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学科间的事情。
小娃妈妈,你们稍微想像一下,你就知道,你娃要是到了高中,将会是个什么情形了。
现在娃还小,小学、初中,你想要给娃在家里做一些实操,你总是感觉时间“不好挤”。不是娃要写作业,就是你抽不出空儿来。小学初中孩子课外的课业负担,比起高中来,那简直不值一哂。
小学的娃,只有作业习惯不好的,才会写到夜里十一二点钟去;到了高中,很多学校,作业习惯好的,娃才能在十一二点钟把作业做完。你妈妈要想在高中找到时间给娃实操,那找时间,就比登天还难。
对于初三以致高中的孩子来讲,考试的分数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孩子的IQ,智力商数。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一再表明,成年人的IQ是终生不变的常量。这也就是说,从初三,一直到高三毕业,妈妈还有最后的机会,可以在客观上,提升孩子IQ。
一旦到了18岁,成年了,IQ变化的窗口就彻底关闭了。当然,在高中阶段,要想影响到孩子的IQ,很困难。
总得来讲,任何一个孩子,在高中,理论上,都是可以大幅度地提升他的IQ的。
只不过,现实中做起来,遇到的问题很诡异:遇到的困难,根本就不是认知智力方面的,而是传统所说的非智力方面的。
孩子的毅力、自制力、容受度、耐心……这些非智力的因素,影响着孩子一生中最后阶段成熟。
不止如此,在指导最近几年高中孩子的学习中,申爸深刻地认识到,在高中,认识和实践,会以某种古怪的方式,融合到一处。
一般来讲,人们的认识是把“知”和“行”分离开来,认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范畴。事实上,在高中阶段,知行是统一的。两者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所以呢,妈妈们可以看到,咱们花果山在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十分独特:
我们不涉及到任何的学科内容!一道题不涉及。我们不是想着让孩子掌握多少道题,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设法让孩子自己想要掌握更多的题,自己想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好的。
到这儿呢,就要回到我们的主线上来了。
我们先看大申。前面说过,高中阶段,孩子的学业很重。家长介入孩子的学习,能够拿到的时间,是很少的。申爸这边,自然也不例外。申爸每天只能够从大申那里拿到一点点的时间,勉强够搞一科学习的时间。
说一个典型的事例吧。
当时,申爸从大申那里拿到一点时间。很宝贵,所以呢,申爸前思后想,千挑万选,最后决定用这一点点时间,让大申来捋他自己做过的一轮复习资料上的习题,选定的科目是物理。
这项学习活动,非常见效——至少在大申的主观感受中,十分受用。事实上,捋物理的习题,还没捋上几天,大申就主动提出来,用“老爸的时间”来捋数学题。
这在当时的申爸看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种方法,用在一个学科上好使,你自然会把它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去试试。如果不这样,反倒让人吃惊。
可是,你等到第二年,申爸带下一届高中孩子,甚至到了今年,申爸这才发现:大申是如此地不同寻常。
申爸需要反复地跟孩子们提示,劝导,你捋会了数学,接着捋物理;捋会了物理,试着把这个方法扩展到文科里面去。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把一个方法在学科间扩展,仍然相当地笨拙。
退回到两年前,大申很快就借助捋的方式,把数学和物理搞掂了;然后,几乎每次课,他都主动地要求申爸“今天我捋一下生物吧”“今天我捋一下语文的古文部分”“今天先不捋一轮册子了,我把这次月考的题捋一遍”。
这很好理解啊:他明天可能要进行生物小测了,他今天晚上,自然跟申爸来商量,把“申爸的时间”利用起来,复习用。
孩子高中了,不都应该这个样子的吗?
申爸还是太想当然了。以后的经历告诉申爸:能够这样的高中娃,真的非常稀少。有两个原因,会让孩子们不去做学科间的横向扩展:
一个呢,是孩子很久的时间,才从捋题上找到感觉。
这个在大申那里,不一样。大申很快,几天的时间,就找到感觉了:这个法子好!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也知道捋这种方法好,但是,在扩展的过程中,孩子在实践方面,遇到了困难。
他无法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导致扩展不过去。
前些日子,申爸跟大申闲聊,提到了这个话题。
申爸:“你高考九个月的时间,总分提升了159分之多。你们学校,就提分而言,你应该是高三提分最多的一个学生了吧?”
大申:“应该是。”
申爸:“你怎么知道的?”
大申:“你从高考排第一的一个一个往下数啊。他们每一个人,高三开学的成绩,都比我多多了。比我高考分低的人,不大可能提159分。他高考才得600分,减去159分,开学考只剩下350分了。根本不可能。”
申爸:“你觉得,哪一种学习方法,对你提分帮助最大?”
大申:“当然是捋题了。”
关键来了,申爸:“你怎么把捋物理扩展到数学,最后扩展到语文的呢?”
大申:“你得预先想好。”这不出申爸所料,但是,下一句话却非常关键:“你就算想好了,也得好几天,才能真的把数学捋起来。”
申爸要解读一下,大申这话是什么意思。大申的意思是说,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经常性地你会有各种念头冒出来。既然捋物理行,那么同样捋数学,也应该行。
这种念头,刚开始,只是念头而已。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念头,层出不穷。
这不稀罕。
你要想把你的念头变成你的意愿,你必须要“想好”。
然而呢,
即便是你想好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要想落地,也需要一段时间。
回到对话本身......
申爸:“你怎么才算想好了?”
大申:“你上学的路上,想想今天要干什么。把捋数学加到要干的事情里面去就行了。”
申爸:“你上学路上,总是想今天要干点什么吗?”
大申:“不然呢?”
申爸不理他:“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学路上想今天要干点什么?每天都想吗?”
大申:“我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了。反正很早就开始。就是想好了,不一定都干得成。有些得想好几天,才能干成。每天都想啊,要不然地铁上呆着干嘛?”
申爸呢,一下子就想到,大申小的时候,从四年级开始,从不间断的《日课》记录了。就如同申爸说过的,这是申爸在大申那里持续最长的一项教育措施。几乎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直持续到大申高中毕业……
最后一两年例外,因为大申几乎都是在家网课,也不去学校。例外……申爸一直以为这项措施是失败的。
但是,这项举措在大申那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它让大申从一开始,手上就有了一个工具,可以持续不停地让大申把自己的意愿落地落实!
这件事情,绝对的重要性爆棚。解决这个问题,重要性绝对爆棚。申爸这个反应有多快啊。第二天,申爸就开始在雄鹰群里,调整方案,带着孩子们开始做计划。
然后呢,申爸要求雄鹰娃们:准备好年历,从明年一月一号开始,复现大申当初的教育举措。
你们雄鹰妈妈们,全都去搞北大风光日历回来。然后抓紧时间,拿到日历之后,到门口的鲜花店,花上几块钱,搞个精美的礼品包装。在2024年元旦的时候,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你的孩子。
生活要有点仪式感,尤其是北大,也许这一下子,就让北大成为孩子梦想的大学。到了高三,自己拼命地努力,拿分,真的进去了呢?这是最简洁最便宜的进北大方式,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