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下学子 金榜题名

美食   2024-07-29 10:30   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














河河相通

湖湖相依

碧波荡漾

这里是山东最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地方

这里也有着京杭大运河的“水脊”与“心脏”

这里便是——济宁















济宁,这颗鲁西南的明珠,是在河床里孕育出来的。

 

济宁的命运与“水”休戚相关,这里是古四渎之一“济水”流过的地方,是京杭大运河的地势最高点,是东夷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的发祥地,“运河之都”、“孔孟之乡”,都是它的重量级标签。


多种传统文化的杂糅,让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硬核内涵”。




1

百川汇流

运河之都美名扬

黄海之滨,泰山岩岩,大河汤汤。

山东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生活的踪迹,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济宁的“济”来自济水,古四渎(江、河、淮、济)之一,是一条如今已然消失在地图上的河流,济南、济源、济宁、济阳等地名都曾是它的坐标。



1855年,决口的黄河冲破了原有河道,改为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济水下游)入渤海。这次决口,使黄河结束了六百余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却也抹去了济水在现实中最后的印记。

 

好在济宁的动脉还有大运河。



济宁与运河缘起于元代。

 

公元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为了解决都城的物资供给,元朝依旧沿用了历朝历代倚靠的“漕运”。新开挖的运河舍弃了隋唐运河的老路,不再绕行洛阳,而选择裁弯取直,开凿了从大都(北京)至杭州、经由济宁的新河道,奠定了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和规模。



济宁由此南达江淮,北接京畿,一跃成为齐鲁大地的繁华都市,“商业之盛,甲于全省”。这座地道的运河港城,明、清之际人称“小苏州”。

 

不过京杭大运河北段并不总是畅通无阻。

 

运河的贯通使得济宁周边零散的水道得以联通,但水源问题仍亟待解决。



济宁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以平原洼地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地貌较为复杂。

 

山东临清至济宁段运河通称为会通河,此段穿越了山东西南的丘陵地区,是大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因此会通河又被称为“运河水脊”,此处的水源补给成为通航成败的关键。

 

为解决运河用水,元朝时在今泰安市附近的汶河上筑堽城坝,引汶水入洸河往西南流向济宁;又在兖州城东的泗水上筑金口坝,引泗水西去与府河合流,形成“汶、泗、洸、府四水济运,南北分流”的格局。



2024年“茅台1935·寻道中国”-“喜逢大运·共赴山河”第五站,我们来到了这片地理和文化的高地。



2

泽被后世

济宁通则全河活

“济宁通则全河活,济宁塞则全河停”。

 

济宁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是运河咽喉地段,但同时,它又是运河治理和维护的“老大难”。


济宁市景


黄河多次决口以及济宁本身地势较高,导致部分河段常常淤塞、断流,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都把济宁河段作为漕运重点关注对象。

 

河道最高行政长官——河道总督,在清康熙以前都驻守在济宁。

 

为疏通河道历朝都修建了多处水利工程,不过元朝修建的堽城坝和金口坝收效甚微,或许是郭守敬在勘探时出了什么差错,对运河“水脊”所在地的判断并不准确。


明朝初期,由宋礼和白英老人主持修建的戴村坝和南旺分水鱼嘴,才真正解决了问题。


戴村坝


戴村坝坐落于山东大汶河与黄河支流大清河的分界线上,戴村坝分为玲珑坝、乱石坝、滚水坝三段,依靠不同坝段的不同高程和长度,分级漫水,调储汶河水量。

 

于此处截流大汶水,开挖小汶河,引过来的水在南旺分水,七分向北,三分向南,故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流传。


小汶河


除了引汶济运、借水行舟、开凿数百泉眼引水,宋礼和白英还修建了数个大型水柜。

 

水柜就是运河上的“水库”,丰水期蓄洪,枯水期济运,通过蓄水、放水来调节运河水位,保证通航。

 

这套工程从根本上征服了南旺水脊,是我国大运河史上水利工程技术的创举,保障了此后五百多年间的漕运畅通。


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


有明一代,海运式微,河运繁盛,济宁当南北咽喉,子午要冲,当之无愧成为鲁西南转运贸易的主要码头。

 

