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墓及其附属文物|林德民
文摘
文化
2024-08-26 18:27
福建
本文是鲤城文史学会会长林德民的研究心得,曾发表在《福建文博》2007年第一期。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处古迹都是时间的低语,每一块碑石都镌刻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蔡清,作为明代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其学术思想深邃而广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清墓及其附属文物,不仅是一座纪念先贤的圣地,更是承载了深厚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的宝贵遗产。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深入的挖掘与整理,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蔡清这位伟大思想家的生平事迹与学术贡献,更能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与热爱。
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泉州人。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历官吏部稽勋主事、礼部祠祭员外郎、南京吏部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四书蒙引》、《虚斋文集》等书;是明代继承、发展朱熹学说的理学大家亦为泉南名贤。万历中赐谥“文庄”,清雍正时入祀文庙。其故居在泉州西街孝感巷:西街116号宋宅还有其著书处——“蒙引楼”遗址。作为一代理学大家,蔡清可谓高风亮节,名震海内,对泉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贡献良多,生前死后备受人们景仰与推崇。清乾隆《泉州府志》云:“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成、宏间,士大夫谈理学,惟清尤为精诣云。”道德文章如此,其墓葬亦格外为世人所关注。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先儒蔡清墓,在城东三十六都桃花山”,但未详确址。多年前,泉州市文管办曾派员数次前往踏勘寻觅,因时过境迁,沧桑巨变,均未果。此事遂成为泉州文史界的一块心病。2000年底,泉州市九三学社组织的由九位文史、考古专家组成的“三山”(大坪山、桃花山、紫帽山)旅游资源考察队,笔者忝列其中。考察队员们三上桃花山,锲而不舍,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遂了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多年夙愿。2000年11月19日,第一次踏勘寻访。于丰泽区东海镇洋茂村田都元帅庙周围,相继寻获被移作他用的蔡清墓若干附属建筑石刻,主要有(1)墓道碑:白花岗岩质,高2、宽0.62、厚0.21米。上阴镌“明国子监祭酒理学名臣蔡虚斋先生神道”17字。“明”字抬头,篆书。其余16字分二竖行排列,楷书,书法遒劲有力,浑厚沉稳(图一)。(2)“永思亭”(即墓道碑亭)建筑构件:A横楣石,长2.2、宽0.22、厚0.14米。其上镌“永思亭”三个大字,楷书。B石柱,方形。残高2.4米、宽0.28米。柱上竖刻一联:“秘阁贮名臣遗书文宗百代”楷书,为“永思亭”石柱之一。以上三件石刻文物原置于后渚通往泉州城古道边的“永思亭(俗称四脚亭)”遗址。
图一 蔡清墓道碑(拓片)
考察队还就墓葬一事走访了洋茂村民,据村中耆老介绍,蔡清墓就在洋茂村附近,位处大桃花山(桃花山有大桃、小桃之分)堪舆家所称的“龙虾出海”吉穴,依山面海。《晋江县志·山川志》载蔡清祖父亦葬于桃花山,并云:“文庄将卒,遗命附葬其下。”这等于暗示我们,找到蔡清祖父之墓,基本上也就找到了蔡清墓。于是,二上桃花山时,我们便根据县志所载和洋茂村耆老的述说,“按图索骥”但也颇费一番周折,先找到了蔡清祖父蔡一朴墓。蔡一朴墓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修,仅存封土堆,并有一乱石垒成的碑座。墓前保存有一对镌刻草书楹联的石望柱,高3米。因系草书,加以风化漫漶,联语几不可识,但款识依稀可辨,上款为“乾隆壬辰年重修”,落款署“鉴水张源德”。张源德乃乾隆间举人,时任职于泉州府,浙江鉴湖人。显然,这是蔡清家族暨众乡坤于乾隆间重修蔡一朴墓时延请张源德书丹的一个对联。墓附近遗存一通与蔡氏坟山(即桃花山)密切关联的断碑,为花岗岩质,高2.2宽1.04、厚0.18米,圭首,碑额阴镌楷书“奉宪勘断谳语””6字(图二)。