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宋代蔡襄,出知泉州和建造洛阳桥,可能是其最有成就感的两件事。同时,蔡襄一生中有两个名号也非常重要,一个是朝廷在其辞世以后,赐“忠惠”谥号;另外一个是古代儒士和市井百姓给予的褒扬曰“遗爱”也。
关于蔡襄的谥号忠惠,蔡氏文化网有篇文章认为,南宋淳煦三年(1176)蔡襄的曾孙户部尚书蔡洸以“生有爵,死有谥”为由,向孝宗(赵慎)奏请赐谥,圣上准奏,追谥“忠惠”两字。对于“忠惠”则注释为:“廉公方正曰忠,遗爱在民曰惠。”⁽¹⁾
何谓“忠惠”?依北宋苏洵《谥法》之说,应为“廉公方正曰忠,爱民好与曰惠”⁽²⁾。据《宋史》载,“洸事亲孝,曾祖襄未易名,力请于朝,赐谥忠惠。”⁽³⁾蔡洸所奏之言,属于直截了当希望朝廷赐谥蔡襄“忠惠”,并无其他说法。
另有一说,清代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认为是“乾道中孙伸请于朝,赐谥忠惠。”⁽⁴⁾即蔡洸的父亲蔡伸(时任左中大夫)奏请赐谥。
《诗经·召南·甘棠》唱曰:“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大概意思是“又高又大的甘棠树,不要砍也不要毁坏,因为召公曾在树下休息过”。此所谓“甘棠遗爱”的由来。朱熹《诗集传》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清代诗人薛成兑的七绝《召伯甘棠》:“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此“甘棠遗爱”,历史上常被用来表示对贤官廉吏的爱戴。古人在赞颂洛阳桥之时,也常用“遗爱”褒扬蔡襄。
跨海飞梁叠石成,
晓风十里度瑶琼。
雄如建业牙城峙,
势若常山蛇陈横。
脚底波涛时汹涌,
望中烟屿晚分明。
往来利涉歌遗爱,
谁复题桥继长卿。
洛阳桥是一座很长很长的跨海石梁桥。雄壮得跟京师的牙城一样坚固,绵延不绝看起来跟首尾相连的常山蛇一般。行走在桥上,脚下是一片波涛汹涌,视野当中小岛烟雾弥漫迟迟不散。如今南来北往的人们顺顺利利过桥,无不赞叹蔡襄的恩德,还有谁能够像他那样的德高望重呢?
这首诗叫《洛阳桥》,作者是宋代理学家,比蔡襄小80多岁的刘子翚(huī)。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崇安县(今武夷山)人。当时的学者皆尊称其屏山先生,他以荫补承务郎,任兴化军通判,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在理学方面有突出成就。一代名儒朱熹,是他的学生。
明代黄宗羲《宋元学案》提到,朱松在建州临终时,将年仅十四岁的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并对朱熹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三人”。⁽⁵⁾朱熹向刘子翚请教入道门径和次第,刘子翚均耐心辅导,并以“不远复”三字告诫朱熹。刘子翚待朱熹如子侄,为朱熹之义父,给朱熹取字元晦,但朱熹自认为元者位列《易经》的元、亨、利、贞之四德之首,愧不敢当,自改字仲晦。故《朱子年谱考异》亦云朱子讳熹,字元晦,一字仲晦。朱熹后来以《四书章句集注》与班固“五经”成为科举教科书,以大儒姿态入祀孔庙,应该说与早期得益于刘子翚的悉心培养不无关系。
刘子翚之所以有《洛阳桥》一诗,当是任职兴化军通判,往来泉州路过洛阳桥的情感抒发。从他诗文里头对洛阳桥和蔡襄的高度评价,也可见其对“忠惠”二字的追求和对“遗爱”二字的欣赏。
刘子翚的《洛阳桥》实乃触景生情,万千感怀。诗中的“遗爱”是灵魂,以甘棠遗爱类比于蔡襄,是发自内心的颂歌。
刘子翚远离洛阳桥一百多年后,南宋·浙江温州乐清人,状元王十朋(1112—1171)在乾道四年(1168)五月,卸任浙江湖州知州一职,得了个领取俸禄但不上班的 “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虚职,在老家修养。南宋·乾道四年(1168)八月,突然一纸诏令,王十朋起知泉州。东西收拾收拾,路上走走停停,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到任泉州。王十朋在泉州干了一年出头的主官就卸任了,但拖了半年时间才离开,前后在泉不到两年。任期不长,政绩却相当不错,古代泉州人把他与蔡襄、真德秀等三人,誉为宋代泉州三名守。
