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黑暗
MAIWANJU
夜里,天是黑的。
大申爸的读书,在超一流的老师那里,也许能获得轻轻点头儿的认可。在好老师那里,简直顽劣得不行:不上课,整天看乱七八糟的书;要是去上课,就坐在课堂上神游,不写作业。
一写作业,大申爸就禁不住去琢磨,那些编教材的家伙干嘛出这道题?要是这道题还没有答案,我是世界上第一个解这道题的人,我该怎么解呢?
琢磨一个晚自习,“伟大的”探索者一道题也解不出来。
上本科的时候,自尊心还蛮强的,不肯抄同学的作业交差。叫不上作业就硬挺着:就是不交!等上了研究生,“自尊心”早就不当回事儿,开始明目张胆地“抄”。
研究生的时候,主要的作业就是案例分析。大申爸从来不认真读那厚厚的英文案例,而是纠集一帮子同学,其中必有做这门课相关工作的,比如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把班上HR部门的同学找进来;讲“作业管理”就把班上在工厂做车间管理的同学找进来。
学习小组中总是有一两个好学生,就是本科规规矩矩交作业,考试成绩特好的那种。本专业的负责贡献“实际共组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学习好的负责读案例,在案例中找事实——不要以为这是件容易的活儿,一个案例,都是四五十页A4纸的量。英文的——负责写汇报用的幻灯;我负责组织起一群“忙”人凑到一块儿学习,学习的时候,一边负责组织讨论,控制话题,一边琢磨,这案例说的东西有什么用。
就这样,很多案例,我根本一个字儿都没有读过。不过,没有几个人比我更知道案例里说了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说。
腹案过那东西在实际生活里面有什么用。
上述意象很重要,申爸在另外的专题和未来的岁月里面,要反复提这个事情。
若论单一的学科,申爸最喜欢的是《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事实上是讲经济是按照什么规律运作的。如果有人说,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说经济是怎么运作的,也就是在说人类社会在根子上是怎么运作的...如果他这么认为,随他。
大申爸在经济学上造诣不凡,颇为自得。大申爸的经济学造诣深,但不精。到不了能当“经济学家”,拿来混饭吃的程度。
经济学的基石一共有两块:一块是“资源的稀缺性”,一块是“边际观念”。这俩概念所向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大申爸可以用这两块基石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
这里要用的是“边际观念”。
为了帮助解决无心的问题,申爸费些笔墨,说说“边际观念”和“效用”。
边际的意思是说,关注的焦点不在已经拥有的那一大坨坨上面;关注焦点放在变动了的那部分上边,但是,要把已经有的那一大坨坨作为前提,加以考察。
经济学是试图解释人们日常行为的学问。可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千奇百怪,有买吃的的、有买穿的的、有教育孩子的、有拼命攒钱的铁公鸡、有慷慨大方的“大侠”……怎么把差异如此巨大的行为拉齐,攒到一块儿来比较呢?
西方经济学学说发明了一个“放四海而皆准”的概念,叫做“效用(Utility)”
这些人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而不做那些事情?那些人为什么做那些事情,而不做这些事情?
是因为这些人做这些事情带来的效用比这些人做那些事情带来的效用高,所以这些人会做这些事情;上句话把“这些”和“那些”对调,就是后一个问题的答案。
当然,还有一个“理性人”假设。但引入这个假设就把事情弄得复杂,不讲了。有兴趣的爸爸妈妈可以找本微观经济学自己瞧。
经济学家们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馋的时候吃到的第一口食物最香,吃到饱了,再吃一口,就撑了,带不来满足感,经济学家们能嘬,就说第一口“效用”大,最后一口“效用”小。把眼光永远放在放到多吃的那一口上,顺带考虑肚子里已经吃进多少,可以看到,多吃一口,带来的满足感——就是效用——就减少一点点。
这个就是“边际效益递减”。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第一次玩得特别尽兴,印象深刻,去得多了,就“疲”了;初恋永远刻骨铭心……等等之类。
说老实话,“边际效用递减”,很好理解。效用,只能定性的考察,无法定量测量。可以看出,效用是和人的心理和欲望相关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效用很难把握。
比如说,馋的时候吃食物,是和人的某种生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要是这个食品和某种回忆、情感连系在一块儿,对这个人,带来的效用,就不是“解馋”那么简单了。
比如,老北京,漂泊海外,写的回忆文字,很多提到北京的小吃,焦圈炒肝豌豆黄儿驴打滚儿豆汁儿蜜耳朵,写得那叫一个香。客观地讲,平心而论,这些小吃真的不怎么样。但是,于他们,这些小吃是和童年的回忆,美丽的哀愁紧紧地抱在一块儿的,他们回了北京,不管怎样忙,也要去趟九门小吃,重温一下儿时的回忆。这些小吃带给老北京的效用,格外大。
人类还有一种普遍心理,就是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自己拿在手里的,总觉得没有所有权的那些东西好。你越不给他,控制他,他就越想要。
这个在大申妈吃饭的时候,格外明显:老是觉得邻桌上的菜好吃。后来,申爸做得“精”了,坐下来,先不看菜单,让大申妈左邻右舍的桌子上看一圈儿,跟服务员指着别人桌子上的菜点菜。就是这样做,等菜端上来,申妈还是觉得邻桌某个没有点过的菜应该更好。
除了孩子以外,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别人的好。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自己没有的东西,比起自己已有的同类东西,还要加上“占有它”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其效用自然就大。
“边际效用递减”就是大申购买玩具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关键。
明眼人早已看出,解决大申无节制购买玩具的欲望问题的关键,就是设法降低每一件玩具带给大申的效用。降低降低降低,一直到降低到再多一件玩具,带给大申的效用是零,大申就不要再买玩具了。
这是典型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不过,没有在孩子最开始的黄金时刻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问题撞到鼻子尖儿上了,才想起去解决。知道难,也得硬着头皮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