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起源地图-北部欢聚宴

美食   2024-09-06 08:57   北京  


朝霞伴月,马在蒙古包边悠闲地吃草。



引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夜,满月高悬,一家人围坐,赏月、品酒、闲话家常,这美好的画面年复一年地上演。每逢此佳节,华夏大地处处是共庆圆满的美好场景。无酒不成欢、无酒不言庆、无酒不圆满。酒不仅是这些庆祝时刻的必需品,更是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连接着人心。而酒坊文化融汇了传统工艺和人文精神的精髓,不仅生动展现了无数美好的庆祝场景,更将人与人这种情感浓缩并传承下来。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的水井坊,穿越600多年的时光,始终承载着这份美好与庆祝的情怀,见证了一代代人的圆满时刻,让这份情感更加浓郁,正所谓“坊后美酒酿,坊前人情传”。


中秋来临之际,为了追寻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印记和中秋的美好起源,水井坊·第一坊与《中国国家地理》共同绘制了一幅璀璨的《中秋美好起源地图》。这幅地图宛如一幅画卷,带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以美好诗意的方式展现了那份难得的圆满和深厚的情感,让每一处都弥漫着浓郁的美好。


这幅画卷从四川成都的酒坊文化展开。华灯初上,成都的夜空仿佛被欢声笑语点燃,酒坊熙熙攘攘,笑声与酒香交织,一直延续到天亮。这是一幅全民欢饮的“月光会”。来到北方,中秋的画面充满直爽豪迈的氛围,人们骑马追月,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将中秋的圆满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而纯粹的快乐。


在华东的中秋夜幕下,昆曲的旋律悠扬地在虎丘的上空中飘荡,人们杯中的美酒在月光下闪烁,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圆满甜蜜的气息。而在华南,中秋的夜晚被编织成一幅神秘而浪漫的画卷,火龙在夜空中舞动,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欢聚一堂,共庆圆满。


在这幅地图的引领下,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各地中秋的独特习俗,更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份深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对于圆满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跟随这幅《中秋美好起源地图》,共探美好起源,共庆圆满。




中秋,是秋季最美的时节。


其美在于丰足,在于安稳,在于圆满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用“”来形容北方的秋色。他认为北方的秋,像烈酒,像馍馍,像大蟹,像骆驼,色彩深浓,回味隽永。


内蒙古赤峰,坝上秋色。


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略带凛冽,细品之下,却是满口生香,酒香浓郁;质朴无华的馍馍,虽外表平凡,内里却藏着家的温暖与粮食的甘甜;大蟹,不及鲥鱼的柔嫩轻盈,却能把浓厚的鲜甜烙在舌尖;沉默的骆驼,虽不像骏马那样神采飞扬,但驼铃声声,蕴含着悠远绵长的安稳。


大陆性季风气候令中国北方四季分明,形成了春耕秋收的时序节奏。春的萌发,夏的生长,在秋天糅合成丰盛浓厚的质感


北国之秋,浓得化不开的是秋色,更是心头那份沉甸甸的情愫。


天空中,云朵游向了更高远的湛蓝;田野里,谷穗低垂,在风中泛起金色的浪潮;山野间,红叶、黄叶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山峦上铺陈斑斓的油彩;枝头上,柿子悄然变成了红灯笼,遥遥地映入人的眼眸;厨房里,水汽氤氲中又闻到了母亲手熬秋梨的香甜……


此时瓜果丰硕,粮食满仓;虽没有春花烂漫,却有凉风飒爽。人们可以享受收获的喜悦、丰足的踏实、欢聚的浓情、舒展的闲适。


这真是最圆满的时节。


草原上,人们围着篝火欢庆。


人们把美好热闹的节庆活动安排在此时,通过欢聚、宴饮、游乐,与亲朋好友分享积攒已久的喜悦与幸福。


因此,北方的秋,常是浓郁而酣畅的。


在中秋这个最美好的时节,不妨一路向北,去感受秋的圆满与深浓。










骏马追月 绎中秋的极致浪漫




中秋圆月

来自“腾格里”的吉祥


草原无垠,地平线温柔延展,万物归于宁静,唯余纯粹绿意铺展至天边。此刻,一轮圆满的皓月悄然升起,银辉洒满大地,那就是天地间唯一的至美。


内蒙古,兴安盟,月下牧场。


此时,年轻的骑手纵马追月,在满月抛洒的银辉中尽情驰骋。达达的马蹄,在牧人的呼哨中响彻月夜。直追到月亮西沉,牧人们在草原点燃篝火围坐在一起,微光中闪亮的银碗盛满美酒,人们举杯畅饮,让欢聚的笑声抵达云霄。他们在追逐美丽的月亮,也在追求生活的美好。


