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人生,匮乏的人生(续)
FENGFU KUIFA
细心分析起来,丰富的人生意味着两件事情:
第一,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这个好东西”明天还会有,不是这次没抓住,就再也不来机会了。“好东西”多得是,不在乎这一次是不是塞满口袋。机会无穷,随时想抓,随时都有;
第二,导致我们去获取某种东西的驱动力,是客观需要,而不是某种莫名其妙的心理需要。
小孩子不懂这些玩意儿。把这些“思想”拿来和他讲,无异于对牛弹琴,小孩子听不懂,讲不通的。要是不做任何预备,在孩子听得懂,讲得通的时候再回来培养他“丰富的人生”,怕是晚了,来不及了。那时,“匮乏的人生”恐怕已经生根发芽,静待着开花结果呢。
怎么才能够让孩子在不懂事的时候,把“丰富的人生”种子播撒下去呢?具体做些什么事情,怎么做呢?
孩子在人生之初,最大的需求就是“吃”。在孩子断奶之后,利用孩子一生中唯一的“第一次”养成“吃”的习惯的机会,从“吃”上下手,把“丰富的人生”种子播下去。
首先,要养成吃稳定的、满足营养需求的常规食物的习惯。
在家里,大申就和爸爸妈妈吃同样的饭菜;离家,背包里面永远只是备着同样的食品。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找到更好的食品,背包里面备着的是白水和软曲奇。大申吃了半年多的软曲奇,那段时间,每次我到超市,必带回两大盒软曲奇。后来,是大申妈找到了更好的食品:小面包,背包里面添多了一样食品:特伦苏。
直到今天。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第二,除非大申自己指明要某种食品,比如棒棒糖,绝对不特意买任何只给大申吃的食物。
要买,就多买,全家一块儿吃。不去刺激大申莫名其妙的心里需要。这一点,于爸爸妈妈很容易做到,于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就难了。他们太爱孩子,总想买点“好的”给孙子。看着孙子吃,隔代人的心里,那叫一个满足。
老人们心里永远有一种顽强的潜意识在起作用:平素自己舍不得花钱买来吃的东西才是“好东西”,跟老人讲面包牛奶萝卜白菜是最好的东西,根本不管用。
也许老人们心里是认可的。可一到了现实环境,潜意识就自然而然地跑出来起作用。我和申妈没法子,就想出一个歪点子:现在,食品卫生是个大问题,无良商人往油条里面放洗衣粉,虾条里面放工业染料,奶粉里面有尿素,汽水使用苏丹红……说得有鼻子有眼,像模像样……
这些东西,大人吃了,他们抵抗力高,还没啥事,孩子的肝肾功能发育还不健全,会吃坏的。这招儿果真灵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再买“好东西”给大申吃,偶尔忍不住,买了,一到家,马上就撇清说“这是在7-11店买的”,“那是在家乐福买的”。用可信任的卖场来证明东西里面没有苏丹红。这些都是偶尔为之的事情,无关大局。
第三,当孩子的口味稳定了之后,就把孩子泡在食品的海洋里面。
写到这里,我起身转了一圈,发现家里现在有如下食品:三种饼干,德国进口的漂亮的水果糖,牛肉干,牛肉粒,薯片,虾条,棉花糖,棒棒糖若干种,葡萄干,瑞士的巧克力,大白兔奶糖,苹果脆,曲奇饼干若干种,梦龙,若干种可爱多,和路雪小雪球,和路雪盒装的芒果冰激淋,两种哈根达斯的冰激凌,雀巢的水冰冰棍,乐天的梦派乐,那个叫什么牌子的巧克力球——用金纸包的,里面有一粒榛子的很漂亮的那种,大杏仁,山核桃仁,榛子,巧克力核桃仁,小面包,特伦苏,“好心情”的枣,三种精美的卖小盒子的糖果,海苔,鱿鱼丝,奶酪。一共三十六种大申触手可及的好吃的食物。
爸爸不厌其烦地列出这些食品,目的不是在这里“显摆”。这些东西,绝大部分是爸爸特意买来,特意放在那里“摆着”的。从大申基本稳定住吃软曲奇喝白水的时候,爸爸就开始这么做了。东西放了半年,就装满满两塑料袋,亲戚来了就请他全部带走。都是好东西,扔了怪可惜的。第二天,爸爸到超市再买两口袋,继续摆在那里。
这么做为什么呢?让我们倒回来看。
爸爸小时候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认为梦龙比可爱多好吃,可爱多比水冰冰棍好吃。那些食品,除了冷饮,爸爸也不吃。爸爸妈妈没有大申的时候,家里没有零食。有时候,爸爸晚上看书晚了,肚子饿得咕咕叫,要是没剩饭,家里就找不到任何其它可吃的东西,只能煮方便面。爸爸经常深更半夜煮方便面。爸爸下了班,热,想吃冷饮,就到冰箱拿一根梦龙;大申也热,看到了,也跑到冰箱那儿,拿一根水冰冰棍,和爸爸一起吃。
