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大脑的容受程度,究竟是什么时候决定的?
这就跟咱们小学阶段,直至学前阶段的宝宝们有关系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15岁的时候,孩子头脑相互间巨大的容受方面的差异呢?
首先,我们需要排除的一个因素是:训练。
如果没有深入的分析,人们很容易地就会以为,在小学和初中,孩子的“专注度”的训练,会到时候让孩子之间产生差异。
日常的直觉感受是说:那些从小就“坐得住”,专心在课堂上学习的孩子,更有优势。这一点,在雄鹰群的实践中,已经被明确否定。
基本上,在申爸接触到的高中生中,如果幼儿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大量参加课外班的孩子,大脑的容受度都不高。这跟想像完全相反。
妈妈们看,小的时候,六岁七岁,能够满满地做满一堂课40分钟的课外班,黑溜溜的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老师,认真学习,学习成绩也好的孩子,到了高中,容受度反而低下。
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们来看大申小时候。
大申的大脑的容受程度,是毫无疑问的。申爸在跟大申亲自接触的三年高中学习过程中,申爸从来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容受程度有什么限制。肯定是一点也没有,要不然,申爸早就关注这个问题了
大申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他在小的时候,三四岁就开始吧,申妈带得不多。大申主要由申爸带。那时候,申妈的工作超忙,实在是没时间带娃。于是,申爸一下班,大申就一直跟着申爸。
这个爸爸带娃,有个特点。按照申妈的话来讲,就是“你根本也不管孩子”,“就知道自己玩儿”!申妈一想起来就生气。
你比如说,举个例子。申爸下了班,带着大申到小区的中心广场去玩。申爸首先要观察一下,中心广场里,有没有危及孩子生命的不安全因素。小区内部么,机动车都没有。唯一有些危险的,就是其他宝宝骑的小轮自行车。申爸评估一下,即便是被小轮自行车撞了,大申顶多也就哭一会儿。没有任何危险。
这个时候,申爸自己坐在广场边上的长凳上,自己看自己带来的书。大申?根本不管。就放他一个人自己坐在广场中央,或者抠地砖,或者捡纸片木棍什么的玩。反正大申也不闹,你只要把他往那里一放,大申就自顾自玩去了。一玩能玩好几个小时。
等天都黑了,申爸看不到书上的字了,才叫大申回家。申爸只要时不时地抬起头,远远地看看大申还在不在,别把孩子丢了,就全部完事。几个小时的时间,申爸跟大申没有任何互动。他玩他的,十分专注。那真的是专心致志地玩。
这种专注的状态,其实是贯穿了大申整个的幼年和童年时期的。
等大申大一点,开始伴听,那就更好了:申爸就是把“故事”打开,然后,大申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就开始琢磨他的丁丁。他也不问申爸,申爸也不理他。反正,孩子不哭不闹,不就行了吗?申爸该干啥干啥。
申爸呢,一边讲,妈妈们呢,一边讨论。我们看宝贝妈的发言:
所有的人类实践都表明:农村没人管撒丫子养的孩子,肯定是不好的。
那撒丫子养的孩子,跟大申有什么不同?
坐在小区中心广场抠地砖,没有任何不同。全都一样。但是,回到家里,大申听的高质量的故事,看的基础三百,确是完全不同!
樱桃妈说得也有偏颇,伴听就是听。妈妈不给孩子播故事,孩子也会在自然环境中,拾取各种声音信号进来听。所不同的是,我们精心组织的故事集,它的主题性非常明确。在主题关照之下,我们说这些故事是“高质量”的。
如果脱离主题,没有任何理由说,孩子听家乡草台班子唱的地方戏,比伴听初高中历史课本的质量低。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伴听历史生物地理化学物理......无他,因为这些“主题”,是这个社会推崇,并且将来要在各级考试中考察,高考也要考的内容。
假设说......咱们只是假设说哈......将来咱们有笃信伊斯兰教的回族孩子加入花果山了,那么,对这些孩子而言,他们伴听的高质量资料,将会是《古兰经》。原因很简单,《古兰经》是伊斯兰社会中,用来考察孩子的内容。对于山上普通妈妈来讲,谁想到要给孩子听《古兰经》?没有,一个都没有。我们世俗社会里,“质量”是跟着学校教育的主题走的。
所以呢,农村撒丫子养的娃娃,要是拿学校教育的主题来衡量,这些孩子的教育,就太没有价值了。
到这里,最关键的点就到来了: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大申的伴听也好,阅读也好,一直就都是处于“小区中心广场”状态的。
也就是说,大申在阅读《哈利·波特》中文小说的时候,只要是业余时间,把家庭作业做完之后,所有的时间,就全都用到了《哈利·波特》上。其他没有任何的要求。
申爸从来没有想过,把大申的《哈利·波特》的阅读时间,切成两半,一半拿来哈利,一半拿来阅读《中国小通史》。孩子自发地喜欢做什么,申爸就让孩子尽兴地去做。
因为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么:孩子正在尽兴地看哈利,你爸爸说“时间到了”,该转为看《小通史》了。你得从孩子手里抢走哈利......孩子不高兴......你还得硬把《小通史》塞到孩子手里,逼着他看......孩子也不高兴......你又费很大劲。
孩子他是这样的么:哈利他也不会永远总看。总有看腻了的时候,对吧?等哈利看一个月,看腻了,你再转去看《小通史》。他会像看哈利一样,又兴致勃勃地看起小通史了。小通史20天看完。
从整个的50天过程看,先尽兴地看30天哈利,再尽兴地看20天小通史;跟你每天逼着孩子看三个小时哈利,再看两个小时《小通史》,整体上,有区别吗?
