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之间见人品~苏廷玉关帝庙留墨略说

文摘   2024-10-08 19:01   福建  


一、苏廷玉与《觉世真经》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苏廷玉返京改任大理寺(掌管刑狱之官署)少卿(副职)。同年休官返乡,定居泉州府城通政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为泉州通淮关岳庙(时称关帝庙,民国三年(1914年)改关岳庙)撰写《觉世真经》,其子苏士准请人刻于庙中,为世人所乐道。


其实,苏廷玉并没有全文照抄《觉世真经》,而是省略了原文第一段“帝君曰”,虽然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碑刻限于篇幅,故省略首段。但如果是碑刻的篇幅不够,又为何在结尾处增加了原文所没有的“垂训”。显然是有意省略了“杀气”,增加了“谆谆教诲”,足见苏廷玉内心的善良与对信众的关爱。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相传是关帝降笔的劝善良言,苏廷玉省略的原文第一段为: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身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为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淫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纵观本段文字,遣词造句稍显强硬,尤其是“若负吾教,请试吾刀”的结尾,虽为劝世之文,但杀气腾腾的语境,显得有些冷酷,这可能正是苏廷玉没有下笔抄录的缘故。


原文首段未抄录,从次段起

结尾增加“垂训”及四句话


苏廷玉自《觉世真经》第二段开始抄录,内容主要以隐恶扬善”为主题,要求信众要: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乡邻,敬夫妇、教子孙。全文原结尾于众善奉行,毋怠厥志。”但苏廷玉在其后新增了著名的“垂训”之语:“做好人,说好话,读好书,行好事”,这四句话,因言简意赅又发人深省而广为人知。一增一减之间,恰恰体现了苏廷玉宅心仁厚的人品。



二、致仕回乡后的贡献

致仕闲居泉州郡城的苏廷玉,平时非常关心时事,热心公益事业。他捐资修建了泉州考亭、文昌庙、尊经阁,撰写泉州通淮关岳庙的《觉世真经》、东街的《元妙观碑记》、市区北隅的《泉州武帝庙记》等。此外,还有两件事情也值得一提。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苏廷玉撰写《泉州府学明伦堂立匾记》,文中提到:“……今为大书特书……但愿我郡人观感奋兴,争自磨厉,立德立名,蒸蒸日上……国家亿万年之景运,而我泉郡之文运,亦与为无极,岂不懿哉。” 苏廷玉以弘扬先哲之名,行激励后代之举的思想情感,跃然纸上。


也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这一年的夏天,苏廷玉遇到书商售卖32幅大士像,观其像,乃名家之作,担心就此散落民间,立即出资买下,装璜后送泉州清源山弥陀岩珍藏,为研究泉州近代文化、宗教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此事苏廷玉在其文集《亦佳室文钞》做了记录:道光丁未夏,坊贾携大士相三十二图来售,即以数金易之。画笔工致,当是名手。所绘佛光普照,不敢自私,敬谨装潢,安设弥陀岩,交寺僧珍护。岩有石像大士,为吾郡福神,得此册更足永镇山门矣。



三、苏廷玉简介

苏廷玉(1783—1852年),字韫山。父苏光彩,精医术,原籍泉州府同安县;母庄氏,泉州城区人。苏廷玉童年在泉州古城读书,晚年致仕回到泉州,居住在通政巷口,即今鲤城区通政巷4号。苏廷玉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乡试中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担任刑部主事,因勤于审案,有能干之誉。道光六年(1826年)起,先后担任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江宁知府、山东按察使、苏松太道道员、四川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署(代理)四川总督、加兵部侍郎衔。道光二十年(1840年)致仕回泉。


为官期间,苏廷玉面对外来侵略,力主抗敌、护我山河,为此与林则徐因志向一致而深交,也是禁烟的坚定支持者。苏廷玉曾向林则徐推荐青浦(位于今天上海西部)名医何其伟,在禁烟期间,研究出“补正丸”、“四物汤”和“瓜汁饮”等简单易得的良方,使大部分瘾君子摆脱了毒瘾,有力推进禁烟行动的落实。


苏廷玉与民族英雄陈化成的关系也非常好,陈化成为国捐躯后,苏廷玉撰诗文哀悼:“公死不死,公如生时,热血满腔,英灵千古,国事孔殷,忠魂来补。”


面对百姓,苏廷玉一片善意。面对国家利益,苏廷玉则意志坚定,不愧是一代良臣,泉州名士。




  作者简介  

林建强,笔名阿拉伯菜农,地方文史学者。长期专注于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现任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泉州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泉州市政协委员。


撰文 | 阿拉伯菜农
排版 | 吴慧文


泉州鲤城文史
讲好泉州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