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下午,济群法师为玄奘心路静修营的戈友们,开示了《金刚经》不二的智慧。开示结束后,济群法师参加了“玄奘心路与中国企业家精神建设”主题沙龙。
主题沙龙上,面对企业家戈友们提出的关于事业与生活上的种种困惑,济群法师都一一给出了清晰而深入的回答。这些回答既直接又富有智慧,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直呼过瘾。(以下摘取沙龙主要内容)
济群法师:开悟,因为大家赋予开悟有太多想象和期待,所以对开悟往往没有办法正确地认识。佛法讲的开悟,就是认识你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内在都有的觉悟本性。
我们平常人都活在哪里?我们平常人都是活在迷惑的层面,都是活在念头里,所以你见不到本心。念头就是心理活动,我们要体悟的这个本心,它是超越心理活动的,它是这个云层背后的天空。当你能够体悟到云层背后的天空,那么所有的心理活动它就会成为你天空中的云彩,它对你的影响就会变小了。但是如果你体悟不到心灵背后的这个天空,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每一个心理活动甚至就是你的一切,因为你是活在念头里,每个念头都是有限的,都是很具体的。
所以禅宗里面有三句话,《六祖坛经》里面叫“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禅宗的修行就是要去体会我们这个超越念头的心,超越念头的心就是像虚空一样的心,这是我们的宗旨和目的。
无相为体就是告诉你,你体会到了这个虚空一样的心,它是超越一切形象的,超越边界的,它不在内不在外,它是一种遍知,它是一种像虚空一样的存在,所以它是无相为体。
第三个无住为本,无住就是这个心它是没有黏着的、不执著,它能够遍知一切,但是这一切又对我们的心不会产生干扰。平常我们的心,我们了解什么、认识什么、接触什么,这个对象是对我们产生干扰的。但是佛法告诉我们,在念头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虚空一样的心,这个心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从来都没有离开我们。
我们现在倡导的正念禅修,就是告诉你如何地超越理性,不要进入到理性的系统,不要进入到分别心的系统里。就像你的心不要进入到云层的系统里,你才能体会到虚空一样的心,这个在佛法里边它是有方法的。
西方人的认识是停留在理性层面,是通过理性去认识世界。所以西方哲学两千多年一直都是推崇理性,到了康德时代就认识到理性的局限,理性是没有办法去认识世界本质的,所以这条路它就走不下去了。
但是在我们的东方智慧里、佛法里,它除了强调理性,同时告诉我们每个人还有纯净的直觉、觉性。理性是代表着生命的有限性,而觉性是代表着生命的无限性,这就是佛法高明的地方。而这个心我们通过禅修是可以触及的,并且可以去认识它的。
所谓明心见性,事实上就是认识这个心,但刚刚认识到的时候,这个心还没有那么有力量。所以它需要通过一个认识到不断地熟悉,熟悉了之后,当你能够不断地体会到这个清明的心、这个本心时,慢慢地你的生命就开始自由了。
济群法师:佛法主要是给大家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你有能力去面对世事无常,让你能够接纳变化,而不是活在自己的设定中。如果不学佛法,我们很多人就是活在自己的期待、设定和执著中,这样就没有办法接纳这个世界的变化。所以佛法的智慧,其实是要让你有钱的时候你能过得好,没钱你一样过得好。成功能够过得好,失败时一样也过得好,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我曾经在微博有写,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就能拥有什么,这是一种幸福。但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随遇而安、随缘自在,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过得好,都能过得自在,这就代表一种境界。所以说,在当下的因缘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因缘,去做一些当下力所能及的事。
比如说你有很多老白茶还不错啊,你还有资金可以缩水,那很多人都没有资金可以缩水,有财富可以缩水也是一种幸福。看来你这是富人的困扰,不是穷人的困扰。
我是觉得我们可以安住当下,一方面做好当下能做的事,另一方面我们人生几十年,经历了财富,同时也能够看到财富的局限。所以对一个生命来说,除了物质追求、物质财富,我想还有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其实是更永久的,物质财富其实是短暂的。那我们如何去造就美好的人格,去建立我们的精神世界,包括明心见性、了悟本心,这在佛法里是有一套修行方法的。
在今天这样的世界,很多人学佛法不容易,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如何能够做到让佛法的修学不再困难。就像我要去一个地方,那个路到底怎么走?而不是说面对博大精深的佛法大海,你根本就找不到方向,根本就是找不到北的。
所以你要进一步地学习,这不是说几句话说一下就懂得怎么学的,关键还是要有老师、有一群伙伴,要有一个学习的课程,只要我们这样去学,那我们这个心灵的修行路线,就能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就会非常地清晰,就会离我们的本心就会越来越近。
如何从“知道”到“做到”
问:学习佛法时,发现很多道理知道但做不到,包括《金刚经》的道理,比如说缘起,我们讨论时是知道的,但做时就做不到了。我们如何才能从“知道”到“做到”了?