这就是蒙古族在中秋时特有的佳节习俗——“追月”。


黄昏时刻,为追月做准备的骑士。


在蒙古族人的信仰中,美丽圆满的月亮是吉祥的象征


蒙古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广袤的草原,这里气候冬长夏短,干旱且多变。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绕不开对自然的深刻依赖,形成了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物侯的崇拜,他们称之为“腾格里”。


在腾格里信仰的体系中,蒙古族人把月亮称为大皇帝。13世纪的旅行家威廉·鲁不鲁乞在《东游记》中记载,“当天空出现新月或月圆时,他们(蒙古人)便着手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新的事情……并向它下跪祈祷。”


古人认为,中秋这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满的。这是因为中秋节时,月亮处于近地点附近,这使得月亮看起来更大更亮。


内蒙古,乌兰布统,湖面映月。


对于草原上的牧人们来说,中秋的圆月,也代表了美好与圆满的收获。每年9月—10月的金秋,草原牧人迎来了丰收。牛、羊、马群在夏季饱食丰沛的水草,到了秋天膘肥体壮;母畜在此时生下幼犊,畜群又一次壮大。


因此,每逢中秋佳节,牧人们用最好的肉食、奶食、美酒献给月亮,与家人团聚赏月,蒙古包中溢出浓浓温情。而跨上骏马追赶月亮,更表达了他们对月亮的崇拜与感激。牧人们相信,向着圆月奔跑,就会与圆满而美好的生活不期而遇


草原牧人打马追月。
效果图由AI绘制



从走镖骑到追月

千百年来向美前行


历史上,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元代,也十分重视中秋节。在元代宫廷中,皇室贵族延续了中秋传统,并将中秋节定为“国制”。


其实,元代宫廷的中秋节,大部分也是在草原上度过的。


元代有两都巡幸制,每年皇帝在元大都与位于滦河上游的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来回巡驻。皇帝每年农历四月前往上都,度过九月返回大都,因此元代宫廷多在上都过中秋。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元朝皇帝忽必烈和皇后察必塑像。


至正年间(1341~1370),元顺帝在上都修建穆清阁。中秋节时,元顺帝与群臣在阁中宴饮赏乐。这处楼阁,因地势环抱皇城,被称为“天下第一胜景”。


或许是因为草原的天远地阔,造就了草原民族心随天地的豪爽与浪漫,他们对于节日的庆祝,往往更加酣畅尽情。


元代宫廷的大宴,其间不仅有豪饮狂欢,还有摔跤、赛马等竞技娱乐项目。


蒙古族骑手精彩的马术竞技。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男儿三艺。元代建立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赛马被带到中原地区,同时借鉴了汉族赛龙舟、马球、蹴鞠等竞技体育的经验,创立了元代宫廷走骠骑


内蒙古,锡林浩特,那达慕赛马。


这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马术技能。据记载,走镖骑时,一人骑马执旗在前,接着两人骑马相继而出,在马上展示技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腾踯蹻捷”。


受宫廷走骠骑长期开展的影响,赛马逐渐成为元代官方集会、宫廷饮宴中的主要表演内容


元朝采取“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国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蒙古族适龄男子都受到了有计划有组织的骑射训练,从而使蒙古族的骑马运动得到普及和发展。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举办盛大的白马节。


到元、明时期,赛马、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男子三项竞技”为“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在元朝时那达慕己经在蒙古草原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


从元代到清代,赛马走向了更加制度化的发展。清廷借敖包祭祀、蒙古各部会盟之际,以蒙古族赛马、摔跤等传统竞技活动作为纽带,加强蒙古族和满族的联系,得到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木兰秋狝”的“塞宴四事”活动中,蒙古族童子赛马就是主要的表演内容之一。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龙纹金马鞍饰(元代),皇族战马鞍鞯上的黄金饰品。


清代中期以后,赛马比赛的规则制度日臻完善,制定了一系列流程、注意事项、比赛规则等,蒙古族赛马开始步入制度化发展轨道。


也许是受宫廷大宴赛马表演及草原敖包赛马传统的影响,中秋节跑马追月的传统也逐渐在蒙古族牧民间流传开来。


在赛马中,人们拼搏奋发,追求美好的结果和优胜的奖励;跑马追月,人们跨上骏马,向往美好与圆满。虽然形式不同,但千百年来,马背上的民族,永远都在向美前行。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无量寺内的白马壁画。


