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春X中国国家地理:以水之名,共见万物

美食   2024-09-20 16:00   北京  
2024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之「九寨水源探秘之旅」


2003年9月,封面上写着“上帝为什么造四川”的中国国家地理【四川专辑】面世,它后来常被提及,因为它凭借一己之力,为杂志带来了6万册的销售增量。


看来不仅是上帝,人间果然也是偏爱四川的。


写四川,就离不开四川的山与川,大山高耸,大河奔流,山护佑着四川,水滋养着四川。山与川,给了四川生动的躯干与脉搏,给了它丰饶,也给了它因为丰饶而安逸的姿态。


这期杂志写岷江的一文中,有一段我很喜欢的描述:“大河源于青山雪峰,青山得河流的围绕而更见雄奇妩媚,而人类便生息在这青山绿水间,逐水草而居,傍青山而眠。”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迹与发展,无不与河流相伴相生。巴蜀大地,也不例外。


像枝脉一样铺展于成都平原之上的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滋育了“天府沃土”,成就了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水成就生命,也成就着由这些生命孕育的文化,酒文化便是这其中之一。

常言“水为酒之血”。无水难成酒,在水的给养下,酒文化才能千百年来,在人类一代代的兴替中,如流水一般见证岁月悠长,酒香才能在巴蜀大地之上经久不散。

所以,2024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的第三程,为了致敬千年来冰川雪水的滋养,便以水为题,带着寻访极致之水的一颗诚心,走向川蜀的水之明珠——九寨沟,开启了一场「九寨水源探秘之旅」。

本着对水育万物的敬意和对极致纯净之水的追寻,2024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的第三程——“九寨水源探秘”之旅,走向岷江源头,走进旖丽如梦、极致纯净的九寨,用眼睛与一颗向往纯净的心,亲吻文明生发的源头。

  • 水 育四川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冲积平原,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连缀而成。没有水,世上便没有成都平原;没有河流纵横,降雨丰沛,便没有“天府”的沃土千里,物阜民丰。


全长735公里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旧有汶水、汉江、都江、导江、蜀江等名称。

像不少大河一样,岷江也有着并行不悖的双源头。东源为流经川主寺的漳金河,起于分水岭海拔3727米的弓杠岭南麓的板隆沟,西源为流经黄胜关的羊洞河,起于分水岭海拔4610米的郎架岭。

两河在松潘元坝乡虹桥关汇合,成为岷江的主源头,然后穿越崇山峻岭,来到地势和缓的成都平原。

但岷江不是一条自古就“温顺”的河流,相反的,它的汹涌之势曾屡次将这片丰沃的土地变成一片泽国。

直到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本着“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目的,兴修了大名鼎鼎的都江堰,岷江狂野不羁的性格才得以被驯化。自此,成都平原实现了优渥丰厚、水旱从人。


岷江是造就成都平原“天府”声名的幕后之手,大河千年奔流,馈赠给这片土地物阜民丰,守护着“安逸”的基石。图为剑南春环球文化之旅的队员们在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合影留念。

岷江如母亲般的泽被之功,是不言自明的。【四川专辑】中对岷江有一段饱含深情的描述:“她从仙境般的阿坝州走来,向物产丰饶的成都平原而去,一路穿山越岭,奔向大海,她造就了泽被千古的都江堰,留下了奇异瑰丽的远古文明三星堆,养育了沿河两岸逐其而居的人民……她的惠泽之功,无论用怎样的言语表彰都不过分。”

除了岷江,默默哺育成都平原还有另一位大河母亲,她就是沱江。


发源于九顶山南麓的沱江,上源为三条河流,东源绵远河(全长180公里)、中源石亭江(全长141公里)和西源湔江(全长139公里),它们在金堂县赵镇附近汇合,形成沱江的主干流。


沱江源头的活水还来源于清白江和毗河,此外,沱江还与岷江流域的水网交织,所以沱江里还淌着岷江的水。对于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它,有人用了一个很贴切的形容:它是“一条混血的江”。


