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酒:这届文青怎么专爱“自讨苦吃”?

美食   2024-06-09 17:49   四川  


苦艾酒极盛时期巴黎苦艾酒的海报广告。

图源/来自网络


苦味,总会被和药物、病痛联想到一起,但与此同时,人也很矛盾,因为最受人欢迎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都是苦的。

苦艾酒(Absinthe),将苦味进一步演绎,让“逐苦之夫”们对它的迷恋也更深一分。

瑞士油画艺术家古斯塔夫·波兹奇(Gustave Poetzsch)于1905年绘制的《饮苦艾酒的优雅女人》尽显上流,但其实在当时的欧洲,苦艾酒已经几乎成为全阶级的嗜好品。

图源/来自网络


一般来说,钟情苦味的人往往居住在炎热地区,以苦味为清热解毒功效的信号,如岭南地区嗜食苦瓜(凉瓜)即是一例。但苦艾酒却正相反,这种“小苦水儿”的流行主要在中高纬度地区

眼下端午来临在即,但苦艾酒并不能与端午时采艾浸酒制成的“艾酒”混为一谈,两者虽然不约而同地以“蒿子秆儿泡酒”的方式演绎着药酒的角色,但从具体原料到口味都有本质的区别。

一种苦苦的小绿水儿,是很多人对苦艾酒的第一印象。

艾酒的艾是菊科蒿属的Artemisia argyi),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分析报道,艾蒿(野生种)与蕲艾(艾的栽培品种)挥发油中的成分基本一致,均含有乙酸乙酯(acetate ester)、1,8-桉叶油素、水合莰烯(camphene hydrote)、樟脑、龙脑(borneol)等,另外艾蒿含蒿酮,而蕲艾含侧柏酮(见于《云南植物研究》,1985)。药理分析显示该挥发油对多种霉菌、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平喘镇咳作用。

苦艾酒的苦艾是同属于蒿属的中亚苦蒿Artemisia absinthium),和艾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艾是一(二)回羽状深裂或半裂,中亚苦蒿则是二回羽状全裂,看起来更细碎。


艾和苦艾的形态对比。中亚苦蒿的种加词absinthium和苦艾酒的原词Absinthe直接相关。


二者也有明显的口味区别,人们饮艾酒主要是表达治百病招百福祛百毒的文化诉求,对工艺和口味没有太多追求,而苦艾酒却将味道表达得更直接和丰富,要苦,但要好喝的苦——能让人在嗅闻时感知到直观的甘草气息,一同而来的还有茴香和茴芹气味,又似乎有清新的青柠气味隐藏其中,仿佛各国的草药正在比着赛地释放药香。一饮入喉,则立刻化为薄荷的清凉感,扎实的苦味和茴香味如重锤般令人印象深刻,极厚重的草药味轻抚已微麻战栗的舌头,稍有回甘。




感觉像“成簇的郁金香拥挤着自脚边擦过”,这是诗人王尔德对饮用苦艾酒的描述。他认为苦艾酒比任何酒都更有劲儿,因为苦艾酒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有一点点致幻的作用,往往能够诱导出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

最初人们认为形成这种迷醉幻境的,是苦艾,即中亚苦蒿叶中含有的β-侧柏酮(β-Thujone)。1975年《自然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认为这种萜类化合物能“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普通感受器交互作用,而产生拟精神病药的药效”。但这一理论在24年后被驳倒,因为人们发现当年侧柏酮在苦艾酒中的含量并不足以达到致幻效果,45%以上的高酒精度更可能是其致幻的主要真实原因。此外,有部分不良商家制作的苦艾酒中含有铜盐、锌、三氯化锑、苯胺染料、甲醇等有毒物质,这更使得人们饮用苦艾酒之后的精神体验偏向于负面,法国作家于斯曼对苦艾酒有“令人反感的黄铜味”的形容也可以侧面辅证这一点

