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藏,郎酒的品质地标

美食   2024-11-04 15:34   北京  

引言:
“蜀中尽道多佳酿,更数郎酒回味长”,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多个品目的洞藏白酒中,“隐居”赤水河中游深处的郎酒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我国西南山区,大量的天然溶洞发挥着地窖的功能,洞藏老酒也成为许多酒厂的招牌。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郎酒将偶然发现的天然溶洞作为仓库,认为这样既可以满足酒厂扩产需要,也可以节约大笔修建贮酒仓库的资金,更是在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赤水河左岸开辟了上万平方米的贮存空间,看似无心之举,却成就了一段非凡的洞藏传奇。而今天宝洞和地宝洞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然酒库。


天宝洞、地宝洞、仁和洞,构成独具特色的天然贮酒洞群,是大自然馈赠给郎酒的耀世瑰宝。

摄影/周永叙




01
洞天福地,也是贮酒圣地

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喀斯特洞穴很早便与酒结缘。

洞穴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特殊自然空间,其内部黑暗无光,空气交换强度弱,冬暖夏凉,全年基本保持恒温恒湿状态。这样的空间用于贮藏白酒有利于醇、醛、酸、酯的协调平衡。相比地窖、库房藏酒,洞藏可加速白酒的超分子缔合和老熟过程,使酒质更加柔顺醇厚,香味也更浓,洞中藏酒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溶洞形成过程手绘示意图

图源/VCG


在过去几十年里,把洞穴空间作为贮酒库的做法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蔚然成风,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和湖南等喀斯特大省均有。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多个品目的洞藏白酒中,“隐居”赤水河中游深处的郎酒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02
天地宝洞,自然最美的馈赠

二郎镇坐落在赤水河喀斯特 V 型峡谷左岸的二郎滩,受到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影响,这片区域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峰丛与高悬在陡峭山崖上的壮观洞穴群。而这些隐伏在峰丛之间的洞穴群,在千万年以后,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华大地的藏酒妙境。

“天宝洞 · 地宝洞 · 仁和洞”位于四川省南部古蔺县二郎镇蜈蚣崖五老峰半山腰处,其主体为三座形成于侏罗纪的大型石灰岩溶洞,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然贮酒溶洞群。

摄影/胡基权


“天地仁和”三个洞穴中最先被发现的是天宝洞。谈到天宝洞,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邹昭贵,邹先生原是郎酒酒厂的会计,由于母亲病重而亲自上山挖草药,于1969年春在蜈蚣崖的峭壁下发现该溶洞,之后在他多次对该洞进行考察后,最先向酒厂提出了用洞贮酒的建议并很快被欣然采纳。

仁和洞是在继天宝洞、地宝洞之后另外开发利用的天然洞穴。至此,郎酒的贮酒洞穴可谓是“天地仁和”齐备。

镶嵌在赤水河左岸峭壁上的贮酒洞,隐藏在世外桃源里,也让这里的老酒不被打扰静静修炼。图为仁和洞。

摄影/蒋涛


天宝洞位于蜈蚣崖五老峰下,在海拔梯度上介于仁和洞与地宝洞之间,洞口海拔高度约700米,洞口有4—5米高,洞腔阔大,宽度上可容下十余辆卡车并排,最宽处为29.7米,最窄处也可达14.1米。洞穴顶板高度自洞口至洞尾先升后降,犹若拱桥一般,最高处可达9.8米,最低处为5.6米,顶板上突起的几道沿洞穴延伸方向纵向排列的悬吊岩状如龙脊,绵延200余米,因此天宝洞又有“龙形威武”的说法,这种龙脊构造主要是因洞穴形成早期地下暗河的水力侵蚀和溶蚀而成,另外也可能与地壳抬升之后峡谷高空强劲的风力输入有一定关联。天宝洞洞厅中后部有一深约45米的垂直通道直通下方的地宝洞,可见两个洞穴在成因演化上存在很强的水力联系。

(天-地)洞穴手绘图

制  图/赵参 许音音

资料参考/唐玉明等 . 世界最大天然贮酒库 —天地宝洞洞壁微生物研究 . 酿酒 , 2007 (4).


地宝洞位于天地宝洞层状洞穴的最低处,也是这一溶洞群中最先经受水力侵蚀而形成的洞穴,整个洞道自洞口向内呈“S”型展布,洞口较小,洞穴深度为279.9米,最宽处32.1米,最窄处仅9.3米。

仁和洞高悬在崖壁之上,从平面布局来看,整个洞穴通道呈狭长型,犹如三条衔尾而行的鱼。三个溶洞的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为郎酒酿造后的贮存环节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条件,并在西南一带形成了首屈一指的天然贮酒洞群。

天地宝洞的洞壁和陈年老酒酒坛上都积满了厚厚的酒苔,密集排布的酒坛仿佛兵马俑列阵,静静地伫立洞中,这无疑是喀斯特王国送给郎酒最好的礼物,难怪酒界盛传“大自然更爱郎酒”的美誉。


神仙住在天山,郎酒藏在洞中。兵马俑般陈列的酒坛身披厚厚酒苔,历经数十年的时光沉淀,将岁月凝固在酒里。

摄影/王子昂




03
会“呼吸”的天然“酒库”