虽然沱江是个混合了多条血脉的混血儿,但由于绵远河的长度最长,于是就把它定为了沱江的正源。

剑南春所在的绵竹市是一座备受水泽润的城市,河流均属沱江水系,绵远河、马尾河、龙蟒河、射水河、白水河、石亭河,一字排开由西北向东南而去,无数地下暗河潜流暗涌,数百眼清泉点缀于高山、平原之上。


“蜀中有仙山,九顶称一绝。”如果说大家还沉浸在成都空气透度高时的雪山带,不如也来绵竹看看。不同于成都仿若海市蜃楼般的遥远,绵竹的雪山就像是这座城市的背景板,有种近到“贴脸”的不真实感。

位于四川盆地和西北高原交接处的九顶山,群峰圣洁巍峨,冰雪融水经过十几年的层层渗透,到达距今238万年前的冰川时代地层,在经过古老岩层漫长的淋溶渗滤之后,汇聚成一条如宝藏般的水脉,深藏于绵竹大地,滋养着绵竹的美酒千年。

水是流淌在酒里的血液,水,不仅为酿酒提供了必要的原料,美酒的酿造也离不开好水的加持。受到极致纯净之水千载滋养的剑南春,自然最能体会其中的惠泽之恩。可以说,正是这份对于极致之水的浓情厚谊与守护之心,促成了本次的文化寻访之旅。

  • 水 育九寨


女神沃洛瑟嫫不慎打碎了男神达戈赠与她的用风月磨成的定情宝镜,碎片散落山间,化作了九寨沟一百多个晶莹剔透的海子……


九寨沟不缺如梦如幻的风景,更不缺满怀爱意与勇敢的传说,它们将九寨的山和水用浪漫与崇高包裹,成就不朽的“神奇”。


《南坪风土志•翠海》中记载:“羊峒番部内,海峡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其中的“羊峒”为九寨沟古称。无论去多少次,每次走在九寨沟的山间水旁,都觉得将这世间最华丽的词汇赠予它,仍显苍白。


俯瞰九寨沟,像是倒插在山间的一根树杈。树正沟、日则沟、则查洼沟共同组成了由北到南的Y字型,沟口海拔高度1996米,沟尾尕尔纳峰4764米,悬殊的高差和深切的山谷为梯湖叠瀑的地质景观创造了条件。


九寨沟古称羊峒,藏语称“日扎德骨”,因沟内有盘信、日则、牙腊、盘亚、则查洼、黑角、树正、荷叶和扎如九个古老的藏族村寨而得名。


曾经隐秘的它,像是天上的神给自己打造并私藏的山水盆景。层峦叠嶂,翠林叠瀑,错落,斑斓,当它终于被呈于世人眼前,人类对于山水景观的审美自是被震撼和改写的。

九寨沟美在错落,美在多彩,美在多变。移步易景,移时易景,甚至不同光线下的视觉效果都有所不同。时空从没有真正“相同”的一刻,所以无论来多少次,似乎都不会厌倦。图为九寨沟壮美的群海景观。


徐霞客在《漫游黄山仙境》中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后人以此为九寨续写“九寨归来不看水”,此说法被广为传颂,足见九寨之水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蓝冰、藏情,被合称为“九寨沟六绝”,不难看出,其中一大半都与“水”有关。‍‍‍‍‍‍‍

寨的水,美在纯净,美在斑斓。‍但九寨的水并不只有柔情,亿万年前它曾以刀削斧劈的洪荒之力为九寨沟的地貌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碰撞带来的隆升,创造了青藏高原。到了距今33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东缘已经隆升到3000米,这便是九寨沟的雏形。

随后,“水”的力量便登场了。

冰川,集创造与毁灭于一身的存在,是九寨沟形成冰碛、冰蚀地貌的原因。它在岩石上刨蚀出巨大的沟谷,也将高山“削”成角峰、刃脊。它创造出九寨沟的三座神山扎依扎尕山、达戈山和沃洛瑟嫫山,也创造出九寨沟山峰雄奇沟壑深邃的地貌景观。