济群法师:在中国文化里,关于知与行的关系,一直有不同的探索。当然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很多人也会面临着,比如说你通过学习了之后,你会掌握很多概念。比如空、如梦幻泡影这些道理,大家好像都能讲几句。但事实上虽然你会讲这些道理,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你是用不起来的,那为什么用不起来呢?
其实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认知系统,知识层面和真正的认知层面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认知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累积,比如说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其实也是代表着我们长时间的一个累积。通过不断地生活、经验,以及形成了一些观念,然后这些观念我们再不断使用,不断重复,在我们内心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看问题、可选择的一种模式和系统。
我们要去改变它,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如何才能去改变它?前提就是我们对佛法知识的学习。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认知,变成自己的观念,变成自己的世界观。就是说要让这样的一个观念认识去替代原有的认识、看问题的方式。其实这个过程它是要经历的一个修行,就是观念的一个修正的过程。
我们讲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过去的错误观念,修正我们过去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它是要有个修正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这个学习的系统中,建立了一套方法叫八步骤,就是知识学习有八个步骤。这个八个步骤就是从我们接受一种文化,到这个文化成为我们的观念,成为我们的心态,成为生命品质,一共分为八个过程。
比如说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学习知识,第二个层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要做思维导图,知道我们学习的这本书,这篇文章,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框架思路。第三步,这本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从知识层面它要给我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书本提供给我们的。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还是停留在书本给予我的一种认识,那这个书上的讲法跟我现在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没有做过思考。我们只是说黑格尔怎么讲,康德怎么讲,叔本华怎么讲,还是王阳明怎么讲?那这些想法跟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我们在这个八步骤里面有一步,第三步里面就包含着从道理的理解到事实的理解,我们要让所有的知识又要回归到现实观察。
比如说佛法讲无常,那你要用这个无常的道理去观察现实,它到底是不是无常的。你通过观察之后,发现佛法讲的这个智慧确实跟现实是吻合的。你再发自内心地去接受这样的一种认识。当你通过这样的观察之后,再获得一种认识,那么这个认识才有可能变成你的观念。
变成你的观念之后,你还要不断重复去使用,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你的心态才开始改变。然后从心态改变再到生命品质改变,其实这个是要有一套逻辑,要通过特定的训练。
像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这个知不是一般的知,这个是“致良知”的“知”,建立在这个层面的“知”跟“行”才是合一的。因为这个知本身就包含着行,所以知行合一。但我们普通人讲的知,更多是一种认知层面、知识层面,跟我们实际的这个行为习惯是有距离的。
济群法师以慈悲与智慧,为现场戈友们点亮了一盏心灯,不仅解答了他们的种种困惑,也引导大家如何在繁忙的红尘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安住。
为期三天的玄奘心路静修营已结束,但玄奘心路是心灵征途的起点,这条心灵的路没有终点。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每一位戈友都能开启静心慢生活,能将“无我、利他、觉醒”的玄奘精神融入日常,让更多人能够走向玄奘心路。
撰稿:曹同学
图片:慧吉、观轩
排版/责编:善芥
审稿:善祉、慧凌