溶洞适合作为贮酒库得益于它本身的空间以及独有的恒定气候因素。

与外部世界相比,洞穴内部黑暗、潮湿,但是冬暖夏凉,这是因为溶洞本身是会“呼吸”的。溶洞的形成是由于碳酸盐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侵蚀和溶蚀而形成地下空间,洞穴顶板上的节理和裂隙也会由于在土壤层中携带了众多有机酸和二氧化碳的外界降水的不断渗透而逐步变宽,这个过程虽远不及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速度快,但在经历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流水作用后,也足以使洞穴成为一个相对半封闭的地下空间,溶洞正是通过洞口与裂隙这些复杂的通道来完成自身“呼吸”的,当然前提还必须包括洞内外的空气存在气压和温度的差异。空气之间的温度差造成密度差从而形成气流,这也被称作溶洞的“通风效应”。

中国国家地理邀请洞穴专家对天宝洞进行科学考察。

摄影/王子昂


在单一洞口的溶洞中,这种效应也被称为“热对流效应”,而在两个或多个洞口的溶洞中,气温的差异往往导致气流启动垂直运动模式,也即科学家们所说的“烟囱效应”,这种运动模式比一般“热对流效应”所产生的气流速度要大很多,这一现象在郎酒庄园的天地宝洞就可以真切感受到。


天地宝洞从洞穴结构上来讲本身属于一个拥有双洞口的层楼状洞穴系统,地宝洞通过洞穴尾端的垂直通道与天宝洞相连,这有利于从洞口进入的气流将洞内的潮湿空气输送到上方的天宝洞,使得天宝洞也能维持一定的温湿度环境。“通风效应”不仅可以带走潮湿空气和有害气体,始终保持溶洞内部的空气清新;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溶洞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保持溶洞内部的环境稳定,从而亦可保证洞穴贮酒对环境的需求。

图为洞内纵向不同空间位置洞壁微生物含量。

制图/Kiki


据实地监测统计,天宝洞的常年气温介于19—21 ℃之间。洞穴气温的差异直接对空气湿度产生影响,这里空气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介于60%和70%之间。这种独特的洞穴微气候,其实就把天地宝洞变成了一个恒温恒湿的天然库房。这样优越的温湿度条件,非常有利于特定的功能微生物的富集,从而促进郎酒的陈酿老熟过程,而郎酒的陈化过程也变得缓慢且均匀,有利于提升郎酒白酒的品质。

天宝地宝洞内不同季节和空间位置温度监测结果
制图/Kiki



04
洞里乾坤,另一个微妙世界

洞穴里还隐藏着另一个奇妙的微生物世界。洞穴微生物是生活在地下洞穴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群体,洞穴中黑暗、低氧、低温、高湿度的极端环境使得洞穴微生物在生理机制、代谢途径和生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一些洞穴微生物可以通过厌氧呼吸等代谢途径,在缺氧或低氧环境下生存和繁殖。洞穴微生物还具有产生抗生素、酶等独特的生物活性。

科研人员在天宝洞中提取酒坛上的微生物。

摄影/王子昂


漫步在郎酒庄园的天宝洞、地宝洞与仁和洞中,时而被大气磅礴、规模宏伟的酒坛巨阵所震撼,时而又沉醉于弥漫在空气中的醇美酒香。长时间在幽暗洞中“不见天日”,洞壁和陶坛上披着的厚厚的酒苔,就如同是幽远溪涧里娃娃鱼的皮肤,天宝洞与地宝洞狭窄连接处的洞壁上更是长满了青绿色或灰黄色的“绒毛”。这是与陶坛中原酒挥发后凝结而成的物质息息相关的酒苔,酒苔里日积月累了许多有机酸和酯类化合物,其中也不乏数量庞大和种类惊人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一个奇妙的微生物王国。

酒苔是郎酒天地宝洞内最神奇的存在,这些鲜活的小生命以挥发的酒分子为“食物”,同时也深度参与了酒的陈化。

摄影/王子昂


这些酒苔被著名作家苏童生动地形容为“郎酒的皮肤”。酒苔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洞壁上和酒坛上恣意生长,深刻影响了洞内环境,不仅利于酒的呈香物质的生成,还对超分子聚合物缔结过程起到稳定的作用,这样的天然洞藏环境造就了郎酒独特且难以复制的品质。

天地宝洞溶洞群如此优越的微环境与微生态使其成为贮存郎酒的理想场所,也使其成为了天地赐予郎酒的名副其实的瑰宝,正是由于这样的环境,才不断催生出青花郎、红花郎等众多驰名中外的优秀白酒品牌。

在不远的将来,郎酒也将依托天地仁和溶洞群以更傲人的姿态为世人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玉液琼浆。

↑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

本文作者吕小溪,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篇文章图片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郎酒专刊》。


👆

欢迎各位点击关注

也欢迎扫码添加国酒菌微信,加入读者群

入群可以领取多种不定时福利

👇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聚合地理科学、微生物学及行业内专家优势,以独特的视角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揭秘中国美酒产区背后的地理密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