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烧酒与酒文化 | 阿拉伯菜农

文摘   2024-01-28 02:42   福建  



泉州烧酒与酒文化


烧酒,是泉州人自古以来对酒不变的统称。据清道光《晋江县志》的记载,古代泉州人喝酒还是比较讲究的,有烧酒(酒糟蒸造有甜酒(白曲蒸造还有取白甜酒和烧酒煮成者蜜林檎此酒味道如蜜,色如苹果,故名。这些比较小资的酒,产量都不多。直到明代万历年间,番薯引种以后,产量极大的番薯,对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泉州人来说,有效解决了吃饱饭的难题。同时,原材料的易得及成本之低廉,使得番薯酒大量生产。加上泉州晋江的陈埭、青阳等地,以前盛产大米,丰盛之余,也用来酿造米酒。农村也有糯米抽甜酒,俗称米抽的酒。


解放前的泉州酿酒业,多为私酿。清代泉州市区有一家“如春酒店”,用糯米和泉水酿造的“如春老酒”,是较早的泉州名酒。除了烧酒以外,松筠堂、春生堂、万全堂等药酒,也在泉州时髦了很长时间,德化酒厂还有十全大补酒也曾经风靡一时。



关于酿酒,泉州也就这么几家酒厂。地方国营泉州酒厂,1954年成立,前身为1941年创建的泉州涌泉酒厂。主要产品为米酒、番薯酒、糖蜜酒、春生堂药酒等。1985年生产12度啤酒,1990年生产11度中华麦饭石华力啤酒和10度华力干啤。此外,曾经比较牛气的还有生产滋补药酒为主的德化酒厂、以及惠安酒厂(后来的惠安啤酒厂)、1986年创办的泉州啤酒厂等。总体来说,酒文化很厉害的泉州,酒厂的发展,真心不怎么样。



以前的烧酒便宜,辛苦劳作的人习惯歇工的时候,小酌几杯,去除劳累,活络筋骨。逢年过节喝酒,则增加了喜庆的气氛,成为平淡生活的一抹温暖。即便是解放以后,烧酒也不贵。据《泉州市志》记载,1969年安溪酒厂进行炉灶改革,煤代柴,大幅度降低了酿酒成本,一吨番薯酒成本为520元,相当于一斤番薯酒0.26元的成本。当烧酒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里面的时候,自然逐步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烧酒文化。


喝酒,古书里面常作“呷酒”,也就是小口喝酒。泉州人喝茶小口细品,呷茶也。喝酒则为“啉烧酒”,必须牛饮状,方显英雄气概。当然,也有呷酒的时候,那就是三两个好友临时逗阵,其特点是重酒不重菜,些许小菜、卤味甚至花生米都可以,有酒尚重要,慢慢话仙慢慢啉。虽然偶尔意见不合也会“起青面”,但烧酒杯举起来又是老兄弟。这种喝酒,谓之“散牵”。懒懒散散喝酒,慢慢悠悠聊着,一副淡然惬意的画面,一切的烦恼和辛苦,此时都在九霄云外。


最闹腾的啉烧酒,就不是“散牵”了。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化拳赌输赢,输人不输阵。化拳,普通话划拳,古早叫做手势令、拇战等。化拳的时候,同时出手,同时报数,一方报数等于两边手指数之和,则赢。输拳,则喝酒。化拳最厉害的时候,当属一场酒宴上,出现同学群、战友群、邻居群、老乡群等小群体,一旦以群体为单位厮杀起来,基本上就没完没了,总得喝麻几个。但凡人多的酒桌上,能喝善拳的是当然主力;能喝不善拳的则当后勤(酒桶);不能喝但善拳的是为先锋,弄个三两下,顶一阵缓一阵,心虚面不虚;不能喝又不善拳的也没闲着,监酒或喊烧喊凊(助威),忙得也是不亦乐乎。



喝酒某种程度来说,是人类情绪释放的通道。酒后百态,莫过于失言为甚。听者不悦,说者事后悔不当初。当然,大部分过后无“拾气”,一笑了之。豁达的心态有助于维系朋友之间的感情,毕竟全世界几十亿人,跟你交朋友的也就那么些个。


因酒而产生的泉州俏皮话也不少,文雅且博感情的,“好朋友,牵牵手,牵去菜馆啉烧酒”。酒桌“点火(煽动划拳)”常有“泉州南门外,会啉搁会化”、“会啉搁会化,吃到九十外”等豪言。劝人喝酒,“无钱伤心,无啉激心”。赢拳收账,“石狮现走”,借拉客乘车吆喝语,请输拳一方尽快把酒喝了。监督酒风,“啉乎干,勿倘饲金鱼”,意即对方不干脆,杯底剩酒太多,都可以养金鱼了。若依市井百姓的感觉,人生无非“拳头烧酒曲”也。


凡人喝酒,不算酒局。郁闷而酒的,无非罗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与友叙旧的,无非欧阳修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便是不怕老婆的烧酒人,顶多也就是唐伯虎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后还来花下眠”而已来来回回喝的,是真性情。以今而言,最难得的就是这真情酒。


附注:本文原名《泉州烧酒话》,作于20194月,今改写喜迎新春,以文代酒,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的关心支持



END




作者简介

林建强,笔名阿拉伯菜农,地方文史学者。长期专注于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现任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泉州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泉州市政协委员。


 文章打赏说明 

点击底部“喜欢作者”给本文打赏,打赏收入,将全部交由鲤城文史学会作为文史研究和推广费用。






撰文 | 阿拉伯菜农
图片 | 网络
排版 | 吴慧文

泉州鲤城文史
讲好泉州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