碑文竖刻,亦为楷书,落款“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内容系时任晋江县令徐某为蔡、田二姓争控坟山一案所下勘断谳语。《谳语》云:“桃花山色红,山形甚大,中起一峰,旁分两翼。中峰蜿蜒而下参差数亭,虚斋先生五世祖及虚斋先生墓在焉。”明确指出桃花山即蔡氏坟山,蔡清及其祖蔡一朴墓均在此。《谳语》又说:“蔡姓桃花山与田姓赤石山毗连,以坑为界”,判定田氏无权“越坑占葬”。一切迹象表明,这里归属蔡氏坟山范围,蔡清墓就在附近。12月上旬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里,考察队第三次上了桃花山。这回我们请了一位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同行,并总结经验,改变了前二次集体作战的策略,10个人(包括向导)分成二组,在“龙虾出海”穴周边,展开了“地毯式”的搜寻,突然,向导大呼小叫起来:“找到了,找到了!”两路人马迅速会合,经反复勘查、定位,确认系蔡清墓无疑。接下来的事情便是记录、测绘、拍照……。至此,困扰人们多时的蔡清墓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一处外观很不起眼的土丘,荒草萋萋,荆棘满目,从下往上依次有五级以碎石砌成的墓埕,只有细察才能分辨得出。在土丘周边,还发现了残断望柱。除此之外,其它墓葬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沿墓埕拾级而上,至顶部,展现眼帘的掩盖于杂草丛中的一抔黄土,便是蔡清先生魂归之地。一代名儒,身后如此凄凉,未免令人唏嘘不已。蔡清墓的发现,一度引起了泉州文史界和蔡氏海内外宗亲的极大关注。2001年,泉州市政府将蔡清墓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宗亲还拟配合文物部门修缮墓地,以方便人们凭吊一代易学宗师,寄托缅怀之情。2002年3月,笔者于洛阳桥南蔡襄祠又发现了另一方蔡清墓道碑。该碑白花岩质呈长方形,额微弧,底部有榫,已断为二载,且衔接处亦缺失一小段。残高2.16米宽0.98米。碑面精雕细琢,刻有边框,框内分二竖行阴镌大字楷书,字迹清晰劲秀,文曰:“明南京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左/侍郎谥文庄虚斋蔡先生墓道”,其中,“子”与“庄”均仅遗半字,但犹可辨识;“监”、“虚”二字虽已佚,但从上下文关系看,可推定无疑。上款为“万历三十□□丁未至日”,落款署“江西按察司提学□□□学永春李开藻立石”。上下款字体较小,亦为楷书(图三)。图三 蔡清墓道碑
考察墓道碑现存放处,估计此碑作为蔡清墓的方位“指示牌”,当原置于桃花山北洛阳江畔一带(因此地旧有小道通往桃花山),至于具体地点、何时何因移人蔡襄祠则无从得知。
重要的是,作为文物,此碑匡正了文献记载之错舛:碑刻蔡清“赠礼部左侍郎”而《明史·儒林》及《福建通志》均误作“右侍郞”。“左”与“右”,一字之差,官阶礼遇却不同矣!“文庄”,为万历中蔡清所获赐谥号,比照碑文有文庄字样,则碑应立于赐谥之后:也就是碑刻上款所书镌之万历丁未(即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此时距蔡清卒年(1508)已一个世纪。由是足见后人对一代大儒之仰慕,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淡薄。那么,勒石立碑者李开藻何许人也?又为何要为蔡清立碑?查阅清乾隆《永春州志》,李开藻,字叔铉,开芳从弟,永春人。年十九举于乡,万历癸未(即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登进士,“授户曹关,以清白闻。典滇试,历山西、四川、山东、江西学政,五秉文衡,皆有声闻”(注:学政为清代中叶后叫法,同提学)。著有《性余堂草》数十卷、《酌言》十卷。立碑时万历三十五年,李氏因先前“父疾急归”,正赋闲在家,故碑刻署终任官衔: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按:提学副使一般由按察司佥事充任)。而蔡清在百年前亦曾为官江西提学副使,二人也可以说是广义上的前后任,又同为泉州乡亲,关系毕竟不同寻常。或许这就是李开藻心存景仰,惺惺相惜,以“后学”身份,为之树碑的缘故?!因此,鄙意落款中缺佚的三字应为“副使后”,整句为“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后学永春李开藻立石”。
①清乾隆《泉州府志》。
②清道光《晋江县志》。
③清乾隆《永春州志》。
④《福建通志》。
⑤《明史·儒林》。
林德民,文博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泉州博物馆原副馆长。鲤城文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