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泉州古城州治后面的一座美丽的小山,泉山门楼即建于此山。因本地志书没有记载,故长期未见诸家提及。
2003年复建之泉山门
泉郡于唐景云二年(711)得名泉州,州治自丰州迁往东南方向的今泉州古城。在城之北隅(今中山公园一带)依山势而筑州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此乃仿长安、洛阳二都规制,采用“前市后朝”的布局。至明·洪武二年(1369),州衙一直在此。尔后因泉州卫指挥使司占用,泉州府不得已占晋江县学(今军分区)为府署,晋江县学则占用泉山书院(今第一医院)之所,规制仍按照“左庙右学,殿庑斋堂悉仍书院之旧”[1]。与此同时,始建于南宋的泉山书院,因此无端受难,在时隔100多年以后的明·正德十年(1515),才移建于古城东街蔡巷内。后来在清·乾隆七年(1742)重修,更名“温陵书院”,书院旧址为今天的东门实验小学。
既已迁城,当有城池。唐代泉郡子城为门有四,在城门楼的名称方面,泉州的地方官员倾注了无限的理想与寄托,四门之名堪称五行八卦运用之绝。东为行春门,木盛于东,为春,故曰行春。行春,古代官员利用春游劝人农桑也,实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西为肃清门,金盛于西,为秋,主肃杀而得清平,故曰肃清。火盛于南,为夏,故曰崇阳。火主文明,故处于离位的崇阳门,被视为泉郡文脉的风水位。水盛于北,为冬。山水一体,相交有情,加之北城门楼落位于山,故曰泉山。金木水火都有了,土当何为?土盛于中,为旺,四时以夏为最盛。州衙之南有两仪门,门前之地即旺。若问旺地为今何处,钟楼一带也。
泉山门楼在子城四城门楼当中,存在的时期最短,至宋末元初就已荒废。存续期间有多次修建,例如唐·贞元七年至十年(791—794)担任泉州刺史的席相,任内重建了泉山门楼,欧阳詹为之作《北楼记》。此事明代《八闽通志》有载:“唐·贞元中刺史席相建,欧阳詹为《记》。”[2]南宋·乾道四年(1168)十月,王十朋任泉州太守,见北楼破败不堪,决意修复,隔年功成。王十朋自撰《重修北楼记》:“温陵之有北楼,犹武昌之有南楼也。”[3]这里说的温陵北楼,即泉山门楼。而武昌南楼,非黄鹤楼,而是今鄂州市的庾楼(亦称南楼、庾亮楼)。此事以前有详文,不再赘述。如今大家看到的泉山门楼,是2003年竣工的新建门楼,非原址位置。
泉山门楼的原址位置,在唐时泉州城的湘山之上,今之爱国路口一带。若论城内之山,龙脉起于仙游县大济镇与永春县湖洋镇交界的白鸽岭,一路远来至郡之巨镇清源山,往东经赐恩山接入城中虎头山。县志认为,虎头山“稍迤而南者为云山,即提署后。迤于城之正东者为鹦鹉。从云山以西过开元寺,迤而薄城之西南者为升文,即龙头山。”[4]若以县志所言,则云山的范围将为后孝悌巷至观东巷之大,十米左右高度的小山,很难如此庞大。若如此,古城州衙以此地为址,则令人匪夷所思。依泉郡城内众山而言,升文山高31米,海拔40.3米,为城里最高的山。学府路原市委党校一带的虎头山,算上至高石,高约15米,海拔24.01米,为第二高。可见,郡城之内并无大山。比较合理的是,虎头山迤南至小山,自小山分两路,南向云山,东续鹦哥山;西南往湘山,过开元寺续升文山。云山之南为县衙,湘山之南为州署。从地理位置来看,此三座城内之山的形势分布,比较符合丘陵地貌的特点,即山不大,山脚呈藕断丝连状,周边有一定的平地,稍作平整即可筑路建屋。因此,州衙选址于湘山之南,有居高临下之势,又有艮坤位向建筑的平稳厚重,有利泉郡社会稳定发展,也有利个人稳步前进。
如此说来,泉山门楼所在的山,并非云山的一部分,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州治之后的山有个美称叫湘山的话,就显得更为雅气了。云山是云山,湘山是湘山。泉山门楼建于州治后面的湘山之上,也就顺理成章。由于本地宋元时期志书较早佚失,明清志书又无湘山的记载。因此,唐宋时期作品或文集当中有关泉州的文字,就显得十分珍贵。
熊孺登,洪州钟陵(今江西南昌)人,约(805-820)之前在世,斯时的泉州就是今天的泉州。熊孺登平生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友善,经常有赠答应酬之作,为时人所传诵。他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世人多有传诵。
唐·熊孺登·赠侯山人
熊孺登的《赠侯山人》写道:“一见清容惬素闻,有人传是紫阳君。来时玉女裁春服,剪破湘山几片云。”此诗附有说明:“湘山在泉州郡治后”。[5]
依此记载,唐时的泉州郡治之后为湘山。如是,泉山门楼当建在湘山之上。实事求是而言,到目前为止,熊孺登《赠侯山人》诗文,对于泉郡湘山而言,实为孤证,尚未发现其他文学作品或史料有类似记录。收录此诗的书籍《御定全唐诗》为清代康熙年间所编,也无法确定诗作附加的说明是熊孺登的原文还是编者所注。因此,虽然古籍资料结合古城地形地貌分析,湘山之名的存在是非常合理的,但在没有找到其他史料佐证的情况下,本次考论依然属于探索性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无论如何,泉州古城的湘山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名称。
林建强,笔名阿拉伯菜农,地方文史学者。长期专注于泉州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现任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泉州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泉州市政协委员。
撰文 | 阿拉伯菜农 排版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