长海是冰川运动馈赠给九寨沟的冰碛湖,是远古冰川的孩子。海拔3101米,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丰水期容积达46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西湖,被称为九寨沟的母亲海。长海呈S型展布于则查洼沟的尽头,大量冰碛物形成天然堤坝堰塞成湖。它没有地表出口,但无论是久旱还是暴雨,都不涸不溢,因此被藏族人民称为“装不满漏不干的宝葫芦”。长海水的“来”和“去”很好的包含了九寨沟的水的构成——地表水来自四周高山上的积雪,积雪融化后形成涓涓细流,最后形成溪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岩溶裂隙中渗出的岩溶水,在九寨沟的众多湖泊中,湖底的裂隙形成许多泉眼,岩溶水日夜不停地从泉眼涌出。长海的湖水来源于冰雪融水,再通过地下断层及岩溶通道,以地下潜流的方式对其他湖泊进行补给,对众多海子起到了天然调节水库的作用。


随着气温回升,冰雪渐次消融。冰川的粗雕结束,来到了流水的精雕阶段,低海拔冰川侵蚀的U型谷逐渐被改造成流水冲蚀的V型谷。

在这个精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水流的作用下,大量远古生物的遗体残骸被“研磨”成碳酸钙粉末,使得亿万年后,碳酸钙在此的沉积厚度高达4000米。碳酸盐岩成为了构成九寨沟地表肌理的主要物质,也成为了九寨沟最值得称奇的——钙华地质景观——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

其实“钙华”的形成,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水垢的形成机理。

九寨沟的地下水流在补给过程中,将碳酸盐中的碳酸钙加入了水分子中的氢和二氧化碳,形成了碳酸氢钙。碳酸氢钙随水流出地表之后,又由于温度和大气降水酸度的影响,将碳酸氢钙中的氢和二氧化碳析出,变成了沉积在水底的钙华。


人们谈及九寨之水,多在“美色”。五光十色、清可见底、“不朽”之木沉于水中……是很多人对于九寨海子的印象,而这些色彩、清澈、不朽,都与钙华有直接关系。


海子的颜色,取决于水深、水体纯净度、水中的碳酸钙含量藻类、水底的钙华等因素。九寨沟的水含沙量少,水体洁净度高,加之钙华颗粒的吸附性很强,可以吸附湖水中的悬浮杂质,进一步增加了湖水的透明度,使得光线射入水体更深。

有赖于低浊度和钙华颗粒对于太阳光的散射作用,使短波长的蓝光和紫光得以保留,而人眼对于紫色光波不敏感,蓝色的湖泊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至于湖底“不朽”的植物,也是因为钙华经年累月的层层包裹,得以千年。


除了令人迷醉的深邃之蓝,很多人都会记得九寨沟海子里不朽的“树珊瑚”,钙华的包裹让这些植物不再腐朽,而是像标本一样静静沉于水中,成就千年奇观。钙华是成就九寨沟的重要功臣,有它的积累,才有更加清澈的湖水,才有流光溢彩的水色,有它的持续堆高,才有阶梯状的湖泊和层层错落的瀑布。水本无形无色,但钙华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容颜。


如同纪录片《九寨沟》里对于九寨沟的形成过程的形容:“板块运动为这里塑造山峦,冰川为这里雕刻沟壑,钙华为这里涂抹色彩,流水为这里滋养万物。”


九寨沟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众多因素共同创造的自然奇迹。甚至,这里面不仅仅只是“创造”,风蚀、冰川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破坏力,也是九寨沟的造物主。

九寨沟最绚烂的五花海,四周围绕着各种滑坡遗迹;九寨沟最壮观的诺日朗瀑布,最初的构架来源于山体大规模崩塌;九寨沟最深最宽广的“母亲海”长海,是冰川硬生生推出来的……

也许没有曾经这些“破坏性”的大刀阔斧的改造,也就没有九寨沟今日的独特。所谓不破不立,大抵如此吧。

九寨沟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拥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风情。图为本次活动为了让环球文化之旅的队员们深切感受藏族文化,特意安排了骑马和藏寨的参观活动。


行进在树正沟的途中,经过芦苇海的时候导游会看着旁边的水草丰美之地向你介绍,这里曾经是藏民们放牧的地方。青山高耸,芦苇飘荡,尤其是寒冷的时节,又高又密的金黄苇杆间,细长如玉带般的河蜿蜒其中,忽近忽远地露出海蓝宝一样的颜色。偶有水鸟在苇荡中腾起,悠悠地飞向远方。天堂若是游牧之地,也就如此这般吧。