一点没有么!完全一样。大人安逸,孩子还尽兴。
所以呢,我们最忌讳的是什么?
孩子小的时候,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切碎!那个洋葱要剥,一层一层,完整的“拿下来”;不要竖着切,切得稀碎。
就像嘟爸说的,不要轻易换台。一个节目,看上瘾了,妈妈要放手,让孩子过瘾。孩子过瘾,不闹你,你也能休息好,有时间做家务。
朵妈:
保证时间,用孩子的兴趣培养做事的专注力,拉伸孩子的大脑容受度。
每一天,要高效率地把老师要求的作业写完;把实操的40分钟的事情做完。做完了,剩下的所有的时间,就全都“归孩子自己”。他喜欢做什么,放孩子专注地去做。
那妈妈老是疑惑,我娃对有用的事儿,不上心,不做,该怎么办?
咱们不是有“定制兴趣”么。哈利看完了,你妈妈想让孩子接下来迷《小通史》,你使出定制兴趣,把《小通史》给孩子定制了,孩子不就自己高高兴兴地去过瘾了么。
所谓“专注力”,这个在高中,考大学的时候,最要紧的素质,其实根本就不是专门“培养”出来的。
根本不用“培养”,孩子天生就是“专注”的!妈妈顺其自然,就足够了。
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阶段,“东摸西摸”的。“东摸西摸”的敏感期,妈妈就放手,放孩子摸个够,以后,他就不摸了。就好像小宝宝月窠里,总会有个阶段, 拿什么都往嘴里放一样。放孩子去放,放够了,有一天,他就再也不放了。
其实呢,孩子的这种专注是天生的。现在有短视频了,有年轻的妈妈把宝宝很小时候的表现拍下来。并且,妈妈也注意到,在刻意提醒。
宝宝学前,还稍微好点。一旦上了学,很多妈妈就不淡定了。非要把十八般武艺,全都安排在一天,每样都操练一下,才放心。
十八般武艺,要一项一项操练!孩子抓到一项,上了头,就让孩子上个够。然后,再给孩子定制兴趣,上下一个的头。
当初,申爸就已经考虑到,充分满足孩子的自然需要,让孩子一次“搞到够”的重要性了。当然,是这样考虑的:人之初,对于成年人司空见惯的任何一项基本技能,孩子都是不具备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第一次出现明显的兴趣的时候,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完整地渡过敏感期。这样,敏感期结束了之后,孩子的大脑中,就留下了一项强劲的基本技能的神经回路。
一个回路搞掂,搞好,再开始下一个。遵从孩子自然成长的要求,肯定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当然,申爸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个“莫大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直到孩子到了高中,到了最近,申爸才意识到,这个事情,竟然是天然地在训练孩子大脑容受度!
顺其自然养成的孩子,到了高中,需要有意识地聚焦于某项思维活动的时候,他的优势,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
这幅图呢,表达的是大申在最后一年,高三,九次大考的分数趋势。这幅登山图,注定会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图表之一。
从图上,妈妈们可以看到,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大申用了整整十个月的时间,分数增长了159分之多。
在这幅图刚刚绘就的时候,申爸觉着,很多很多高中孩子,都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有了大申的经验,后来的孩子,很快就会出现十个月增长169分,200分的例子。
你等到申爸接手下一届的高中孩子,辅导他们高考的时候,申爸才发现,这种几乎一口气的单边增长,是多么困难。简直难比登天。
孩子们的差异在哪里呢?
你们小宝妈,不要去想你的宝宝,你回忆一下你自己当初的高考。想多得一点分,排名想前进几名,有多困难。
思思妈一眼就洞察到本质,于是,追着申爸问:这种单边的增长,究竟是为什么?
思思妈的这个问题,申爸用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才算找到答案。其实,就是幼年和童年阶段,顺其自然的养育方式所形成的结果。
嗯......这是一件事情哈。很重要,对于你们的小宝宝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