在元代,举凡宫中大宴,酒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酒是大宴之前祭祀天地必不可少的供奉之物。比如中秋节宴席开始之前,要用精致的金银酒器盛满美酒,抛洒天地,随后宴席才能正式开始。(熊梦祥,《析津志》)酒同样是元代宫廷宴会仪式与娱乐的中介。《马可波罗行纪》记载道:“大汗饮时,众乐皆作,乐器无数。”


从宫廷宴席走镖骑衍生出的赛马,也离不开酒的助兴


赛马前仍要用美酒祭祀天地。在民国期间的一次“那达慕”大会上,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盟长与各蒙古王公等,须先献酒并祝词,才开始“观赛马”。在比赛结束之后,获得冠军的赛马十分惹人注目。人们要在马头、马身洒酒或鲜奶以示庆贺


此时,他们心中热烈的欢愉,以及对一马当先的赞赏,也只有酒能表达了。


内蒙古包头,蒙古族姑娘用美酒迎接远方宾朋。





北京

且酒且肉 体验最香浓的中秋滋味



感受了草原上的豪饮,也不能错过另外一种源于游牧文化的“食尚”——涮羊肉


如果说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豪饮,是独属于草原民族的酣畅;那么四九城中的涮羊肉,则融合了草原食俗、宫廷御膳、京城风尚的特色,既能畅快地朵颐,又有蕴藉的深意。


一顿温暖的涮羊肉是合家欢的不二之选。


涮羊肉与北方的秋天是黄金搭档。


北方普遍有贴秋膘的习俗。立秋之后,人们苦了一个夏天,这时往往会安排一场酒肉暖身,以抵御渐寒的秋风。而此时,草原上的牛羊被丰美的水草养了一个夏天,进入肉质最为鲜美的时期,只用清水就能沸腾出丰腴的香气。


尤其是在中秋佳节,热腾腾的火锅特别适合阖家团聚的时刻。一群人围坐,被鲜香热气笼罩,人与人的相聚,也变得更加温热柔软


这是一道与佳节的美好氛围高度适配的美食。不仅是因为它的热络温暖;还因为,如果我们回溯它的起源与发展,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对圆满人生的祝福和期盼


鲜美的羊肉,只用清水就能沸腾出丰腴的香气。



中秋时节的热锅子

寓意吉祥美好


紫铜锅被炭火烤的滚烫,锅中鲜汤沸腾。夹起一箸薄如纸片的羊肉,沸汤中汆烫数秒即熟。肉片入口柔嫩若无物,香气却满溢口腔。


吃涮羊肉,一定不能少了酒,尤其以香气浓郁、风味热烈的蒸馏酒最佳。吃一口肥嫩的羊肉,佐一口热辣的烧酒,羊肉的丰腴与酒的爽利,在唇齿间碰撞;肉的脂香与酒的醇香,复合出更令人沉醉的味蕾体验。


吃一口肥嫩的羊肉,佐一口热辣的烧酒,羊肉的丰腴与酒的爽利,在唇齿间碰撞。


这种且酒且肉的吃法,颇具游牧民族食风。而涮羊肉的起源,确实与其有关。


提起涮羊肉的由来,许多人会将其与元世祖忽必烈联系在一起。传说,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人困马乏,便驻军休整。他想起了家乡的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此时,探马来报敌军大队将至。清炖羊肉等不及了,厨师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撤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大帅。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翻身上马英勇迎敌,结果大胜。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忽必烈钦点的宫廷美食。


不过,据饮食文化学者吴正格考证,这个涮羊肉助力杀敌的故事,应是发生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身上,被记录在《大辽国史话》中。他还提到,内蒙古敖汉旗一座辽代墓葬的木椁上,绘有三个契丹人围坐涮火锅的情形,来佐证涮火锅是契丹人的发明,后来的蒙古人、女真人、满人的火锅吃法,是向契丹人学的。


郎世宁所作《乾隆射猎聚餐图》(局部)。


无论哪种说法为实,我们都能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在涮羊肉身上寄托了旗开得胜的好意兆。说明这是一种受到欢迎且寓意美好的食物


而真正让涮羊肉“走红”,还得归功于乾隆皇帝


在清代,火锅是宫廷御膳席间的“常客”。乾隆是一位资深火锅爱好者。据研究者统计,在乾隆五十四年,他一年吃了200多次火锅。


在中秋节期间,温热的火锅颇受皇帝喜爱。以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到九月间的御膳为例,共上各类火锅20多种,60多次,包括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


他不但自己爱吃,也爱带大伙儿跟他一起吃。这就不得不提乾嘉年间宫中办的几次千叟宴


千叟宴御赐养老银牌(嘉庆元年,1796)。


乾隆五十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乾隆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传说乾隆当场还为一位141岁的老人做了一联绝对:“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当时宴席上的主馔就是涮火锅,以羊肉片和猪肉片为主,加上其它荤菜和小菜,与今天我们吃到的涮羊肉十分接近。根据御茶膳坊的底档记载,在乾隆禅位于嘉庆那年的千叟宴上,800多桌宴席,共用了1500多只火锅。


