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安全,第二部分
ZHU YI AN QUAN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爸爸和妈妈还观察到小申另两个特点:在我的印象里,我小的时候,好像常常从炕上,柜子上掉下来。和弟弟们疯玩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大头朝下或者大头朝上,跌下去,跌得眼前金星直冒。
有一天,妈妈忽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爸爸,小申好像从来没有掉下去……”
"什么掉下去?”
"就是从床上、沙发上、桌子上、椅子上掉下去呀!”
真的是,在我的印象里,孩子也从来没有“掉下去”过,不但没有掉下去过,磕到床脚桌沿,哇哇大哭的事情也没有过。一次都没有过。
孩子好像对一切能够引起危险的事情,都存有一种本能的小心。
走在路上,只要有机动车靠近,小家伙就小鸟归巢一般,马上靠到爸爸妈妈身边,紧紧抓住爸爸妈妈的手,两只小眼睛瞪得圆圆的,警惕地审视车子靠近、过去。只要危险一远离,他马上恢复常态,又像小鸟一样在爸爸妈妈身边飞呀飞呀的;看到有出来遛狗的,小家伙和对机动车同样处理。
我们家住在7层,飘窗外的窗户很低,开窗的时候,小东西不小心掉下去,就全完了。和他说了几次,他就从来不到飘窗上面玩,偶尔去拉窗帘,他警惕小心的神情不亚于对汽车和狗。
有些事情是一定得说给他危险,因为不能试,一试就完蛋了,再没有机会翻盘,比如:
窗子的事情;
不能碰开水,特别是烧在锅里的开水;
小心开着的机动车。
在我的印象里,除了这三件事情,我从来不给他说什么东西是危险的。
原因很简单,如果整天都是狼来了,孩子就分不清哪个是真狼了。
生活中太多存在潜在危险的事情。孩子最好自己去碰撞,然后,自己体会什么是不能做的。
我在切菜,小东西非要切。我就把菜板拿到地上,把刀给他,看他切菜。看着孩子细嫩的手指和锋利的菜刀上上下下,我心里在评估:要是切到了手指,看来不能把小手指切断。只要不切断,问题就不大……脱脂棉和创可贴都有,就在小柜子里……最好是……我心里还没盘算完,期望的事情恰如其分地发生了。
小家伙手起刀落,锋利的刀锋齐齐地把左手食指侧面的一块皮切了下去,露出雪白的肉,半秒钟之后,一点点的小血滴从切面上渗了出来,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聚成一大滴,顺着手指尖往下流。
小家伙愣了有一秒多钟的时间,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抽起小脸,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喊:“爸爸,邦迪!爸爸,邦迪!”我赶紧冲出去,拿邦迪。出去的时候太猛,撞翻了客厅里的餐椅,力道过大,餐椅翻了两个个儿,才停稳。
从那以后,大申再也不要切菜了。让人没想到的是,大申并不惧怕菜刀,有的时候,在厨房,我对大申说,帮爸爸把菜刀拿来。小东西搬起小椅子,小心翼翼、神情专注地拿着菜刀,那神情,就跟遇到机动车和大狗一模一样。
我家的刀架上,一共有5件刀具,一把切菜刀,小申已经领教过了,一把砍骨刀,一把水果刀,一把西瓜刀和一把快刀的钢棒。
切手事件发生之后,小申不但对切菜刀注意有加,就是那把快刀钢棒,小家伙拿着的时候,也用他经典的警惕神情对待。
对待危险的事物,不能靠父母一样一样教。除了不可逆,绝对不能试的以外,最好让孩子在爸爸妈妈在场,危险可控的情况下,“吃一回亏”。
有了这个教训,孩子就会自己懂得小心,特别是,懂得在哪里小心。
孩子学会自己懂得小心,这个特别重要。
试想,爸爸妈妈再有时间,怎么能总是一刻不停地跟着孩子呢?
孩子学会了注意安全,爸爸妈妈就可以放心地离开自己的孩子一会,笃定孩子不会有伤害。
心里,踏实。
注意安全,第三部分
ZHU YI AN QUAN
今天,带着孩子去木偶剧院看《猴王》。开演之前,小孩子们在剧院两边的人行斜坡上来回地跑着,兴奋得不得了。
剧院的安排大家都是见过的,为了后排观众能够看到舞台,观众座位都采用前底后高的布局。表现在两边的过道,就是长台阶:每一级台阶都是平的,到下一排座椅的时候,低下去一个三四厘米的小台阶。
台阶不陡。
我刻意观察和大申年龄相仿——四五岁的孩子的空间感表现。
大申第一次跑下过道,跑到前边舞台的时候,一路上都低着小脑袋,用心看脚下的路。小家伙一旦走完了这段路,就用不着看路了。
他在台前,仔细看过幕布上画着的花果山,就腾腾腾地跑回来,一路上,眼睛都一直盯着我。尽管眼睛不看路,他心里有数,路上的那些小台阶,一点也绊不到他。
他走过一次之后,已经把“路况”全部装到心里了,不用再用眼睛刻意去看。
对比来看,有两三个孩子,跑了三四趟,跌了两三跤,往上走的时候,一着急,就绊到台阶上;往下走的时候,一着慌,就踩空。我不用问,都知道这几个孩子在刚学走路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一旦孩子摔倒,家长就马上跑去扶起来;为了怕孩子摔跤,买来了学步车,把孩子套在一个塑料圈儿里,四面有小轮子,孩子想摔倒都不可能;孩子整天拿着学步的小独轮车支着……
小孩子经常跌跤,好像是“很正常的事”。仔细想一想,孩子一旦学会走路,再摔跤,就不正常了。
那些摔跤的孩子当时的真相很可能是:父母为了怕孩子摔跤,在学步过程中给予了太多的照顾,孩子没能以一个自然的状态完成这个过程。
孩子学步的那一个月,孩子确实少摔了不少跤。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孩子为了少摔这几跤,不知要多摔多少跟斗。
如果小孩子经常摔跤,是“很正常的事”,这至少说明一件事,太多的家长在处理孩子学步的“第一次”黄金机会的时候,用的手段太“不正常”。
人,本来就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不能一辈子都爬着过。从爬到直立行走,应该是一个正常的技巧的转换,靠他自己完全能够完成这个转换。不应该,也不需要借助外来的力量。
父母因为爱孩子,找来太多画蛇添足的手段和道具,本想协助孩子顺利完成转换,可结果适得其反,不但迟缓了技巧转换的时间,还失掉了那个自然过程中本应带给孩子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