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地处东海之滨,江海交汇之所。值此百年中山路系列纪念活动之际,泉州市收藏家协会和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联合举办了“轻推历史门扉,阅读千年古城”专题讲座。鲤城区社科联吴湘霖主席莅会致辞,各承办单位负责人到场参加活动。
昨夜的讲座在古城通政巷口一座刚刚修复不久的古厝举办,由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林建强主讲。从“迁城、城门背后的社会环境、古城风水与科学、城隍庙与城隍神、古代泉州及别称、城与人的相互成就”等六个方面,依序阐述千年古城的概貌和人文精神。
一座城市的历史沿革与建置沿革,需要分而说之。自三国时代,吴永安三年(260)在丰州建立东安县并设官置守开始,是泉州建置沿革起点,之前则为历史沿革。以唐久视元年(700)设武荣州,滨海地区冲积平原渐趋成形为契机,泉州人做了一次事关重大的选择,向东十六里迁城。同时析出南安县东南部沿海地区,设立晋江县,县治附郭,县城亦为郡城。这是泉州发展史的里程碑,一座重要港口贸易城市的身姿自此屹立于海上丝绸之路东方。
城门是城的标志,说城离不开城门。因宋元时期地方志书佚失,泉州唐城的说法相对多元。因此,本次讲座以明清地方志书为本,结合其他论述,为听众梳理出相对清晰的框架。对肃清、行春、泉山、崇阳等四城门名称隐含的金木水火、西东北南以及城门名称所赋予的地方治理观念,作了详细分析。例如,行春门所以居东,乃木盛于东为春。又,行春也是古代官员利用春游之时,劝人农桑之意,体现了为官一方,造福于民的思想。
五代罗城、南宋翼城、元代新罗城的建设,都与对外贸易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而明清时期,修城则更多是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自1923年开始拆墙建路,到后来把拆墙卖石作为一种买卖承包给私人,古城墙及城门消失在社会凋敝的民国时代。
将历史回溯,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为“都”为“邑”,四周防守的墙为“城”。李白《送友人》有“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诗句,其中的“郭”和“城”皆为城墙。后来,城转为指城墙以内的地方,坊市因人聚而设,从此开始了人类文明新的篇章。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同为一城,各种思想理念和文化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泉州古城亦然,泉州文化亦然。
闽岭天南表,清源第一州。回顾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城与人的相互成就,也成就了悠久厚重的泉州历史文化。一场以“城”为主题的讲座,坐满了聚精会神的听众。周围还有很多全程站着听讲的人们,只见越来越多,不见中途离场。今天的泉州人,正在以一种真诚,在历史的时空当中,呼应着过去、今天和未来,对古城执着的热爱。
现场花絮
供图 | 刘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