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常说“冬至小年兜”,腊月廿三(也有廿四日,史志记载不一)过小年(此日祀灶送神),再来就是春节,俗称“年兜”。因此,过去曾有“泉州人,一年过三个年关”的说法,与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有所不同有关。
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纂的《新唐书》有此三个历法的推算介绍,而《尚书大传》(纪晓岚认为是西汉伏生所著)一书中说:“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¹⁾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教授北京大学的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化常识》如是说: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於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於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随之而异。
如此说来,冬至曾经是周历的新年,后来成了泉州人常说的“小年兜”来。 腊月廿三(或廿四)是殷历的新年,当成“小年”兼送神的节日,似乎也不错。春节是夏历的新年,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人们心中最重要的时刻。
囝囡爱年兜,大人乱糟糟。泉州这句俗语,“乱”字是非常传神的,表达的是一般平民百姓面对过年的心情。有钱人欢欢喜喜张罗过年的物资采买,打扫卫生等,囊中羞涩的人家,烦恼没钱买肉买菜,烦恼没钱给小孩子作新衣服,这些都足以让人心神不定,对于过年的感觉兴趣缺缺,不以为乐,反以为苦。如果是还得烦恼欠张三李四的钱怎么办,甚至有借高利贷的,被逼得走头无路,年关就无异是鬼门关了。
依照旧例,平时负债无法偿还的话,到了年关,债主是会按例催讨的,对于欠租、负债的人来说,过年像过关一样,谓之“年关”也。
官府欠饷,年底急筹。以清代为例,军中时常拖欠兵士饷银,但到了年关,也是要了结的。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十月,晚清名将刘锦棠就上疏请求朝廷及时解决山西应协卓胜军被拖欠的军饷。为稳定军心,光绪皇帝下谕:“亟应赶紧筹解。以应要需。此后该军月需饷银一万六千两。着张之洞按月如数批解。毋得延欠。其山西积欠该军饷项。仍应陆续归还。”⁽²⁾
欠酒钱的榜眼。清顺治十八年(1661)榜眼董含,本来仕途顺利,不料遇到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黜革,史称“奏销案”。免职以后的董含绝意仕进,耕读自娱,虽家徒四壁,犹勤于著述。所著《三冈识略》收录了《避债台》一诗,诗作写于酒家前来收账之时,抒发了平时买药喝酒习惯于赊账,如今年关将近却没钱还账的苦恼,尤其是最后一句,流露出避债的无奈想法。诗云:“窗拥红兰径未开,叩门蹑屐有谁来。酒瓶药裹赊偏惯,欲上周王避债台。”⁽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追债的周天子。董含的《避债台》提到的“周王避债台”,指的是当初周天子(即周赧王,姓姬,名延,东周最后一位君主。)筹钱伐秦,到头来无力偿还而躲宫殿的一处高台,谓之周王避债台。债台高筑的成语,也与此有关。清代《竹书统笺》云:周赧王负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避债台)。⁽⁴⁾
若论周天子也被讨债人追到不得已躲在高台避债,“欠钱皇帝,讨钱乞食”的泉州俗语,是不是也对也不对?
无论如何,负债总是令人惆怅的事情。但债权人也是百般无奈,到了年关,四处围堵债务人。旧时认为,借出去的钱或者卖出去的货款,年内一定要收回,否则隔年有散财之虞。这种习俗,就导致了紧张气氛,追债的四处找人,躲债的东躲西藏,闹得鸡飞狗跳,双方都是一肚子苦水。怎么办呢?毕竟凡事不能做绝,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起码让人过个安稳年,来日方长。
无论什么时候,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春节气氛,应该说是绝大部分人的共识。话说有钱没钱,过个好年。但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某种形式,以安收账人之心,也给欠账人一个忠告,过年以后记得及时还钱。于是,泉州郡城在无形中出现了关帝庙和玄妙观的避债戏。
旧时除夕那天,涂门街关帝庙演戏谢神,台上所搬之戏,主要是木偶戏和布袋戏。玄妙观在除夕夜也有“搬戏敬神”的活动。毕竟是除夕之夜,庙方往往有免费招待的餐食,确保不会饿肚子看通宵戏。讨债的人,也是不敢去那边要债的。一是对神明有所顾忌,二是在那边看戏的人,原本应该是阖家团圆一起守岁过大年的时候,却不得已抛下一家老小,自个泡在戏台下看戏,躲债的心情不晓得有多么郁闷,贸然进去催债,搞不好就会被一阵拳头打过年。因此,本地宫庙在除夕搬戏,就被称为“避债戏”。古城内曾有一说,有李姓商人因做生理不太顺利,年终无法还债,索性跑到关帝庙看“避债戏”,且写下一副对联:想来想去想无钱,入庙去看戏;挨东挨西挨过年,出春来还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独有偶,清代台湾进士许南英在其诗词集《窥园留草》当中也写有避债诗:“本来国宾自流通,每到年终妙手空;海外无台堪避债,大家看剧水仙宫。”⁽⁵⁾可见,旧时节的台湾,避债戏的风俗习惯也与祖籍地之一的泉州同款。
过了这除夕夜,隔天的正月初一,依例不得要债,彼此都安心过年。只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元宵节一过,神归宫,佛归庙,一切恢复正常,讨债人便可光明正大催账。欠钱者,总是难啊。俗语对此也有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批评避债者的,俗语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同情避债者的,俗语云:“皇帝也欠库粮钱。”理解讨债者的,俗语云:“借钱时你是阿公,讨钱时伊是阿公。”更绝的是两边都不得罪的,俗语云:“人怕老,债怕讨。”
当然,凡事也有例外。在台湾某些乡下地方,债主如果不依不饶的话,会在大年初一那天,刻意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叫“讨债灯”,只有在债主和欠债人之间积怨很深的情况下,债主才会用“讨债灯”来羞辱欠债的人。
无论如何,泉台避债戏的习俗,为绝望的人留出一块喘息之地,具有一定的人情味。事不做绝,情不断尽。红尘诸事,皆为挂碍。放得下是超然,放不下是自然。
参考文献:
【1】清·雍正年间孙之騄辑本《尚书大传·卷二·洪范五行传》
【2】清·《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
【3】清·董含《三冈识略·卷三·逼债台》
【4】清·徐文靖《竹书统笺·卷十二》
【5】清·徐文靖《窥园留草·四时宫怨》
林建强,笔名阿拉伯菜农,地方文史学者。长期专注于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现任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泉州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泉州市政协委员。
撰文 | 阿拉伯菜农 排版 | 吴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