上天创造了秘境九寨,而在其中逐水草而居、与山水相伴的藏民是这秘境中灵动的一部分,所以除了山水风景,藏族文化也是九寨沟的宝藏。

九寨沟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宗教信仰、节庆礼俗、建筑和服饰风格等等,都保存着完好的藏族文化传统。但从地域上看,九寨沟又处于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所以历史上,九寨沟也是民族融合的大走廊。

藏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长期的共融共生,相互渗透,使九寨沟的藏族文化又烙上了多元的文化印记,拥有了它独特的风貌。


为了让队友们全面了解九寨沟藏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此行带领队员们造访了九寨藏羌非遗博物馆,感受藏羌织绣、唐卡艺术、藏茶文化等,并观看了大型原生态歌舞演出“九寨千古情”。图为九寨千古情中的藏族舞蹈演出。


旅行必伴随着欢聚。既然深入藏族聚居区,除了逛藏寨、听藏族文化、看藏族表演,亲身体验藏族人民的生活日常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次九寨沟之行,就精心地为队员们安排了充满藏式风情的盛宴。图为队员们餐间的欢乐气氛。


1992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九寨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自此,九寨沟成为了全世界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自然财富。

愿它在凡尘人类的守护下,灿烂永续。


  • 水 育人情‍‍


旅程的终点,归于天府之城——成都。


赵雷唱,“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在成都的日子总是慢的。无论是遍布公园和街角的茶馆里的竹椅子大碗茶,还是穿在各个巷子里夜半依然熙熙攘攘的烟火美食,又或者是采耳师傅手里的震子,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叮叮糖,门前树下的搓麻声……成都,如何带得走。


四川人民是喜欢耍的,是安逸的,这种佛系享乐的调调仿佛贯穿了他们所有的日常。就连川剧,那些又生动又活泼的诙谐幽默,也透着满满的生活气和什么都“没得事”的轻松。‍‍‍


川剧被称为艺苑中的“天府之花”,而这花中龙凤,就是最令人叫绝的高腔和变脸。图为环球文化之旅的队员们在观看川剧变脸表演。

集歌、舞、剧、杂于一体的川剧源于四川人民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浓缩,搬上舞台的日常总是透着点儿独属于川蜀的俏皮和诙谐,乐观豁达的性格跃然台上。图为此次成都之行观看的川剧经典《皮灯滚金》。

前几日因为工作关系再次去到川博,注意力仍是被各种陶俑的笑脸吸引了去。从宴饮到舞乐到繁杂日常,无不体现着这片土地上富庶安逸、文化昌盛的姿态。


一个成都的朋友打趣说:“我们四川的泥娃娃都是笑眯眯的。”再观之我川蜀地区的朋友们,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松弛感”。


应该说,这份松弛感的主要来源,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山高皇帝远,也不仅仅是地形隔绝的隐于世外,更是水与大地共育的“不知饥馑”。所以在川蜀人民的集体性格中,才能除了开拓,更见达观。


这份松弛,是自然赐予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厚礼。



四川是佛教和道教共融共生的土地,这也对四川人民的性格塑造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图为此次文化之旅,队员们也走进了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始建于隋大业年间的文殊院。

后 记


大河汤汤,水是滋养生命的母亲,也是人类文明的源起。因为有水流动的地方,就有生命滋长于斯的渴望。于此,文明便不会死去。


川蜀之美,美的是山水之间的一份豁达,一份流长。水,在这份流长与豁达中,至少有一半的功勋。


水之美,在于其千年如一日的简单纯粹,在于其泽万物却不自恃不凌驾的姿态。故而我们说“上善若水”,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所以,与其说我们向往水之纯净,不如说我们向往心之纯净,这样便能在天地之中看得见天地,也装得下天地。





撰    稿:Quincy Gao
图    源:品牌提供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聚合地理科学、微生物学及行业内专家优势,以独特的视角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揭秘中国美酒产区背后的地理密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