徐沟县,1952年徐沟和清源两县合并为清徐县,现在的行政区划为:清徐县集义乡桃园堡村。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的县志舆图里面可以看到桃园堡在潇河北面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太原县志》里面的舆图里,可以清晰的看到桃园堡在潇河的南面

桃园堡村流传着一个故事,桃园堡这块地方,原名悼园(方言悼园与桃园的音同),据知情人士口口相传,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国粘罕(当地人对完颜宗翰的称呼)率兵攻宋太原城(北宋时由潘美982年修筑的太原城),金兵围困太原城九个多月,等不来宋军支援的太原城,在守将王禀(当地人叫王总管)和儿子王荀战死后,太原失守,被金军占领。

当夜,王禀尸身被太原军民盗出城外,将王禀尸身藏匿于城南一小树林中,数日后,等事情平息,将其就地进行安葬。知情人在每年九月十三,才会过来悄悄祭奠。这个小树林地处当初的平晋县、榆次县、徐沟县三县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带,又是在树林中,也比较隐蔽,这在当初来说应该算是最佳的场所了。

随后北宋发生了靖康之难,赵构建立了南宋,而北方由金朝统治多年后又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

 多年后,人们就在安葬王禀的地方,用土围了一个园子,方便后人过来祭奠时可以找到,就像当初台骀治之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一样,这片土地的人们为誓死守城的王禀进行祭奠,以慰英魂。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有人问起这园子是哪里的,当地人们都说:“太原人的悼园“,因当地桃园的发音也是“daoyuan“,都觉得这里没有桃树,可能原来种桃园的人不在了,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这里,人们也就把这里的称呼延续下来,叫做桃园,这一片的行政也就在人们的意识中延续下来,桃园村属于太原。明朝时期,大部分村庄都加修了防御的堡,而且各村堡的高度和周长在县志里面都记录的很清楚,但是却没有找到桃园堡的这些数据记载,猜想应该当时桃园堡四周还有很多树林、水圪洞、水草沼泽地天然屏障,或者这个三不管地带居住的人口还并不多。

说起“太原人“,这个称呼,或许就是从这北宋开始才在当地更广泛的流行起来。原来当地人之间介绍会说晋阳的、榆次的、阳邑的、梗阳的、平遥的等,只有住在太原府府城的人才会说,自己是“太原”或者“城里的”。北宋攻北汉,把晋阳城毁了以后,弄了一个平晋县城和太原城,人们很少说自己是平晋县的,但是晋阳城已经毁了,说自己是“晋阳的”也觉得不妥,大家就都默契的说“太原的”,这样称“太原人”的也就更广泛了,也因此在明朝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重修晋阳城时,直接就起名太原县。 到民国时,还在一直沿用太原县。

日子在潇河水的流淌中一天天逝去,原来的王禀悼园具体位置,应该谁也说不清楚,只是桃园堡村建庙之后,庙祝也把岁祀定在了九月十三。在周围寺庙林立的村庄里面,桃园堡只有这么一个二进院寺庙,显得那么孑孑独立,显得那么清幽寂静。

在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他是王禀的后人,曾为王禀补传。《宋史忠义传王禀传补》又作《补家谱忠壮公传》,是近人王国维撰传记。即使是王国维这个年代也还没有能力,去找寻王禀在太原流传的故事。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中国近代学者,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州城。王氏家族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及学人辈出的海宁乡风,对王国维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赐第盐官的王沆,在海宁受到当地人民的长期敬仰。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南书房行走”的工作:1923年春,当时溥仪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按清代惯例,在南书房工作,大都应是进士、翰林以上学问渊博的著名人物,王国维虽只是布衣出身,以他的学识,与杨钟羲、景方、温肃三人同时入南书房工作,有幸得窥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

顾颉刚等人推荐王国维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院长职,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从事《水经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身的学术也更加精进,学术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语语精到,皆出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对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三个桃园堡美食各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美食相近⁋

孝义火烧与清徐火烧和太谷火烧做法不同,孝义面塑也非常出名,孝义柿子是孝义市著名经济林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孝义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之城,古有郑兴“割股奉母”的淳朴孝行和“尉迟恭大义降唐”的感人故事,行孝仗义、包容大气是传承千余年的孝义精神。

孝义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传承千年的稀有剧种皮影、剪纸、木偶、碗碗腔、贾家庄婚俗荣列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谷有很多农产品均是自己当地的特色,并辐射周边,比如:太谷西瓜、太谷壶瓶枣、太谷郎枣、太谷学府星甜糯玉米、太谷六必居酱菜、太谷熏鸽等特色美食,太谷饼更是有至少150余年历史,向来有金太谷的说法。

另外太谷龟龄集御酒以及太谷安宫牛黄丸、定坤丹等多种传统药的制作技艺也驰名中外。太谷形意拳、太谷秧歌、太谷绞活龙等是区域性的、独具特色的娱乐和体育项目,太谷绞活龙与一般舞龙灯不同,绞耍技术要求严,动感强,极具观赏性。

太谷秧歌,最初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伴随着农事活动而传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宋代,民间街头的歌舞娱乐活动称为“闹秧歌”,明代以后这种活动更为盛行,逐渐把说唱、舞蹈、武术、技艺等形式融入“闹秧歌”中,发展成为可表演欣赏的“地秧歌”和“过街秧歌”。

清代时,随着山西商业的巨大发展,便捷的交通和雄厚的金融资本使太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商贸的频繁往来,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发展,在吸收借鉴和融合外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太谷秧歌开始向戏曲化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艺术舞台上的一支地方小戏。

清徐有很多古老的制作工艺,得到了传承,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葡萄酒酿制技艺(炼白葡萄酒)、晋言居醋膏、清徐砖雕、清徐黑陶、清徐彩门楼、清徐葫芦烙画工艺、清徐孟封饼制作工艺、东于架火迎鼓、柳杜旱船艺术、清徐社火节、徐沟背铁棍、集义高跷、沾片子面加工制作技艺、水火熥疗正脊术等;

清徐美食,如果条件允许,地道的当地人肯定会首推沾片子,灌肠,羊肉片儿汤。清徐凉菜也是一个特色,春夏秋冬各种蔬菜均可做成凉菜搭配碳水主食。

石头饼、油糕、糊糊、和子饭、过油肉、烩菜、玉米面煮疙瘩、各种面食等均是太原盆地的主流美食。

看见山西
分享名著,分享生活点滴,分享美图美文,分享育儿成长的心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