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过程是默捋
咱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是掌握计划过程。这个计划过程,跟大家都已经熟知的“做计划”,不是一回事。
“做计划”是一次性的:
摊开本子,开动脑筋,用十分钟的时间,把十个小时要做的事,都写下来。然后,等到十个小时结束了,要不然发现自己当初“想得太激进了”,要不然感觉“到处都是变化,计划根本没办法执行”......如果不是到时候,连回顾一下自己当初的“计划”都忘了的话。
计划过程的表现方式就是默捋:
把你今天一整天,大块儿的时间,将会学些什么,具体干些什么,细致具体地想一想。计划过程要处理的资料是你头脑中不断出现的“我想怎么干”和“我想做什么”。这些念头,非常零散,你要通过默捋,把零散的东西聚集起来,以免“到时候忘了”。
注意:咱们要做的主要事情,不是回顾,也不是用书名号默着把一整天的事情都写一遍。回顾也好,书名号也好,默着把一整天的事情都写一遍也好,这些任务,只是一些样例,告诉大家,如何把默想想具体,要不然,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具体”。不能喧宾夺主哈。
你们呢,无论是已经开始默捋的同学,还是没有开始的同学,都去观察身边的其他同学:你会发现,面对一项新任务,尤其是一项困难的新任务,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能力。
最常见的,是事情已经开始好几天了,他依然无动于衷,就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依然按照原先的路数,在机械地运转。
这样的同学,如果一项新任务,只持续几天的话,他将彻底地被忽略过去。这样十几年学习生活下来,他跟别人,已经有天地之差了。
为什么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大家都是双百,等到了高三,相互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呢?这些差异,具体是怎么来的?主要是这么来的。
次常见的现象是,他依然不肯放弃原有的守旧模式,但是,为了适应新要求,他在表面上“装一装”,糊弄。长期糊弄也是要命的哈。
还有,就是非常迅速地开始按照自己理解的要求行动,然后,就又渐渐地回归到本来的状态去了。
大家把这几天同学们的回馈都认真看一看,辨别一下,每个人,都属于哪一种类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很重要。
默捋,掌握计划过程,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为什么说它困难呢?
这是由于同学们的年龄造成的。大家都听说过孔夫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说的这个“不惑”,是什么意思?
不惑就是不困惑,从字面上解释,似乎很容易理解。
可是,为什么非要等到四十岁才“不困惑”呢?
你还不到二十,面对每天上学放学的日常生活,你也不困惑呀。
其实,孔子这里所说的“不惑”,是具指生活中的事情,是怎么做成功的。我想做的事情能够做到,我也知道别人的成功,他是怎么做成的,这叫“不惑”。
要想不惑,需要人的大脑高度成熟才行。孔子所言,就是说,你把“不惑”在年龄轴上拉一条曲线,曲线呈钟形分布,均值在40岁那个地方。
普通人40岁的大脑所能做的事情,一颗十七岁的大脑,能不能做?
答案是“能”。但需要有良好的方法,也需要自身的努力。
有些事情,人们想像起来,很容易。之所以没做,是因为不屑做。“只要我去做,我随时随地都能做。”问题是,不到40岁,这个“随时随地”从没发生过。
就这么简单点事儿:我想一下,我今天每一节课,具体都会讲什么内容,这一节课,我要刷大纸,还是崩单词,抑或手不离书?我头脑中随时蹦出来的念头,我能不能想办法记住,更重要的是,到了时候,我能不忘,把它做到。
看起来非常简单,一点不难理解。但是,你要做出来,却非常困难。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说,大脑做这样的事情,比做具体的事情,消耗要大得多得多。
你的大脑的容受度不够,无法让你“想做就做”。你要努力,慢慢做,每一次都有一点进步,能想的时间更长,计划的内容更多,更具体。
注意:你们去试试,一般来讲,你们的大脑容受度,只能承受“细致思考一节课”的压力!你如果能细致地想定一个上午的计划,你会非常累。当然,这里的计划是我们所说的“计划”,不是你以前做的那种空洞无物的“计划”。
今天,同学们努力:如果你只能容受一节课的计划压力,你就先做一节课的。每节课之前,都把下一节课要做的具体内容想一想,捋一遍;如果你能容受两节的,就做两节;如果你能做一个上午的,就更好。
拿当日回顾来糊弄的同学,不要再这样了,要做正确的事情。
今天,大家回馈你一整天的做计划的情况,说说感受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