舟车往来,人员聚集。庞大的漕运船队,有力地带动了济宁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之一。


济宁市景


清《济宁直隶州志》就有记载:“(任城地处)南北之交,人物之盛甲于齐鲁,往往名公巨卿、文人墨士,安其风土而寄迹焉,故侨寓特多”。

 

运河的便捷和经济的发展,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文人雅士,各地风俗习惯和文化得以输入,济宁的孔圣儒学、水浒文化等也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流布四方。


东平湖



3

万世师表

齐家治国平天下

虽从元朝开始才借了运河的东风,但曲阜从春秋时期便对文人有致命的吸引力,这吸引的源头,就是“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少年立志向学,青年游周适齐,壮年出仕谋政,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兴学,纂订六经,垂范后世。


孔子雕塑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改”,办私学、开书院,让知识得以在民间传播,领头人就是孔夫子。

 

济宁最著名的地点是“三孔”景区,即孔庙、孔府、孔林。孔庙位于山东曲阜城中央,这座古建筑群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规模几乎可与皇宫媲美。孔庙东墙外的阙里街是孔子故里,也是他最早创办私学的地方。


孔庙


在孔子开办私学以前,知识与教育是贵族手中的垄断资源。但孔子的讲学秉承“有教无类”的理念,无关身份,不收学费,只要带上十条干肉作为入学礼即可,这也是“束脩”的由来。

 

西周初年,周公旦获封于洙泗之滨的商奄故地,建立鲁国。即使身处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鲁国仍较多地保存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曲阜-尼山圣境


孔子倡导并实践的教学,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

 

以礼为本,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教出通达睿智的谦谦君子,还要求学生们文武兼备,文理皆通。


孔庙


重“礼”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治国之道,获得上层统治者认可,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大儒士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选择了儒学作为大一统帝国的正统思想。

 

《礼经·礼运》说:“礼者,君之大柄也。”即国君用来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比如用礼来判别是非、洞察幽情、划分等级、规定秩序、建立伦常、区别尊亲。2000多年间,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偶像,尊为“文圣”,敬作“万世师表”,还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美名流传。


孔庙


儒学成为治世思想,指导国家选举人才,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科举考试。

 

科举是隋朝开始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考试笔问选拔官员。唐朝时科举制度已发展成熟,读书、考科举成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途径。

 

那时由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并不是思维僵化的书呆子,实际上科举考试的“科”就是来源于考试内容涉及的十数个科目(宋代时从诸科合为进士一科),古代科举考试要选拔的是全才、通才,成为国家建设的基石和栋梁。


孔庙-祭孔仪式


而历代皇帝也不断通过建设“文庙”、举行“祭孔”仪式等方式来表达对于儒学的尊崇,与对于天下学子的纳贤之心。

 

在元、明、清三代,只要考中举人,就有资格把名字永久保留在孔庙的石碑上,让后人瞻仰。孔庙的前院有198块石碑,上面刻着元、明、清历届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者的姓名和籍贯。在其中仔细寻找,还能看到纪晓岚、刘墉、袁崇焕等“名人”的名字。


孔庙-碑林


 JI NING

/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的思想是早期中华文明的结晶,也是顺应时代的命题。千百年来沿着水陆传播,经久不衰,在华夏民族落脚之处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如同大运河在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和调水作用一样,如今的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孔子思想名誉海外,而这位“至圣先师”当年倡导和实践的“素质教育”,2500年来,始终是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孔子博物馆-雕塑


中国古代的大型商业城市大多在运河沿岸崛起,学者文人纷至沓来,华夏文脉也得以沿运河水脉流传四方。

 

这正是2024年“茅台1935·寻道中国”-“喜逢大运·共赴山河”所追寻的求知之道。


策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赵雅靓 史楠 蔺伯维 任志永 张凯 李允宪

撰稿:张家苗

图编:李萌 赵雅靓

设计:洪玥


(广告)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系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依托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优势,聚合地理科学、微生物学及行业内专家优势,以独特的视角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揭秘中国美酒产区背后的地理密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