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光老师首先举例讲了书中华侨民居里鲜活的人和故事,以及勘探走访华侨民居过程中遇到有趣的现象和事物。比如华侨们为什么这么重视祖墓和祖厝,有些即使在海外去世,依然会想把他的肉体和根落回家乡;为什么华侨民居里面主人像会有一个男主人多个女主人的现象;华侨的穿着打扮是怎么样的等等。最后他提到了习总书记说过的文化自信,华侨民居这种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大厝就能很好的表达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好好的保护,让后人更多通过这些建筑本身去了解历史和家国文化。
刘伯孳老师应该是泉州华侨领域的专家代表人物,作为梁春光老师亦师亦友的长辈,他从华侨民居的建筑本身开始讲起,和读者们分享了华侨建筑和华侨民居的区别。华侨建筑分为洋楼和闽南古建筑,比如泉州的中山路就是属于华侨建筑,华侨民居则属于第三类华侨建筑。同时,他也讲到华侨民居里的石碑,木雕,石雕和对联。像对联里有对子孙后代的鼓励,有关于家族的来源,也有讲家风家训的。让现场大家感受到,每一栋华侨民居都是华侨们用血肉铸成的。他们不止通过这些来记录家族历史,更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传承这份家风,源远流长。
黎明大学外聘老师
鲤城文史学会理事
杨远彬先生作为泉州的金牌导游,同时也是作者梁春光老师的好友。他从华侨、民居、《泉州华侨民居》和作者这个人,四个角度去分享了他的观点。他提到了泉州主导文化里,除了海丝文化,华侨文化应该是泉州特色文化的代表。它不仅传递了闽南人绝处逢生的精神,也是我们走向辉煌、走向与外来文化交融的催化剂。同时华侨民居建筑本身也是既开放又保守,以中式为体,西式为表的呈现。华侨文化也让闽南的呈现更多元化,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发酵中。
把根留住,留的是一代华侨对故土难以割舍的眷恋和乡愁,而这一栋栋的华侨民居则凝聚了时空,见证了游子们这份寻根的情怀。保护好华侨民居,就是保护好一份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文章来源:书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