王十朋初至泉州就在州衙大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⁶⁾这幅对联出自宋代大儒、科举状元、一代名臣王十朋之笔,意义非凡。回望古往今来,当属此联是对泉州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最高礼赞。
出知泉州期间,王十朋在倡廉戒贪、崇尚文教、城市营造、兴修水利、关心民生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堪称廉能兼备,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当他伫立洛阳桥之时,老前辈蔡襄执政为民的实物就在眼前,“遗爱”盛誉不绝于耳。一生以廉洁公正当作为官之道的王十朋,此时此刻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表达对蔡襄的推崇,显然“遗爱”作为主题是最合适的。二是如何既写“遗爱”又不重复刘子翚写的“遗爱”,再写“甘棠遗爱”肯定是不合适了。于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古之遗爱”的子产形象,一下子就出来了。春秋时期,郑国为政者子产继承和发扬了古人为政仁爱的遗风,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爱戴。子产死后,孔子闻之泪奔而言:“古之遗爱也。”⁽⁷⁾王十朋于是在他的《洛阳桥》的结尾道出“遗爱胜于郑国侨”的佳句。
北望中原万里遥,
南来喜见洛阳桥。
人行跨海金鳌背,
亭压空江玉虹腰。
功不自成因砥柱,
患宜预备有风潮。
蔡公力量真刚者,
遗爱胜于郑国侨。
从中原南来泉州,洛阳桥是必经之路。桥上行走如有神龟背负一般的轻松,中亭镇守在浩瀚寂静的江面当中。伟功业绩不可能空自则成,都是敢于承担的结果。也是对风浪潮汐的周全考虑。蔡襄对建桥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德政惠民的精神胜过了郑国的公孙侨(子产)。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至和(1054—1056年)、嘉祐(1056—1063年)间两知泉州。在泉州任职期间,劝学兴善,传贴医治蛊毒的药方,教育民众遵法为善,改变陋习,监督官吏等,深得民心。
蔡襄雕像与洛阳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要政绩有:建造著名的洛阳桥,避免了老百姓坐船渡海的危险,便利了泉州与福州之间的交通,提高了商品运输效率,促进了泉州经济贸易的繁荣和发展。关心百姓疾苦,奏请减免漳、泉、兴三州军身丁钱一半,减轻民众负担。所著之《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果树栽培学专著之一,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服食、加工、贮藏、运销,并记载荔枝品种32种。
清道光《晋江县志》评价蔡襄:威惠兼行,民畏而爱之。
蔡襄《万安桥记》-(图片来源于网络)
洛阳桥开工时间为“宋皇佑五年四月庚午”,为公元1053年4月29日。竣工时间为“宋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即公元1060年1月16日。我们平时所说的1059年12月竣工,实则有差,顺便说明。
【1】吴春永《北宋名臣蔡襄古墓探究》,《蔡氏文化网·蔡氏祖陵》2019年2月19日。
【2】北宋苏洵《谥法·卷三》
【3】元代脱脱《宋史·卷一百四十九·蔡洸》
【4】清代·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1·忠惠蔡君谟先生襄》
【5】明代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文公朱晦庵先生熹》
【6】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四·山川志》
【7】春秋时期《左传·昭公二十年》
林建强,笔名阿拉伯菜农,地方文史学者。长期专注于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的学习、研究和推广,现任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泉州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泉州市政协委员。
撰文 | 阿拉伯菜农 排版 | 吴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