这几次千叟宴,等于为涮火锅打了御牌广告,并经赴宴人的传播,在各地官场和坊间引起热议。清宫中饮食火锅的习俗也由宫廷影响到官府以及民间,流传开来。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清代掐丝珐琅花卉纹火锅。



涮羊肉与烧酒

致敬圆满人生


涮火锅与烧酒的搭配,大概也是源于宫中的美食风尚


清代宫廷中的宴席用酒一般有数种,包括烧酒、黄酒、乳酒、甜酒等。康熙朝《大清会典》记载:“凡大小筵席应用甜酒、乳酒、烧酒、黄酒,俱照礼部来文,如数办送。”由此可知,康熙年前的筵宴是各种酒混用。


虽然在关于乾隆年间千叟宴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记录宴席用的哪种酒,但由此推之,应也是包括烧酒在内的不同酒种。所以宫中很可能有火锅配烧酒的饮食传统。


乾隆御制金爵杯。


乾隆及其之后,民间的烧酒坊十分繁荣,酒楼、酒馆、酒坊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宫中也要向民间采买烧酒。当时京中酒肆颇多,《京琐记》云:“酒行在崇文门外,向来为二十家,皆领有商帖者,凡京东、西烧锅所出之酒皆集于是……”


从清宫中流传出的涮羊肉,遇上烧酒繁荣的时代。它们的相遇,颇有些历史的因缘际会。


北京,从景山眺望故宫。


在千叟宴上,酒是一种很重要的“使者”,传达出养老尊贤的意义。


康熙年间也举办过千叟宴,康熙帝命诸王以下、宗室子孙中20岁以下10岁以上者六七十人,为耆老们执杯侍酒。而在嘉庆元年的千叟宴上,乾隆皇帝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


这其实是对自周文王起“正齿位,序人伦,敬老重贤”的“乡饮酒礼”的延续。这些长寿老人,要么在官场上身居高位,要么在乡邻之间德高望重。热腾腾的火锅,礼敬的美酒,其实是人们对贤者的敬仰,也是对其圆满人生的渴慕和期盼


如今在全国许多地区仍保留的村宴传统,就带有“乡饮酒礼”的色彩。


在这样的圆满时刻,唯有香醇浓郁的美酒,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美好深意


自元代以来,蒸馏酒技术成熟,并逐渐推广。至明、清、民国时期,蒸馏酒更为盛行,成为宴席的主角,也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物。由此便催生了繁荣的酒坊文化。


如今,最能体现酒坊文化魅力的,非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莫属。


满月从成都金融城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处升起。
摄影/张翔升


水井街酒坊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前店后坊式的古代酿酒作坊,距今已有600多年。


历史上的水井街,西南是东门码头,东边是锦官驿,即监造检验蜀锦的官衙所在地。周边的商铺、酒楼、茶肆、旅店林立,是成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中秋佳节,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犹如一幅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



前店后坊的格局,既能满足酿酒的生产需要,也能为酒客们提供一个休闲饮乐的空间。水井街酒坊遗址出土了大量饮酒器和盛酒器的瓷片和陶片, 其中一只精致的青花牛眼小盅颇为引人注目。小盅外壁装饰三条游动的小鱼,别具一番匠心。这件精致的饮酒器,自然是给在前店的客人使用的。透过这一只酒盅,我们或可想象古人在此饮酒时的闲逸


水井街酒坊遗址俯瞰图。


那时水井街酒坊的前店里,一定坐满了来游玩赏景的文人、驿站的吏卒、经营川酒生意的商人。他们推杯换盏,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美酒消遣,还是亲友节日相聚的欢饮,亦或是生意谈成后的庆祝,每一个难能可贵的重要时刻,都在水井街酒坊中得以见证。水井街酒坊承载着这份浓郁的情感,穿越古今。


如今走在水井街,空气中仍然浮动着600多年前的浓郁酒香。


用这凝聚600年时光芬芳的水井坊,为中秋下酒,方能品得出欢聚时的美好深味


本文创作团队:
撰  稿:秋荻
制  图:Abner
部分供图:水井坊、视觉中国、FOTOE



👆
欢迎各位点击关注
也欢迎扫码添加国酒菌微信,加入读者群
入群可以领取多种不定时福利
👇



往期精彩回顾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聚合地理科学、微生物学及行业内专家优势,以独特的视角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揭秘中国美酒产区背后的地理密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