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妈:
2013-7-25
申爸说到一个目的性,确实是,我们每个人养育孩子,其实潜在是有一个目的性的,不管否认也好,或是以别的什么名义也好,而且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回首自己的成长路,什么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有益的正向的影响,什么是自己成长中的缺憾,遗憾,这些认知都会对自己的养育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能感觉到申爸知识广博,博览群书,有强大的独立思维能力,这些一定也让你成年后很受益,从思维发展方面,你一定是希望下一代也至少具备你这样的能力。
而我(斑斑爸爸是不是属于此列?),从小属于放养的,看书没你那么广,写的东西也没你那么深入浅出,文采非凡,但我们从自己的成长中,我们真实的感受到童年自然的、放养的方式,是我成年后对幸福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是越到中年后,越有这种感觉。我对很多事物道理输出功能不行,也就是不会引经据典的辩论,但我相信我的直觉。我的直觉在生活中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好处,所以,我会坚持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玩,家长的干预尽量少一些 ,最好能多和自然界接触。
申爸前面提到的两条线,这两条线的具体走法,每个家长可能会侧重点不一样,在我,在孩子童年阶段,会以各感官去实践的第一条线为主要线路,一直到孩子小学3年级之后(这也要根据当时具体孩子情况而定),我可能会慢慢引入理论高度的第二条线,这时,也是实践现行的,理论随时候补上的那种...
这是阅妈的一个老帖子。
先回馈一下“散养”。“散养”这个词,申爸是在大申四岁多,接触《爱和自由》那本书之后,才第一次看到的。
仔细看了很多蒙氏爸爸妈妈的帖子之后,我明白了“散养”背后真正的涵义,就放下了。
“散养”在申爸这里,不是问题。我自己是将近九周岁才上小学的,在此之前,我整天在农村野地里疯玩儿,有时候,一天都不着家。
上小学之前,申爸一个字也不识。申爸不到六周岁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弟弟。申奶奶恰在此时,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加上孩子多了,已经无力再教申爸什么。
形式上的“散养”,申爸并不缺少。
在申爸接触到“散养”这个词之前,申爸在大申那里,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回想起来,申爸自己借力的,是在小的时候,申奶奶给申爸读的大量的书,再有,就是听1979年刘兰芳版的《说岳全传》。
“散养”呢,在申爸看来,其本质是环境的多样性。
对大申而言,追求农村的环境,已经不现实了。现在,城市里每家每户把自己圈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小笼子里,孩子出去,必须有大人跟着,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环境,固然限制了农村孩子“疯玩”带来的某种类型的多样性,可是,追求“多样性”,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事实上,孩子身边的多样性,自然地来自身边的六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年轻的有知识的父母,自然是跟隔代老人有代沟的。六个大人,每个人的想法,对待孩子的方式,甚至“什么是对孩子好”这个问题,都不一样。在申爸眼里,奶奶和姥姥带孩子有多溺爱,在奶奶和姥姥眼里,申爸带孩子就有多“不经心”。
申妈带大申,安全上的短视、无谓的小心翼翼进而精神紧张带来的麻木引发的安全隐患,在申爸眼里有多可怕,在申妈眼里,申爸带孩子的大大咧咧给大申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有多可怕。
这些事情都是相互的。
先把“散养”说完。申爸对“散养”这个事情呢,它带来的好处知道得很清楚。
“散养”带来的好处,很重要。可是,申爸一丝一毫的没有去模拟“散养”形式来给大申。
只要洞察“散养”给孩子带来好处的地方,把本质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给大申,效果一样.......还可以搂草打兔子,顺带捞些别的好处回来。
“散养”的本质前边说过了。
当你爱孩子,围绕着孩子的六个大人,都爱孩子,对待的方法态度又不一样,这个时候,每个人的第一本能,就是:“说服他们!”
围绕着孩子,有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奶奶....或者姥姥。愤愤不平无可奈何恨铁不成钢的妈妈哭诉老人如何不蒙氏,成为任何一个育儿网的永恒主题。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可以把孩子养育好。
孩子天生就需要多样化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健康;这就好像人天生就得吃各种东西一样。大米营养好,好吃,公认。一个人,每天只吃大米,行么?不服的话,谁都可以自己去试,只要坚持一个月,就晓得厉害了。
六个大人,六种风格,六种价值观,六种态度。放手让六个大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大申。
天然的多样性。
这种美事儿,哪里去找?
申爸在外面说怎么怎么教育孩子,在家里,从来不提怎么教育大申。申爸知道,自己这个家长的位置,你说任何一句话.....在教育孩子这个重要的问题上.....其他的人都会在意的。在意就不对了,就会影响大申生活中的多样性。
申爸中意的事情,有申爸一个人在大申身边做,就足够了。不需要全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做到了这一点,“散养”在申爸这里,从来就不是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个早已完美解决了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说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