瑞典现代派画家托尼曼(A. G. Törneman)于1902年绘制的《苦艾酒》,极形象地反映出苦艾酒能令幻境与现实交织的特性。
图源/来自网络

事实上,中亚苦蒿本身可以全草入药,起消炎健胃驱虫之药效,有着悠久的药用史。不仅在欧洲和中亚等地区常被用于治疗肝炎、消化不良、胃痛、贫血和厌食,在我国新疆,它也被视作一种草药,用于治疗湿疹疮疖、关节炎、蛔虫等病,并收录于卫生部颁布的《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新华本草纲要》介绍其叶和花枝味苦,性寒,有毒,有清热燥湿健胃的功能。有说法认为与莳萝(Anethum graveolens,也称洋茴香)同用可以部分抵消其引起头痛的副作用。

天山准静止锋笼罩下的新疆天山北部的海拔1100—1500米地区的山坡、草原、野果林、林缘、灌丛地等是我国最容易找到中亚苦蒿的地方,如图中的江布拉克草原。这种蒿是北温带广布种,亚洲中部或中西部地区的伊朗、阿富汗、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苏联(中亚、高加索、西伯利亚西部)、欧洲各国、非洲北部及西北部、北美洲的加拿大与美国东部都有分布,在我国其他少数城市也有栽培。

现代药理研究也已经表明,曾被神化为致幻魔药的苦艾其实反而具有抗菌、抗氧化、护肝、保护神经和抗抑郁等活性,是不可多得的治病良药。





苦艾酒配方复杂,其中构成香气主体的三味原料茴芹Pimpinella anisum)、茴香Foeniculum vulgare)、苦艾被称为“圣三一”,另也有配方使用八角(Illicium verum,富含八角茴香油)、西北蒿(Artemisia pontica)、香蜂花(Melissa officinalis,富含以柠檬醛为主要成分的芳香油)、神香草(Hyssopus officinalis,富含芳香油)、肉豆蔻等植物,总的药草种类数可以达到9—21种,这些药草的天然色素和芳香油可以使酒液碧绿且芳香浓郁,口感清淡而稍带苦味。在台湾,Absinthe被直接音译为“艾碧斯”,而有的地区则是将其译为“艾苦酒”。 


制作苦艾酒采用类似蒸馏金酒的方法,先把草药在蒸馏酒精中进行浸渍再蒸馏,随后是关键的自然着色过程——在蒸馏液中二次浸渍神香草等草药,浸渍时间可长达6周,正是从这些草药中提取的叶绿素赋予苦艾酒著名的淡绿色或鹅黄、草黄、黄绿、栗黄、褐黄、土黄、孔雀绿等相近的植物色。

苦艾酒的颜色并不固定,而是取决于它的生产方法。如果单纯把药草和蒸馏酒精一起再蒸馏,不进行二次浸渍,苦艾酒就是透明的——瑞士苦艾酒通常以这种方法制作。如果后续浸泡时使用玫瑰花瓣等本身就是红色的草药时,苦艾酒也可以做成红色,被称为Rouge。简言之,泡的植物含有什么可溶的天然色素,泡出来的苦艾酒就可以是什么色。另也有较劣质的冷浸法苦艾酒,浸泡药草后不再通过蒸馏除苦,导致制成后苦味极重——这种生产方法在瑞士被严格禁止使用。

法国、瑞士、西班牙、捷克为苦艾酒的四大产地,图中配色均出于对各国代表性酒款的印象化提炼,并未完整囊括所有配色。捷克苦艾酒极少含茴香成分,使用人工色素调制成绿色,也有蓝绿色、黑色、红色、棕黄色。西班牙苦艾酒也使用工业色素调配,主要是草绿色。法国苦艾酒(Verte)为天然叶绿素氧化的黄绿、棕黄或浅金色,这类由于陈年而自然变化形成的颜色也被称为“枯叶(feuille morte)”,瑞士一般为无色的白苦艾酒(Blanche)。



最初在18世纪末的瑞士,一位法籍医生为病人设计了一款淡绿色的药酒,含有苦艾、茴芹、神香草和不同量的其他常用药草,成为苦艾酒的雏形。随后苦艾酒流传到法国巴黎,趁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肆虐使法国葡萄酒稀缺之际,以替代品姿态迅速风靡成为文艺名流的心头挚爱。这些文青们坚信手里荧荧的绿酒可以成为自己灵感的缪斯,帮助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高更甚至向梵高安利说:“这是唯一适合艺术家喝的东西。” 

