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紫泉 一巷豆生 | 陈欣悦

文摘   生活   2024-01-13 12:17   福建  


----豆生巷的故事















无意间翻到一本名为《那么远,这么近》的诗集,里面有一段话这么写道:“我想,留一份想象,给这座小城,给来年春天。”短短几个字,却触动心弦。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和泉州的情缘,生活在这座抚育我19年的城市,自己却对其知之甚少。今年的我,即将离开这里,前往异乡求学。临别之际,难免有些不舍,尝试梳理家族和古城故事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地萌发了。


我的童年在中山南路的豆生巷度过,闽南语中“豆生”二字翻译成普通话便是豆芽的意思。我的爷爷告诉我,中山南路原有三户洗豆芽的人家,一户在金刚巷12号的井边,(人称“后阿”)、一户在中山南路461-2号的井边,(人称“浮阿”)、还有一户便是我们家。因为我们家是泉州最早以洗豆芽出名的人家,故而把我们家居住的巷子命名为豆生巷。可能很多古城爱好者将豆生井误以为是巷子口的双孔圆井,实则不然,真正洗豆生的豆生井是“藏”在我们家(即豆生巷2号的方形水井。且听我慢慢道来。



家中洗豆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我的太太太奶奶辈,大致推算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前后便开始了。发展到生产合作社期间,蔬菜公司和另外两户洗豆芽的人家也一同来我们家中洗豆芽。故而洗豆芽一事持续了至少八九十年。而家中这口洗豆芽的方形水井,历史就更为久远了,虽然凿井的具体年代现已无从考据,但这口独特的方井和出自这口井的井水至今仍被邻里称道着。在泉州自来水厂建立之前,每逢干旱,紫江街道(现五堡社区)附近的居民和商校的师生,都会到这口井边挑水。因为这井水源源不断,且水质清透。故而政府十分重视,并于1965年7月,将井沿用石头叠高,在井壁外侧涂上石膏,并在水井四周加围一圈排水道。紫江街道将此井命名为“紫泉”,用碗胚把“紫泉”字样镶嵌在古井外壁,此外还加盖了块印,上面写着“卫生”二字,告知百姓此井之水可以饮用。井水于豆芽而言十分重要,它影响着豆芽的长势和品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井水都能用来洗豆芽。而家中这清澈的井水,便为洗豆芽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说到洗豆芽,这看似是件小事,实则并非易事。


首先要选优质的豆子。我们家的绿豆都是从厦门经水运送达安海,再从安海陆运至巷口,最后由家中男丁把这重达200斤的绿豆一袋一袋卸下车,扛回家中,而这仅仅只是选豆的开始。家中前辈们会把绿豆倒在小的木桶里,并加水搅拌,此时质量差的绿豆(俗称“豆鬼”)便会浮在水面上,再将其用簸箕筛除。而这些“豆鬼”则可饲喂鸡鸭。


接着是把质量好的豆子从桶内捞出,分斤放到缸里。再将两大桶水大力、快速地冲入缸中,让绿豆均匀翻滚。之后用稻草盖住缸口,缓慢倾斜缸身,把水排出,直至将缸完全倒转180°。此时便需要根据经验判断气候的变化,再调整洗豆芽的时间。当天气转热,则时隔1~2小时,便要重新倒转缸身,再次重复冲水的步骤。若天气转凉,则时间间隔可延长3~4小时。重复冲水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让绿豆吸收适量的水分,促使其发芽,且及时排水,不至于腐烂。而把控洗豆芽的时间,则对豆芽的质量起到更直接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豆芽会不断生长,此时需根据豆芽的生长状况和生长数量进行分缸,即把豆芽重新分配到新的缸中。这一步骤既能为豆芽生长提供足够空间,又能及时防止豆芽腐烂,起到再次筛选的作用。


一周左右,当豆芽长到一定长度便需用大木桶把豆芽最后淘洗一遍,把豆壳洗去。淘洗完的豆芽便可以卖给菜市场的商贩。而豆壳晒干后则可做成枕头,据说枕着豆壳做的枕头,可以避免头型不平整。


洗豆芽的关键总结起来便是三大要素:1.水源的质量;2.豆子的质量;3.需要根据经验判断气候的变化,由此把控洗豆芽的时间间隔。


而这洗豆芽最辛苦费力的地方,便是需要时时关注豆芽的长势,一次又一次将其冲洗,一次又一次将其分缸。即使在夜晚,也需要家族成员轮流帮忙,保证一定时间内及时冲洗豆芽。


因为豆芽数量众多,所以卖豆芽时需要两个人一前一后,挑着特大号的秤,来称豆芽的重量。家中原来还有上百口分豆芽的缸,而在1958年之后,因家中后代不再以洗豆芽为生,故而现在家中仅剩两口洗豆芽的老缸……


现在我虽早已搬离了豆生巷的古厝,但在爷爷和叔公的帮助下我得以重新梳理家族洗豆芽的经过。当我重回紫泉井边,不由回想起自己儿时在豆生巷生活的情景,那时我会在侨光电影院的罗马柱边玩耍,会戴着一边红一边蓝的观影眼镜坐在偌大的屏幕前和数百人一起看电影,会在原来的乐器厂打羽毛球,会骑着自行车通过一肩宽的厚底巷直抵五堡……看着这口紫泉井,望着这段豆生巷,忆着这条中山路,我不禁再次感慨“这段历史离我那么远,却又这么近”!


一井紫泉,一巷豆生。它们无声滋养着这一方居民,亦无声守护着我们家族的过往。历史如沉淀在井中的水,历史又如生长在心中的芽。它流过时间,穿过记忆重新勾连这份悠悠的情缘,留下一份想象,给来年的春天……


特别感谢我的爷爷陈祥辉和我的叔公陈顺辉,正是因为他们的叙述和提供的物证才有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欣悦,00后大学生。泉州古建爱好者、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会员。于街巷中触摸古城肌理,于烟火中体味风俗民情。



撰文 | 陈欣悦
供图 | 陈欣悦
排版 | 吴慧文

泉州鲤城文史
讲好泉州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