出去玩儿,一边悠闲地东游西逛,一边吃点冷饮,是蛮惬意的事儿。爸爸到卖冷饮的冰柜那里,拿一个可爱多出来,大申到卖冷饮的冰柜那里,想半天,拿一个红豆沙出来。大申想什么呢?他在琢磨,是拿红豆沙还是绿豆沙还是水冰冰棒,可爱多或者梦龙根本就不是他的选项。甚至有个别案例,大申根本不要冷饮。爸爸就买了一个人吃。但不总这样。要是玩一上午,快结束的时候挑冷饮,他就会在梦龙和可爱多之间迟疑不决。因为这个时候,大申肚子饿了,梦龙和可爱多不但可以降温,满足吃点什么的惬意需要,还能够填填肚子。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大申是根据自己的客观需要选择冷饮的,全没有任何“莫名其妙的心理需要”在作怪。大申一般选水冰冰棍,是因为这东西比起腻腻的梦龙,明显爽口、降温加解渴。要是爸爸不买那么多好吃的和冷饮,每天都摆在那里,大申很有可能在超市或者出去玩的时候,因为新鲜而购买零吃。这种零零碎碎的零食,几年累积起来,会是非常可观的大数量。
除了有小朋友来,两个一起吃他的零食,大申一个人在家从来不吃其它的东西。饿了,就拿一个小面包,一盒特伦苏,爬到沙发上自己吃。
第四,不带着零食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拿出来吃。
我们囊中羞涩,只有白水、牛奶和小面包,从没有一会儿一块糖,一会一块山楂片,一会儿一个小饼干什么的。当别的家长拿出那些好吃的零食,大申也会眼巴巴地看着,也想吃。这个时候,家长们时不时会送一个给大申,我们就让大申谢过之后,大方地拿过来吃。
只进不出不是为人处世之道。可以理解,给一块糖什么的,哪个小朋友的家长都不会太在乎。但是,长此以往,小气,是不行的。过段日子,大申妈和大申吃了别人的东西,要回馈给小朋友们,玩着玩着,娘儿俩就兴冲冲跑上楼来,把大申的“摆设儿”抓一些,出去给小朋友们分。或者干脆,请小朋友到家里,打开大申的食品抽屉,任小朋友们自取,吃个痛快。只有这个时候,大申才去吃他自己的零食。
不带着那些零食出去吃,也是为了不刺激孩子的莫名其妙的心理需要。将来,那时孩子的习惯彻底养成了,那些零食确实“好吃”,他自己会去照满足味蕾的美味来品尝的。这个,根本就不用担心。
据爸爸的观察,大申肯定觉得巧克力、牛肉干、水果糖比小面包更好吃。大申一般时候不吃那些,是因为:
第一、大申不缺那些食品中的营养;
第二、大申的“口味”就是小面包加牛奶,已经养成了;
第三、大申在心理上没有对那些食品的需求。
最后一点,爸爸觉得和把这么食品都堆在家里的关系最大。
其它可能的原因我在上面已经提到了。
关于选择的视线的问题,爸爸觉得是这样的:当大申肚子饿的时候,客观的需求就是“饿”,没有别的。因为养成了口味,“饿”的需求自然就用牛奶加面包解决。在“饿”的时候,其它的食品不在大申的选择项。“饿”了,解决方案就一个,牛奶加面包。
当大申想吃“好吃的”的时候,其它的食品才会是他的选择项。有些时候,大申会悄悄地趴到爸爸的耳朵上,说,“咱们两个男子汉一人来一块薯片好不好?”这个时候,爸爸从不拒绝。大申一般也就悄悄地拿一片或者两篇薯片,爸爸和大申吃了,就完了。没有出现过吃得没完没了的情况。
这各种案例说明什么呢?这可能说明,大申在悄悄地提议“吃一片薯片”的时候,他的需求是“馋”。把“饿”和“馋”分开解决,就造成了大申目前的状态。
冬妈不要误会,认为大申把那些东西吃足了,才不要再吃(幼儿园的老师家访,看到家里到处都是零食,就是这么认为的)。
客观地讲,大申吃除了面包牛奶软曲奇以外的其它零食,长这么大,全部累加起来,都少得可怜。冬妈要来吃哈根达斯,我赶紧到冰箱里看一看。放的时间太久,哈根达斯的表面已经风干了,不能吃了。“看看,不是我小气,不给吃。是不能吃啦!”呵呵。
在食物上的新奇感,小孩子都会有。比如上面提到的瑞士巧克力、德国的糖果、各种卖盒子的卡通糖、棒棒糖、金纸包的巧克力球等等,都是大申在商店超市看到了,觉得好,就要。为了培养孩子的“丰富人生的感觉”,爸爸的原则是“要就买”。买来之后,拆了封,吃两粒,大申就不再吃了。除了小朋友到家里一起的时候,大申自己就再也没动过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就一直放在那里。
这里边最核心的问题是“口味”。在孩子断奶的那个时候,他没什么偏好,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好东西,给什么,吃什么。那个时候,持续一致地给同样的食品做间食,孩子自然就形成了那种“口味”。
同时呢?注意不要让孩子对零食造成“莫名其妙的心理需求”,就成功了。
在大申是怎么做的,上面都写了。但这些肯定不是唯一的做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或是最容易做的方法。别的爸爸妈妈,孩子刚刚断奶,只要理解这样干的思路,就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找出符合自己孩子的做法。
不要小看了街边小店里面的食品,那都是经过长期、巨量人口的筛选之后,精选出来的、符合如下两个条件的食品:
第一,香,孩子爱吃,符合孩子的口味;
第二,没有营养。
后者是因为,有营养的食品,原料必比营养相对逊色的食品贵。从商业价值来讲,只要孩子乐意买,乐意吃,当然越便宜,市场越大。原来也有营养好的食品在街边小店卖,后来竞争不过那些营养不好的食品。这有点像经济学里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