毕加索《喝苦艾酒的女人》,创作于1901年秋天第二次来到巴黎之时。
图源/来自网络

此时的苦艾酒与其说是“西方版竹叶青酒”,倒不如说更像是西方版“五石散”,因为在当时,仿佛不喝点儿苦艾酒都不配谈创作,不配在文艺圈儿混。王尔德、高更、梵高、毕加索、海明威、马奈等文学家和画家都纷纷决然让思维跃入这一杯杯碧绿的涟漪,再涂抹成无限浓烈的作品传世。

在印象派画家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的名画《布瓦洛先生在咖啡馆》中,桌面上便赫然摆放着一杯苦艾酒。被称作“蒙马特情人”的罗特列克当时几乎天天去一家叫“米尔里法东”的咖啡馆,并以艺术家的目光观察和记录下19世纪末巴黎蒙马特区的一切风情轶事。罗特列克还专门研究了一款名叫“大地震”的鸡尾酒,配方就是苦艾酒和干邑混合。
图源/来自网络

“绿色时刻(L'heure verte)”,开始成为下午5点的昵称,因为这正是酒馆里开始坐满品味苦艾酒的人的时刻。

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苦艾酒以“绿色缪斯”的身份激发了欧洲艺术家们在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派艺术领域的疯狂创作,似乎只有法国诗人缪塞似乎是一个反例,这位少年天才自从沉迷苦艾酒之后,作品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图源/来自网络

在这些“城爱玩儿”的名流逸士手中,苦艾酒的备酒和饮用已不啻于一场隆重的仪式——

选用短身广口的专用玻璃杯,其上摆放一个特别设计的带有开孔或开槽的苦艾酒匙(漏勺),用于盛放方糖。

一种名为“苦艾冰泉”或“喷泉(Fountain)”的有滴水喷嘴龙头的水缸被专门设计来匹配向方糖滴注冰水的程序。

用冰水浇淋方糖,使酒精与水相溶,而源自茴芹、茴香、八角的精油成分不易溶于水,便析出成为“悬乳(louche)”,使酒液形成类似于欧珀(蛋白石)的浅色调外观,草药香气也随之四溢。三到五份冰水配一份苦艾酒,这就是苦艾酒的法式饮法

图源/来自网络


在优雅和迷幻的双重标签下,苦艾酒最终由小小的蚜虫助力,一度在欧洲文艺界掀起了巨大的绿色飓风。不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到了20世纪初,苦艾酒因被认为有过于泛滥的致幻体验而一度在多国遭禁,茴香酒成为其替代品。后因产生副作用的主要成分侧柏酮的含量得到规范控制,欧盟于20世纪80年代宣布为苦艾酒解禁,不是欧盟成员国的瑞士也在2004年宣布于次年解除苦艾酒禁令。



经过百年禁绝,通晓传统苦艾酒生产工艺和技法的人已几乎难寻,市场上现在所销售的苦艾酒也更多采用波西米亚式制法(成品被称为“Absinth”,区别于传统苦艾酒的“Absinthe”),普遍用色素和香精来调配至需要的青翠颜色和特征性味道,大失原貌。

但我们仍能找到一些品质优秀的苦艾酒来品尝。

苦艾酒极盛时期的广告。
图源/来自网络

一般认为,法式苦艾酒是“优质”的代名词,尽管并不绝对。原因在于法国苦艾酒的颜色和香气常源自天然植物,而非人工色素调配,而且经过陈年储藏,往往呈现自然迷人的琥珀色,让人看出时间的痕迹。

La Fée Parisienne(拉斐巴黎客)苦艾酒是根据19世纪的配方使用9种不同的草药制成的,包括茴香、香蜂草、薄荷和芫荽等。酒精度高达68%,更正宗的口味使很多国际明星都成为这款苦艾酒的忠实拥趸。

