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香默萦——记梨园戏名旦施织》刊发预告

文摘   2024-03-17 11:52   福建  



古南戏遗响之闽南梨园戏,历史源远流长,颇具东方古典艺术之美。在旧社会兵荒马乱以至民不聊生之下,梨园戏也日趋凋零。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布了戏剧改革政策。面对散伙以后的梨园戏艺人的呼吁,时任晋江县文化馆馆长的许书纪先生四处寻找和动员梨园戏艺人回归,当时的小梨园演员施织,又回到了剧场,开始了新的艺术之路。


蔡尤本60岁生日时师徒合影


1944年初农历12月10岁的施织以50元卖给梨兴班,签约八年,习艺于七子班,只因家境贫困。最后一“水”的师傅是蔡尤本,教的时间最久、剧目最多。《陈三·小闷》中的曲子很多,经常是排在半夜两三点才演出,也是作为学员练声的戏。这个戏是施织的“本房戏”,其中《鸳鸯绣帏》《为伊割吊》《孤栖闷》三首曲子都是观众非常熟悉、爱听的名曲。施织总能把这几首曲子唱得流利顺畅。

 施织在《吕蒙正破窑记》中饰刘月娥


临解放前,戏班解散。解放后,施织在家洗衣、做饭、养猪,到田地里干活。1952年,晋江县文化馆馆长许书纪策划成立晋江县大梨园剧团。当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原晋江“梨兴”七子班大旦演员施织加入剧团。她原是蔡尤本的高徒,学过传统戏《陈三》的好几出戏,因此施织成为改编经典戏《陈三五娘》的第一个五娘扮演者。


 施织在《陈三五娘》中饰黄五娘


施织为人低调随和,从不摆名角的架子。1977年9月,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梨园班开学,45岁的施织踏进承天巷一座古厝的大门,开始从事梨园戏艺术的教学工作。1982年5月,施织到高甲班进行七个月的唱腔教学,那年她被评为校优秀教师。春风和暖,桃李红遍。在艺校,施织教过了77、85、89、97级共四个梨园班的学生。2005年,她的教育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想艺校这28年,不知付出多少辛劳,多少汗水!如今这些学生很多已是梨园戏知名的旦角,施织心里充满许多的欣慰。


施织朴实的人品,奠定了她素雅的艺术风格。不管是科步,还是唱念从来没有夸大、过火之嫌,总是在中规中矩间呈现出舒和的艺术美。都说旦角如花,那么施织就是秋天的菊花。在细细品赏中,你能清适地感受到每个花瓣的体态美和让人回味的幽幽香气。


今年,施织老师正好90周岁。其质朴为人,素雅演艺,妙于细品,香与菊齐。为表达对梨园戏老艺术家施织的敬意,鲤城文史学会不日将推出由谢文逐先生撰写的《素香默萦——记梨园戏名旦施织》全文,三万多字的文稿,将分期刊发,敬请留意“泉州鲤城文史”公众号。






撰文 | 学会秘书处
图片 | 网络
排版 | 吴慧文

泉州鲤城文史
讲好泉州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