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发于《海丝文化》2024年03期“深度”版块,今鲤城文史学会公众号全文转发。作者陈晞,就职于泉州市气象局,系鲤城文史学会会员。作者林建强(笔名阿拉伯菜农),系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
我国早在西汉,就已经开始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建立起东西方文明连接的大通道。直到唐代中叶,由于国内战乱的影响,加之西域诸国政治关系日趋复杂化,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遇到了很多困难,海上丝绸之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纷纷扰扰的五代时期,泉州独安一隅。主政者王延彬坚决执行王审知的“招徕海上蛮夷商贾”和“尽去繁苛、纵其交易”的海上贸易政策,大力发展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后续的留从效、陈洪进等人,同样十分重视海上贸易,并为了适应交易规模的扩大,对泉州城进行了扩城。纵观泉州海丝历史,五代,实属至关重要的节点,为宋之繁荣、元之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两年有余,如何客观叙述这一段令人自豪的海上盛举,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将分别从气象和史料分析,探讨泉州海丝航路与季风的关系。
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改变的现象。古代商人们发现了风的规律,并借此开展航海贸易活动,推动船舶往返的季风,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贸易风”。
季风的分布和变化十分复杂,是大气环流与地形地貌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01泉州季风的成因
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陆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自洋面吹来,温暖湿润,因此也形成了干湿分明的季风性气候,泉州就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泉州由于纬度较低,还会受到行星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夏半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之跨越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了西南季风。泉州的夏季风来自南海海域,因此携带了大量的水汽。
【越赤道气流影响南亚至南海地区】
此外,台湾海峡及武夷山脉的走向,也将泉州沿海的风引导为东北-西南向,并加强了其稳定性。统计崇武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30年的气候数据,可以印证泉州沿海的主导风向为: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崇武常年逐月最多风向频率玫瑰图】
同时,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也让风力整体增大,崇武常年的月平均风力在4-5.8米/秒之间,为帆船起航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02季风的转向时间
图中还可看出,泉州全年的主导风为东北风,在6-8月(农历五至七月)期间才会转为南风。海上贸易路途遥远,在没有动力驱使的时代,人力无法用桨驾驶商船去往异国他乡。因此,有规律可循且风向相反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成了古代海上航行的助力。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市舶司》提到:“每岁自八月以后至六月以前,风信不顺,即无贩蕃及海南回船到岸。”这说明秋冬只有南行之船,而五月开始的北归,当月也到不了港口。可见,季风是当时航海出发与回航的决定性因素。
03诗文与石刻
号称“无石不刻字”的九日山,有十方关于祈风的珍贵石刻,证明了市舶司每年冬、夏两季都会举行祈风祭典。其中一方,更是明确指出,孟夏时节祈祷的是“回舶南风”。
【九日山祈风石刻】
南宋状元王十朋任泉州太守时,在《提舶生日》一诗中也说到“北风航海南风回”。
《提舶生日》
正阳之月慝不作,气候清和满寥廓。
阶余嘉瑞十荚蓂,墙出新梢半含箨。
正是生才好时节,化日舒长暑犹薄。
遥遥华胄马服君,世有功勋上台阁。
耳孙挺秀生东蜀,骨相堂堂人磊落。
绛帐心潜南郡风,铜柱家传伏波略。
致身朝列贰稷官,衔命江东访民瘼。
雍容敷奏天颜喜,小试舶台良不恶。
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
日边知己皆达官,行矣归持紫荷橐。
平生德性不好饮,今日寿觞宜满酌。
烂柯仙侣年自长,不用西山一圆药。
这些石刻与诗文充分说明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路,都是北风出海的“冬遣舶”和南风返航的“夏回舶”,依靠季风往返在东南亚、南亚,甚至更远的地区。
与此同时,泉州也有五月北上、秋冬南归的北线航路,即泉州与日本、高丽的贸易往来,但并非泉州主要的贸易对象。
综合南宋曾任泉州市舶提举赵汝适的《诸番志》以及《宋史》、《宋会要辑稿》等记载,宋代泉州的海上贸易线路大致可以分为南下的主要航路和北线的次要航路。
01秋冬南下,五月回航
东南亚:开往印度尼西亚群岛和中南半岛的国家和地区,顺风顺水的话,航程大概一个多月。《诸番志》记载:“阇婆国,又名莆家龙,于泉州为丙巳方;率以冬月发船,盖藉北风之便,顺风昼夜行,月余可到。”其中三佛齐是该区域最强大的国家,首都在今苏门答腊的巨港。三佛齐在泉州海丝航路上有重要的地位,原因是这里不仅是南海诸国往来要地,而且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自西而来的阿拉伯商船,很多在这里经停,再前往泉州。
南亚:印度次大陆,古称“西天诸国”也。当时南亚的故临(今印度奎隆,濒阿拉伯海)是泉州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往来的中继站。秋冬自泉州出发先到达三佛齐,再顺着洋流往北,穿过马六甲海峡,顺利的话,四十多天可到达蓝无里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角)过冬,第二年再依靠夏季风航行印度洋到达故临。
【《诸蕃志·卷上·故临国》】
西南亚:自故临换小船走阿拉伯海,约一个月的时间可达波斯湾沿岸国家,旧时称为大食诸国的地方。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故临国》记载:“中国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临易小舟而往,虽以一月南风至之,然往返经二年矣。”这条线路的返程,也是穆斯林商人前来泉州贸易甚至定居的必经之路。
【《岭外代答·故临国》】
02五月北上,秋冬南归
这个航路为泉州与日本、高丽之间贸易往来的东亚航线。以夏至之后的南风时机北上,基本上是先到明州(今宁波)停靠,等候适合的东南季风再行出发,数天最多十几天可达日本或高丽。返程则借东亚冬季风之势,经浙江回到泉州。
基于气象科学和史料记载,对季风与古代泉州海上贸易的相互关系,作适当补充说明,有助于理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及航行的历史,也是气象学理论与历史学文献调查相结合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撰文 | 陈曦 林建强 排版 | 吴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