马男波杰克到酒吧喝的就是这款La Fée Parisienne苦艾酒。
图及以下三图图源/来自网络

产自法国著名的苦艾酒之乡Fougerolles(富格罗尔)的Lemercier系列在市场和酒类大赛中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例如这款Absinthe Lemercier 72% Amer,较为透明的绿色酒液中蕴含着复杂的草本气息,细品可以品味出明媚的花香和宜人的木质香气。尽管高达72%的酒精度有点令人生畏,但加入冰水稀释成淡黄色不透明之后,再入口就只会被其浓厚扑鼻的香气吸引,尤其可以尝试佐以黑巧克力,会激发出更多的味觉乐趣。


被昵称为“柯蓝”的La Clandestine苦艾酒也是一款不错的选择,它曾两次获得瑞士的金匙奖(相当于苦艾酒中的奥斯卡)。口感高级、气味清香、宛如召唤云雾的调制效果,都是这款苦艾酒的好评关键词。


无色并不是瑞士苦艾酒的专利,法国这款La Maison Fontaine Absinthe Blanche芳泉苦艾酒有白、绿、红三种款式,其中以芳泉白最受欢迎。它融合了15种草药的清新气味,茴香味尤为明显,适合对苦艾酒抱有强烈好奇心的入门者品味。


上面我们推荐了4款较有特点的苦艾酒,接下来不妨对比一下,找到属于你独爱的一款,用方糖和冰水去唤醒它的充沛香气,再从冰爽的苦意中回味甘甜。如果需要准确地计量比例,可以选用一种带有泡状突起的名为“Pontarlier Reservoir”的小酒杯。是初次尝试法式饮法的话,还可以向苦艾酒中加入含薄荷或薄荷糖浆的冰水,以此增强它的芳香口味,削弱过于强烈的甘草味。

冰水稀释后的苦艾酒往往呈现类似蛋白石的外观。

苦艾酒的饮法不唯一,比法式饮法更狂野的波希米亚(Bohemeian)饮法是将酒匙上的方糖燃烧,待其融化将火焰引到下方的苦艾酒,再加水扑灭饮用。此法使用的捷克式苦艾酒中很少含有茴香、茴芹成分,所以与水混合时相对不易产生悬乳效果。苦艾酒的酒精度本就颇高,一种瓶子绘有骷髅头图案的德国苦艾酒则更是酒精度高达89.9%,正适合于这样以点燃后欣赏火焰为乐趣。

除了这两种最流行的饮法和直接纯饮,俄罗斯版的时尚杂志《Vogue》还另外记载了一种苦艾酒的调制方式:“先在杯中装上糖水,再在糖水之上倒入苦艾酒。用勺从上而下地轻轻搅拌调和,好的苦艾酒会在杯子内壁上显现出乳白色,同时绽放出极丰富的诱人香气,这种绝无仅有的香气就是品质的证明。”这样的喝法也一直被沿用。

苦艾酒的复杂香气是如此受人追捧,以至于有相当多的香水设计以之为灵感素材,图为其中一款苦艾酒风味香水的宣传图。
图源/来自网络

一口品下调好的苦艾酒,可以感受到糖的甜,如婴儿初尝世间,是宁静与安详的纯真印记;酒的苦,则似岁月长河中的风雨洗礼,镌刻着生活的创痛与深沉的省思;而冰的凉,正像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冷静,提醒我们在喧嚣世界中保持淡然的清醒。一口苦艾酒入喉,仿佛有个遥远的呼唤,穿越千山万水,只为在某一刻触动你的味蕾,提醒你人生之百味,缺一不可。


本文创作团队:
策  划:梦遥
撰      稿:葡萄风
图片编辑:Phil、葡萄
制      图:Phil
部分供图:植物智、VCG

👆

欢迎各位点击关注

也欢迎扫码添加国酒菌微信,加入读者群

入群可以领取多种不定时福利

👇


往期精彩回顾



感谢您的分享、点赞和在看!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聚合地理科学、微生物学及行业内专家优势,以独特的视角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揭秘中国美酒产区背后的地理密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